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在记叙文阅读理解中,“段落能不能删除”是高频考点,核心考查对段落与文章主旨、情节、人物、结构、情感五大维度关联的理解。判断时需从“删除后的负面影响”反向推导,结合段落自身作用与文章整体逻辑分析,以下是具体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先明确核心原则:“不能删”是主流答案(90%以上情况)
记叙文的每一段落(尤其非过渡段)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删除后会导致文章逻辑断裂、内容残缺或表达弱化。极少数“可删”情况,仅出现在纯冗余段落(如与主旨无关的重复描写、脱离情节的无关插叙),但这类题目极少,解题时优先按“不能删”分析。
二、分维度拆解:段落的5大核心作用(判断依据)
判断能否删除,本质是分析段落的“不可替代性”——即它在以下某一或多个维度的独特作用,删除后会破坏文章完整性。
1. 情节维度:段落是情节的“关键链条”
记叙文的情节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段落常承担“推动情节、补充细节、埋下伏笔”的作用,删除会导致情节不连贯或突兀。
推动情节发展:段落中包含“关键事件、人物行动、矛盾触发点”,是情节从A到B的必要过渡。
例:《背影》中“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段落,若删除,“父亲的爱”就失去了具体载体,后续“我流泪”的情节也会变得突兀,情节链直接断裂。
补充背景/细节:段落交代“时间、地点、事件起因、人物过往”,让情节更合理。
例:某篇写“奶奶缝棉袄”的文章,若删除“奶奶年轻时学裁缝、曾给八路军缝棉衣”的段落,后续“奶奶缝棉袄时的熟练与郑重”就缺乏背景支撑,情节显得单薄。
设置伏笔/呼应前文:段落中的细节为后文情节“铺垫”,或与前文内容“呼应”,形成逻辑闭环。
例:文章开头写“小明书包里总装着一把旧雨伞”(伏笔段),若删除,后文“小明用这把雨伞送迷路的小孩回家,伞柄上的刻字暴露是爷爷生前的遗物”的情节就失去铺垫,显得刻意。
2. 人物维度:段落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工具”
记叙文的核心是“写人”,段落常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或“事件表现”,让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删除会导致人物“扁平化”。
直接刻画人物性格:通过段落中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品质(如善良、坚韧、乐观)。
例:《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得知于勒是穷水手后,破口大骂、催促父亲躲开”的段落,若删除,“母亲势利、自私”的形象就无法凸显,人物变得模糊。
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环境、他人评价或对比,间接表现人物特点。
例:某篇写“老师关爱学生”的文章,若删除“同学们私下说‘老师总记得我们的过敏史,每次春游都单独准备食物’”的段落,老师的“细心”就少了侧面佐证,形象不够丰满。
3. 主旨维度:段落是主旨的“支撑或升华”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段落要么直接点明主旨,要么通过内容间接支撑主旨,删除会导致主旨“立不住”或“不深刻”。
直接点明主旨:段落中包含作者的感悟、议论,揭示文章核心思想(如“亲情的珍贵”“坚持的意义”)。
例:《散步》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段落,若删除,文章“尊老爱幼、家庭责任”的主旨就失去了直接升华,立意变浅。
间接支撑主旨:段落通过具体事件,让主旨更有说服力(避免空洞)。
例:某篇主旨为“挫折让人成长”的文章,若删除“主人公考试失利后,熬夜补弱科、最终逆袭”的段落,主旨就成了“空口号”,缺乏事实支撑。
4. 结构维度:段落是文章的“过渡或呼应”
结构的核心是“连贯”,段落常承担“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的作用,删除会导致文章“脱节”。
承上启下(过渡段):段落开头总结前文内容,结尾引出后文内容,衔接上下文。
例:某篇文章先写“童年在乡下的快乐时光”,再写“长大后回到乡下的变化”,中间有一段“时光飞逝,我离开乡下时还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孩,再次回来已是成年”——若删除,“童年”与“成年”的场景切换会非常生硬,结构断裂。
首尾呼应(首尾段/细节呼应):段落与开头内容(如场景、情感、物件)呼应,让文章结构完整。
例:开头写“老屋门前的桂花树开花了,香气飘满整条街”,结尾写“离开老屋时,我摘了一小枝桂花,香气像童年一样跟着我”——若删除结尾段,“桂花”这一核心意象的呼应消失,结构显得松散。
5. 情感维度:段落是情感的“渲染或共鸣”
记叙文的情感是“感染力”的来源,段落通过环境描写、细节刻画,烘托情感氛围,删除会导致情感“不饱满”。
烘托情感氛围:通过景物、场景描写,营造对应的情感(如悲伤、喜悦、思念)。
例:《秋天的怀念》中“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段落,若删除,“母亲去世后‘我’的悲伤、孤独”的情感就失去了环境烘托,感染力大幅减弱。
触发情感共鸣:通过细腻的细节(如“母亲缝衣服时的顶针、父亲递牛奶时的温度”),让读者感受到真实情感。
例:某篇写“乡愁”的文章,若删除“奶奶寄来的腌菜,瓶子上还贴着她手写的‘少放盐’”的段落,“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就变得抽象,难以让读者共情。
三、解题步骤:“三步法”规范作答
1. 明确观点:直接回答“不能删除”(或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删除”),开门见山。
2. 分析段落作用:结合上述5个维度,具体说明该段落的作用(如“该段通过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刻画了父亲的笨拙与慈爱,是塑造父亲形象的关键段落”)。
3. 反向论证:说明“删除后的负面影响”(如“若删除,父亲的形象会变得扁平,后文‘我’的感动也失去依据,文章主旨无法充分体现”)。
四、典型例题示例
以《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段落为例,规范作答如下:
观点:不能删除。
作用分析:该段落通过“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等动作描写,细致刻画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既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人物维度),也为后文“我”流泪、理解父亲的爱埋下伏笔(情节维度),是支撑“父子深情”主旨的核心情节(主旨维度)。
反向论证:若删除该段落,父亲的形象会变得模糊,“我”的情感变化也缺乏依据,文章“平凡细节中的父爱”这一主旨会失去关键载体,感染力大幅减弱。
总之,解决“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关键是“不孤立看段落,而是关联文章整体”——从情节、人物、主旨等维度找到段落的“不可替代性”,就能清晰推导结论。
1. 《最后一课》:“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段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情节维度看,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这一动作强烈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推动了情感的升华。从人物维度看,生动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位热爱祖国、坚守民族尊严的教师形象。从情感维度看,它将文章的爱国情感推向了顶点,让读者深受感染。如果删除,文章的情感表达会大打折扣,人物形象也会变得不完整,情节的发展也会缺乏力度。
