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雪梅》宋·卢梅坡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
搁笔:放下笔。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比不上。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是春天里最具特色的,彼此不肯服输。这让诗人们难以评判高下,只好放下笔来思索。梅花在洁白方面确实要比雪花逊色三分,而雪花却又在香气上输给梅花一大截。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卢梅坡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社会文化繁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思辨之风盛行。诗人通过对梅和雪的比较,展现出一种对自然之美细致观察和哲学思考的文化氛围。
2. 艺术特色
拟人手法的运用:诗的前两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将梅花和雪花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行为。它们就像两个争强好胜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春天的主角,不肯认输。这种拟人手法使得梅和雪的形象更加生动,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
对比与哲理融合: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通过对梅花和雪花在颜色与香气方面的对比,清晰地展现出二者各自的特点。同时,这种对比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意在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如同梅和雪,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人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语言简洁明快:整首诗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却能够精准地表达出梅雪争春的情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如“逊”“输”等字词,简单直接地表明了梅和雪的差异,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人的意图。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梅花和雪花争春的情景,通过对它们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梅和雪的赞美,同时也传达出一种万物皆有长短,要客观看待事物的哲理。诗人以梅雪为喻,启发人们在评价事物或人时,不能只看到一方面的特点,而应该综合考量,避免片面的评价。
语文基础
- 小学诗词《绝句》唐·杜甫
- 小学诗词《悯(mǐn)农》唐·李绅
- 小学诗词《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小学诗词《所见》清·袁枚
- 小学诗词《山行》唐·杜牧
- 小学诗词《赠刘景文》宋·苏轼
- 小学诗词《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小学诗词《望天门山》唐·李白
- 小学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小学诗词《望洞庭》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小学诗词《采莲曲》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绝句二首》唐·杜甫
- 小学诗词《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小学诗词《三衢(qú)道中》宋·曾(zēng)几(jī)
- 小学诗词《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元日》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清明》唐·杜牧
- 小学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 小学诗词《滁(chú)州西涧》唐·韦应物
- 小学诗词《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鹿柴》唐·王维
- 小学诗词《暮江吟》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题西林壁》宋·苏轼
- 小学诗词《雪梅》宋·卢梅坡
- 小学诗词《嫦娥》唐·李商隐
- 小学诗词《出塞(sài)》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凉州词》唐·王翰(hàn)
- 小学诗词《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 小学诗词《别董大二首》唐·高适
- 小学诗词《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
- 小学诗词《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 小学诗词《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
- 小学诗词《蜂》唐·罗隐
- 小学诗词《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 小学诗词《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唐·卢纶(lún)
- 小学诗词《墨梅》元·王冕
- 小学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小学诗词《乞巧》唐·林杰
- 小学诗词《示儿》宋·陆游
- 小学诗词《题临安邸(dǐ)》宋·林升
- 小学诗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清·龚自珍
- 小学诗词《山居秋暝(míng)》唐·王维
- 小学诗词《枫桥夜泊》唐·张继
- 小学诗词《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 小学诗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lù)飞》唐·张志和
- 小学诗词《观书有感》宋·朱熹(x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