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朓吟咏处。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这里指单独飘浮的云。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李白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诗句分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人用“众鸟”和“孤云”的动态,来衬托出敬亭山的幽静。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里的“尽”和“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也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世间万物都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他与敬亭山相对。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却没有离开,而是久久地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在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则更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也体现出诗人在孤独的处境中,从敬亭山那里寻到了慰藉。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诗人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实际上深含着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通过与敬亭山的“对视”,表达了自己在孤独中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的心境。
语文基础
- 《采莲曲》唐·王昌龄
- 《绝句二首》唐·杜甫
-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ī)
-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元日》宋·王安石
- 《清明》唐·杜牧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 《滁(chú)州西涧》唐·韦应物
-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 《鹿柴》唐·王维
- 《暮江吟》唐·白居易
- 《题西林壁》宋·苏轼
- 《雪梅》宋·卢梅坡
- 《嫦娥》唐·李商隐
- 《出塞(sài)》唐·王昌龄
- 《凉州词》唐·王翰(hàn)
-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 《别董大二首》唐·高适
-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
-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 《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
- 《蜂》唐·罗隐
-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唐·卢纶
- 《墨梅》元·王冕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乞巧》唐·林杰
- 《示儿》宋·陆游
- 《题临安邸(dǐ)》宋·林升
-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清·龚自珍
- 《山居秋暝(míng)》唐·王维
- 《枫桥夜泊》唐·张继
- 《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 《观书有感》宋·朱熹(xī)
- 《泛舟》宋·朱熹(xī)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 《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
- 《村晚》宋·雷震
- 《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唐·孟郊
- 《鸟鸣涧》唐·王维
- 《从军行》唐·王昌龄
- 《送元二使安西(渭(wèi)城曲)》唐·王维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 《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huàn)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