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明·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浑:全。
清白:双关语,既指石灰洁白的颜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讲解
1. 创作背景
于谦生活在明朝,当时政治腐败,宦官王振专权。于谦为人正直,他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一直心系百姓,两袖清风。这首诗是于谦借石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操守。当时于谦可能面临着诸多的官场黑暗和压力,但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坚守高洁品质的决心。
2. 艺术特色
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这是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诗人以石灰为寄托,通过描写石灰的开采、烧制和最终的用途,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千锤万凿出深山”象征着自己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磨炼;“烈火焚烧若等闲”体现了面对严峻考验时的从容不迫;“粉骨碎身浑不怕”表达了为了正义事业和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则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廉洁的操守。
语言简洁有力: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都铿锵有力。如“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石灰所经历的艰辛过程,同时也强化了诗人所表达的坚定意志。而且诗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谦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诗人通过对石灰的赞美,以石灰不惧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品质,来自我激励和自我警醒。体现了诗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官场斗争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捍卫自己的理想和操守的高尚品质,展现了诗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同时,这首诗也是对所有正义之士的一种激励,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保持高尚的品德。
语文基础
- 《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
- 《村晚》宋·雷震
- 《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唐·孟郊
- 《鸟鸣涧》唐·王维
- 《从军行》唐·王昌龄
- 《送元二使安西(渭(wèi)城曲)》唐·王维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 《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huàn)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乡村四月》宋·翁卷
-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苏轼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 《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 《春日》宋·朱熹(xī)
- 《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 《江南春》唐·杜牧(mù)
-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寒食》唐·韩翃(hóng)
- 《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长歌行》汉·汉乐府
- 《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 《石灰吟》明·于谦
- 《竹石》清·郑燮(xiè)
- 《小雅·采薇》先秦·诗经
- 《春夜喜雨》唐·杜甫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
-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风》唐·李峤(qiáo)
- 《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