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宋·朱熹(xī)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镜子。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天光云影: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
徘徊:来回移动。在这里是说天光云影在水面上荡漾。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移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输送活水。
讲解
1. 创作背景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这首诗约作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朱熹当时在福建讲学,他常到南溪书院附近的方塘边散步,看到方塘的美丽景色,联想到读书学习的道理,便写下了这首诗。
2. 艺术特色
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的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能够清晰地映照出天空的光彩和云影的徘徊。这种比喻非常直观,让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美丽的池塘景观图。
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源头活水”比作知识的来源。诗人以池塘的清澈需要不断有活水注入为喻,来说明人要保持心灵的清明和思想的敏锐,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就像池塘需要源头活水一样。这种比喻不仅巧妙自然,而且深入浅出,使抽象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以景喻理的表达方式:整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池塘的景色,从池塘的清澈和平静,到探究其清澈的原因是有源头活水,实际上是在借景说理。诗人通过对方塘的观察和思考,将读书学习的道理蕴含其中。这种以景喻理的方式,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设问引发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采用设问的形式,先提出问题:池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澈?然后自己回答: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这种设问的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导读者去探寻答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哲理。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知识要不断更新和积累的观点。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池塘一样清澈,思想像水面的天光云影一样灵动。它告诉人们,读书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停止,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源头活水一样,体现了诗人对学习的深刻见解和重视。
语文基础
- 《题西林壁》宋·苏轼
- 《雪梅》宋·卢梅坡
- 《嫦娥》唐·李商隐
- 《出塞(sài)》唐·王昌龄
- 《凉州词》唐·王翰(hàn)
-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 《别董大二首》唐·高适
-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
-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 《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
- 《蜂》唐·罗隐
-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唐·卢纶
- 《墨梅》元·王冕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乞巧》唐·林杰
- 《示儿》宋·陆游
- 《题临安邸(dǐ)》宋·林升
-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清·龚自珍
- 《山居秋暝(míng)》唐·王维
- 《枫桥夜泊》唐·张继
- 《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 《观书有感》宋·朱熹(xī)
- 《泛舟》宋·朱熹(xī)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 《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
- 《村晚》宋·雷震
- 《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唐·孟郊
- 《鸟鸣涧》唐·王维
- 《从军行》唐·王昌龄
- 《送元二使安西(渭(wèi)城曲)》唐·王维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 《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huàn)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乡村四月》宋·翁卷
-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苏轼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 《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 《春日》宋·朱熹(xī)
- 《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 《江南春》唐·杜牧(mù)
-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寒食》唐·韩翃(hóng)
- 《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