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
原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冰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铜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zhēng):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讲解
1. 创作背景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其中有不少是描绘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诗篇。这首《稚子弄冰》是他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之一。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以清新活泼的笔触记录下这些场景。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儿童们也能够享受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这首诗就是对这种童趣生活的写照。
2. 艺术特色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
诗的前两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冰当银钲”,通过“脱”和“穿”这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小孩子弄冰的场景。“脱晓冰”表现出孩子小心翼翼地从铜盆中取出冰的样子,仿佛可以看到孩子充满期待的神情。“彩丝穿冰”则体现了孩子的心灵手巧,他们把冰当作玩具,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来敲打,充满了童趣。
声音描写增添趣味:
后两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重点描写了声音。“敲成玉磬穿林响”,将敲冰的声音比作玉磬的声音,“穿林响”一词更是让人感受到声音的清脆响亮,仿佛在林间回荡。“忽作玻璃碎地声”,写出了冰碎落地的声音,这种声音的突然变化,给人以意外之感,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从清脆的敲击声到冰碎的声音,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以乐景写乐情:整首诗以儿童弄冰为主题,通过描绘儿童取冰、穿冰、敲冰以及冰碎的一系列过程,展现了儿童在玩冰过程中的快乐。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将儿童的天真无邪和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典型的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儿童的欢乐情绪。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儿童弄冰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自得其乐的童趣。诗人细致地刻画了儿童在冬日玩冰的一系列动作和声音,体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玩乐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纯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文基础
- 小学诗词《出塞(sài)》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凉州词》唐·王翰(hàn)
- 小学诗词《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 小学诗词《别董大二首》唐·高适
- 小学诗词《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
- 小学诗词《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 小学诗词《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
- 小学诗词《蜂》唐·罗隐
- 小学诗词《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 小学诗词《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唐·卢纶(lún)
- 小学诗词《墨梅》元·王冕
- 小学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小学诗词《乞巧》唐·林杰
- 小学诗词《示儿》宋·陆游
- 小学诗词《题临安邸(dǐ)》宋·林升
- 小学诗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清·龚自珍
- 小学诗词《山居秋暝(míng)》唐·王维
- 小学诗词《枫桥夜泊》唐·张继
- 小学诗词《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 小学诗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lù)飞》唐·张志和
- 小学诗词《观书有感》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泛舟》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 小学诗词《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村晚》宋·雷震
- 小学诗词《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唐·孟郊
- 小学诗词《鸟鸣涧》唐·王维
- 小学诗词《从军行》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送元二使安西(渭(wèi)城曲)》唐·王维
- 小学诗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 小学诗词《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huàn)
- 小学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小学诗词《乡村四月》宋·翁卷
- 小学诗词《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 小学诗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宋·苏轼
- 小学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 小学诗词《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 小学诗词《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 小学诗词《春日》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江南春》唐·杜牧(mù)
- 小学诗词《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小学诗词《寒食》唐·韩翃(hóng)
- 小学诗词《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 小学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小学诗词《长歌行》汉·汉乐府
- 小学诗词《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