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江雪》唐·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径,小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舟:孤零零的一条船。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老翁。蓑(suō),蓑衣,是用棕或草编的雨衣。笠(lì),斗笠,用竹篾等编成的帽子。
独钓:独自垂钓。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上孤零零的一只小船上,有一位披戴着蓑衣、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当时他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永州。永州地处偏远,环境恶劣,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后,借描绘山水景物,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表达在困境中不屈服的意志。
2. 艺术特色
烘托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烘托手法,通过描绘千山万径的寂静和无生命迹象,营造出一种极度的孤寂、清冷的氛围。所有的山不见鸟飞,所有的路没有人走,这种广阔空间中的寂静,为后面渔翁的出场做了强烈的铺垫。
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前面的寂静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在一片冰天雪地、毫无生机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孤独的渔翁形象。这个形象在如此空旷寒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出,展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意境深远:
全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山水雪景与人物融合在一起,画面简洁而富有层次。从千山万径的宏观景象,到孤舟渔翁的微观画面,每一笔都增添了诗的意境。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渔翁,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高远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冰天雪地之中,感受到渔翁的孤独和坚韧。
用词精准:
如“绝”“灭”二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飞鸟绝迹、人踪全无的景象,将环境的寂静推向极致。“孤”“独”二字则强调了渔翁的孤独,进一步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这些精准的用词,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凝练、深刻。
3. 主题思想
表面上看,诗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中渔翁独钓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深层次上,这是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渔翁在严寒环境中独自垂钓的形象,表达自己在政治困境中不屈不挠、清高孤傲的心境。渔翁象征着诗人自己,尽管周围环境恶劣,却依然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体现了诗人顽强的意志和对精神独立的追求。
语文基础
- 小学诗词《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江南春》唐·杜牧(mù)
- 小学诗词《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小学诗词《寒食》唐·韩翃(hóng)
- 小学诗词《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 小学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小学诗词《长歌行》汉·汉乐府
- 小学诗词《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 小学诗词《石灰吟》明·于谦
- 小学诗词《竹石》清·郑燮(xiè)
- 小学诗词《小雅·采薇》先秦·诗经
- 小学诗词《春夜喜雨》唐·杜甫
- 小学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小学诗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yù)
- 小学诗词《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小学诗词《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小学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小学诗词《浣(huàn)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小学诗词《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小学诗词《风》唐·李峤(qiáo)
- 小学诗词《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小学诗词《古朗月行》唐·李白
- 小学诗词《忆江南》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江雪》唐·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中考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南朝宋·刘义庆
-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
- 中考文言文《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狼》清代·蒲(pú)松龄
- 中考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中考文言文《杞(qǐ)人忧天》先秦·列子
- 中考文言文《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中考文言文《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中考文言文《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shuō)》北宋·周敦颐(yí)
- 中考文言文《活板》北宋·沈括
- 中考文言文《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中考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中考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
-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中考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 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明代·魏学洢(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