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常有鹳雀(鹳,一种水鸟)栖息其上而得名,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里指太阳落山。
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译文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讲解
1. 创作背景
鹳雀楼在唐代是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所感染,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具体日期不详,但从诗歌风格和题材推测,应是诗人在游历期间创作的。
2. 艺术特色
意境雄浑壮阔: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宏大壮丽的自然景象。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将落日、群山、黄河、大海等壮丽的自然元素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雄浑的意境。白日渐渐西沉,黄河奔腾东去,画面极具动态感和空间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对仗工整:前两句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颜色相对,名词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宾结构相对,其中“山”和“海”也是地理事物相对。这种对仗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在音韵上和谐悦耳,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富含哲理: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对登楼观景这一行为的描述,更升华到了人生境界的高度。这两句诗告诉人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鹳雀楼所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诗的后两句蕴含的哲理,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广阔的胸襟抱负,也启示人们要有高远的志向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语文基础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记叙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咏鹅》唐·骆宾王
- 《江南》汉·汉乐府
- 《静夜思》唐·李白
-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 《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池》宋·杨万里
- 《梅花》宋·王安石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 《山行》唐·杜牧
- 《赠刘景文》宋·苏轼
-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望天门山》唐·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望洞庭》唐·刘禹锡
-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采莲曲》唐·王昌龄
- 《绝句二首》唐·杜甫
-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ī)
-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元日》宋·王安石
- 《清明》唐·杜牧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