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想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作为他乡之客,每逢美好的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个人。
讲解
1. 创作背景
王维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当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远离家乡。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年轻的王维在异乡,看到别人团聚,自己孤身一人,对家乡兄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 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与联想结合:
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孤独寂寞和思念亲人的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强调了自己身处他乡的孤独感,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则将这种情感在佳节的背景下放大,直白而深切地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成为千古名句。
后两句“遥想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联想,从自己的处境联想到家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场景。这种从自身思念到对兄弟情况的想象,使情感更加深沉,也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
对比衬托:诗中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对比,用兄弟们团聚的欢乐场景衬托出自己的孤独。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热热闹闹,而自己却独自一人在异乡,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深。
用词精准:“倍”字用得极为巧妙,把佳节来临之际思念亲人的情感强度精准地表达出来。平时就思念,到了佳节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厚,这个字使诗句的情感深度和感染力都大大增强。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重阳节思念家乡兄弟的情景,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全诗情真意切,既有对自身孤独的感叹,又有对兄弟团聚的想象,以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情感,是古代重阳思乡诗中的经典之作。
语文基础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 《山行》唐·杜牧
- 《赠刘景文》宋·苏轼
-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望天门山》唐·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望洞庭》唐·刘禹锡
-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采莲曲》唐·王昌龄
- 《绝句二首》唐·杜甫
-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ī)
-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元日》宋·王安石
- 《清明》唐·杜牧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 《滁(chú)州西涧》唐·韦应物
-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 《鹿柴》唐·王维
- 《暮江吟》唐·白居易
- 《题西林壁》宋·苏轼
- 《雪梅》宋·卢梅坡
- 《嫦娥》唐·李商隐
- 《出塞(sài)》唐·王昌龄
- 《凉州词》唐·王翰(hàn)
-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 《别董大二首》唐·高适
-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
-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 《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
- 《蜂》唐·罗隐
-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唐·卢纶
- 《墨梅》元·王冕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乞巧》唐·林杰
- 《示儿》宋·陆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