中考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讲解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诗句赏析:
首句“强欲登高去”:“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时间。“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在这种战乱的环境下,诗人本无登高的兴致,但又想遵循重阳节的习俗,这种矛盾的心理使诗句开篇就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氛围。
次句“无人送酒来”:这里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重阳节无酒,在菊花丛中独坐,后来王弘送酒来了,他才醉饮而归。诗人反用此典,说自己在行军途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既写出了旅况的凄凉萧瑟,又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此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之感。
第三句“遥怜故园菊”:“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故园的距离之远,更烘托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怜”,不仅是对菊花的眷恋,更是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故乡人民的牵挂。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末句“应傍战场开”:这是一种想象之辞,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诗人想象故园的菊花在战场旁边寂寞地开放着。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战乱图,菊花的孤独开放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歌意义:这首诗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但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它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登高、饮酒、赏菊等传统习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的思乡之情和对国事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语文基础
- 中考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中考文言文《北冥(míng)有鱼》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战国·庄子
- 中考文言文《虽有嘉肴(yáo)》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中考文言文《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中考文言文《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yān)
-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lián)
- 中考文言文《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中考文言文《邹(zōu)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中考诗词《观沧海》魏晋·曹操
- 中考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 中考诗词《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中考诗词《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中考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中考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中考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中考诗词《秋词》唐·刘禹锡
- 中考诗词《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 中考诗词《潼关》清·谭嗣(sì)同
- 中考诗词《木兰辞》南北朝·南北无名
- 中考诗词《竹里馆》唐·王维
- 中考诗词《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 中考诗词《逢入京使》唐·岑参
- 中考诗词《晚春》唐·韩愈
- 中考诗词《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 中考诗词《望岳》唐·杜甫(fǔ)
- 中考诗词《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中考诗词《游山西村》宋·陆游
- 中考诗词《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 中考诗词《泊秦淮》唐·杜牧
- 中考诗词《贾生》唐·李商隐
- 中考诗词《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宋·杨万里
- 中考诗词《约客》宋·赵师秀
- 中考诗词《野望》唐·王绩
- 中考诗词《黄鹤楼》唐·崔颢(hào)
- 中考诗词《使至塞上》唐·王维
- 中考诗词《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 中考诗词《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