2. 《土地的誓言》:“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的呼唤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低,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从来都被这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在哪里,或者我睡得沉沉,或者我在睡梦中突然的惊醒的时候,我突然的记起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离开过她。”这段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通过反复强调故乡的召唤,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爆发。从结构上看,它为后文作者表达愿意为故乡而战斗的决心做了铺垫,使文章的情感脉络更加清晰。如果删除,文章的情感表达会变得平淡,也无法很好地体现作者对故乡的那种强烈的情感纽带以及文章的主旨。
3. 《邓稼先》:“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段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邓稼先,让读者对文章的核心人物有了明确的认知。从内容上看,强调了邓稼先在这一转变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鲜为人知的特点,为后文具体介绍邓稼先的事迹和品质奠定了基础。如果删除,文章的开头会显得突兀,读者也无法迅速把握文章的重点。
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段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人物维度看,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深宵灯火,烘托出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潜心研究学问的刻苦精神和忘我的境界,使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更加丰满。从情感维度看,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如果删除,就无法从这个角度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情感,文章对人物的刻画也会不够全面。
5. 《音乐巨人贝多芬》:“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这段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人物维度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贝多芬动作的描写,如“无视”“一径走向”“习惯地坐下来”“拿起”等,生动地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和专注,以及他在音乐创作时的独特状态,让贝多芬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从情节维度看,为后文贝多芬弹奏钢琴以及与客人的交流做了铺垫,使情节的发展更加自然。如果删除,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就会缺乏具体的动作支撑,情节的连贯性也会受到影响。
6.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文中描写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段落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人物维度看,这些段落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致描写,如福楼拜的热情奔放、屠格涅夫的博学多识、都德的活泼健谈、左拉的沉默寡言等,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让读者仿佛能亲眼见到这些著名的作家。从情节维度看,这些描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展现了当时文学界的氛围和他们之间的友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果删除,文章就失去了其核心内容,人物形象也无法得以展现,情节也会变得空洞无物。
7.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不甚应,妇摇之不止,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这段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情节维度看,这段文字是口技表演的开端,通过对深巷中犬吠以及妇人、丈夫、孩子一系列动作和声音的描写,生动地营造了一个深夜家庭的场景,为后文口技表演的精彩内容做了铺垫,让读者能够逐渐进入到口技表演的情境中。从效果维度看,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因为他能够如此逼真地模拟出这些声音。如果删除,文章的开头会显得平淡,也无法让读者感受到口技表演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⑨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段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在百草园的生活,又引出了下文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从内容上看,通过一系列的猜测和对百草园中事物的告别,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如果删除,文章的结构会变得不连贯,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表达也会不完整,无法很好地展现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9. 《散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段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情节维度看,这段文字是散步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通过儿子的天真话语,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使文章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从人物维度看,体现了儿子的天真可爱,也反映了家庭的和谐氛围。从情感维度看,为后文作者表达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亲情的珍惜做了铺垫,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如果删除,文章会显得过于平淡,缺乏生活的情趣和情感的烘托。
10. 《我的叔叔于勒》:文章开头“我小时候,家在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这段能否删除?
答案:不能删除。从背景维度看,这段文字交代了“我”家的经济状况,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正是因为家庭经济不宽裕,所以父母才会对叔叔于勒的归来充满期待,也才会在发现于勒贫穷后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从人物维度看,体现了父母的世俗和虚荣,以及他们对金钱的看重,为刻画父母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如果删除,文章的情节发展就会缺乏必要的背景支撑,人物形象也会变得不够丰满。
语文基础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顶真
- 修辞手法:通感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记叙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咏鹅》唐·骆宾王
- 《江南》汉·汉乐府
- 《静夜思》唐·李白
-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 《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池》宋·杨万里
- 《梅花》宋·王安石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