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原文
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péng)。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xié)》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āi)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y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yǐ)矣(yǐ)。
注释
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鹏:传说中的大鸟。
怒而飞:振翅奋发。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通“努”,奋力飞举。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垂,通“陲”,边际。
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徙:迁徙。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水池。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述。水击:“击水”一词的倒装,形容大鹏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的壮观景象。
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抟,盘旋上升。扶摇,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去,离开。以,用。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苍苍:深蓝色。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疑问词。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讲解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以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篇,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作者通过对鲲、鹏巨大的形体和神奇的变化以及它们迁徙时的壮观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同时,文中也蕴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如对“小大之辩”的阐述,以及对“无所待”的逍遥境界的追求。
作者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他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据传,他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 《北冥有鱼》深度解析(战国·庄子)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派核心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其思想被弟子整理成《庄子》一书,该书想象力丰富,文笔汪洋恣肆,兼具哲学思辨性与文学浪漫性。
《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是《逍遥游》的开篇段落。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或积极入世追求功名,或消极避世寻求自保。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功利主义价值观深感不满,通过虚构大鹏鸟的形象,阐述“逍遥游”的精神境界,表达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同时讽刺了世俗中目光短浅、拘于小利的人。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寓言式散文) ,以寓言为载体,融合了写景、叙事与议论。文章通过对大鹏鸟的诞生、形态及迁徙的描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既是对“自由”的形象阐释,也是庄子哲学体系的重要开篇。它以浪漫的想象、夸张的笔法,奠定了《逍遥游》全篇的基调,是庄子散文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二、原文呈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北冥:冥,同“溟”,海。北冥,北方的大海。
2. 鲲:传说中的大鱼。
3. 不知其几千里也:其,代指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4. 化而为鸟:化,变化。为,成为。
5. 鹏:传说中的大鸟。
6. 怒而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7. 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悬挂。垂天之云,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8. 海运:海动,指大海波涛汹涌时(古代有“海运则将徙”的说法,认为大海动荡时,鹏鸟会迁徙)。
9. 徙于南冥:徙,迁徙。南冥,南方的大海。
10.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11. 《齐谐》:古代记载怪异事物的书籍。
12. 志怪者也: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
13. 水击三千里:水击,指鹏鸟翅膀拍打水面。三千里,形容距离极远(虚数)。
1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九万里,形容高度极高(虚数)。
15. 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
16. 野马也:野马,指山野间蒸腾的雾气,像野马奔跑一样。
17. 尘埃也:尘埃,细小的灰尘。
18.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物,自然界的万物。以,用。息,气息。吹,吹拂。
19. 天之苍苍:苍苍,深蓝色。
20. 其正色邪:其,表推测,大概。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语气助词,表疑问。
21.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极,尽头。
22. 其视下也:其,代指鹏鸟。视下,向下看。
23. 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则已矣,罢了。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北冥有鱼”中“冥”同“溟”,译为“海”。
“其正色邪”中“邪”同“耶”,译为“语气助词,表疑问”。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怒而飞”中“飞”,译为“飞翔”(此处为不及物动词,结合语境体现动作)。
3. 判断句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译为“南方的大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籍”。
4. 省略句
“化而为鸟”省略主语“鲲”,译为“(鲲)变化成为鸟”。
“去以六月息者也”省略主语“鹏”,译为“(鹏)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5. 倒装句
状语后置:“去以六月息者也”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去者也”,译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非常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它变化成为鸟,名字叫鹏。
2.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翔,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3.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这只鸟,当大海波涛汹涌的时候,就会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4.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大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远,它盘旋着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5.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山野间蒸腾的雾气,细小的灰尘,都是自然界的万物用气息相互吹拂形成的。
6.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天空的深蓝色,大概是它真正的颜色吧?还是因为它距离遥远而没有尽头呢?
7.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鹏鸟向下看,也不过像这样罢了。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对鲲化为鹏、鹏鸟迁徙南冥的奇幻描写,展现了大鹏鸟的雄伟形象,阐述了庄子对“自由”的初步认知——真正的自由需要凭借一定的条件(如鹏鸟凭借大风迁徙),同时通过对比野马、尘埃等微小事物,暗示了世俗中“小大之辩”的差异。文章既表达了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也为《逍遥游》全篇探讨“无待”的逍遥境界奠定了基础,讽刺了那些目光短浅、无法理解宏大境界的人。
(二)艺术特色
1. 想象奇特,浪漫夸张:文章充满了奇幻的想象,虚构了鲲、鹏等超现实的生物,并用夸张的笔法描绘其形态与行为,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体现了庄子散文汪洋恣肆的风格。
2. 寓言说理,形象生动:作者以寓言为载体,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通过大鹏鸟的形象,将“自由与凭借”的哲学命题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避免了抽象说教,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
3. 对比鲜明,逻辑清晰: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大鹏鸟的雄伟与野马、尘埃的微小对比,突出了“小大之辩”的差异;同时,文章从鲲的诞生,到鹏的形成,再到迁徙南冥,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为后文阐述“逍遥游”的境界做好了铺垫。
4. 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兼具文言文的典雅与口语的自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和对偶句,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又营造出深远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描写鲲的巨大体型的句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 描写鹏的形态与飞翔姿态的句子: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 交代鹏鸟迁徙原因和目的地的句子: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4. 引用《齐谐》中描写鹏鸟迁徙的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5. 解释自然界微小事物形成原因的句子: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 表达对天空颜色的疑问的句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大鹏鸟的形象内涵:分析大鹏鸟的象征意义,如代表宏大的境界、对自由的追求,以及“有所待”的局限性,结合文章内容探讨其与“逍遥游”思想的关联。
2. “小大之辩”的理解:分析文中大鹏鸟与野马、尘埃的对比所体现的“小大之辩”,探讨庄子对不同境界的认知,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3. 艺术手法赏析:赏析文章想象、夸张、寓言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想象与夸张如何营造奇幻意境,寓言如何将抽象哲学具象化。
4. 主旨思想探究:结合《逍遥游》的整体思想,分析本文在全篇中的作用,探讨作者通过大鹏鸟形象表达的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讽刺。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庄子》中的其他篇章(如《秋水》)对比,分析其共同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或与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对比,探讨不同学派的价值观差异。
(三)拓展延伸
1. 与《逍遥游》全篇的关联:本文是《逍遥游》的开篇,为全篇阐述“无待”的逍遥境界奠定了基础。后文通过对比蜩与学鸠、宋荣子、列子等,进一步深化“逍遥游”的内涵,最终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最高境界。可结合《逍遥游》全篇,全面理解庄子的自由观。
2. 道家思想的文化内涵:本文体现的“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追求等,都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
3. 现实意义:文章中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宏大境界的向往,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功利。此外,其奇幻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语文基础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
- 《北冥有鱼》战国·庄子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战国·庄子
- 《虽有嘉肴》西汉·戴圣
- 《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
- 《马说(shuō)》唐代·韩愈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
- 《唐雎(jū)不辱使命》先秦·刘向
-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 《曹刿(guì)论战》春秋鲁国·左丘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刘向编订
- 《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
- 《陈涉(shè)世家》西汉·司马迁
- 《观沧海》魏晋·曹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秋词》唐·刘禹锡
-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