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1. 增强真实感和客观性的转换
示例文章:《孔乙己》(鲁迅)。文章大部分以小伙计“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如对孔乙己外貌、言行的观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感。
人称变化及作用:在叙述过程中,偶尔会有从“我”的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的情况。这种变化可以更客观地描述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在讲述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情节时,使用第三人称能更全面地展现事件的全貌,包括其他人的反应和社会的冷漠。这种人称变化使文章既保留了第一人称带来的真实感,又能通过第三人称客观地揭示社会现实,让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故事,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深度。
2. 丰富情感表达的层次
示例文章:《背影》(朱自清)。文章主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与父亲之间的故事。“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通过“我”的回忆和情感抒发,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展现了“我”对父亲情感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愧疚、思念等复杂变化。
人称变化及作用:在回忆父亲背影的关键段落,“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时一直维持的第一人称叙述,让情感的表达更加直接、浓烈。如果在这个段落中加入第二人称“你”,比如“你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就会有一种和父亲对话的感觉,能进一步拉近与父亲形象的距离,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仿佛在和父亲面对面倾诉自己的感动,丰富了情感表达的层次。
3.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
示例文章:《祝福》(鲁迅)。文章开头和结尾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这种第一人称叙述为故事营造了一个见证者的角度。
人称变化及作用:在中间部分,作者通过第三人称详细地叙述了祥林嫂的故事。“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种人称变化使作者能够灵活地转换叙事视角,从“我”这个知识分子的见闻和感受,转换到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全面叙述。这样既可以通过“我”来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和思考,又能通过第三人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拓展了故事的空间,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迫害。
关于记叙文人称变化作用的答题模板:
1.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
文章首先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等]叙述,如“[引用原文中使用该人称的语句]”,让读者从[“我”的视角/与“你”的直接交流等]感受到故事的[亲切/真实等],仿佛身临其境。
而后转换为[另一人称,如第三人称],例如“[引用转换人称后的原文语句]”,这种变化能够更加客观地描述[人物形象/事件全貌/社会环境等],使读者可以从更全面、冷静的角度去理解[相关内容,如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的背景原因等],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深度。
2.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
在[具体情节段落]中,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等],如“[引用原文中该人称下情感浓烈的语句]”,直接地抒发了[文中人物/作者]的[具体情感,如思念、愧疚、喜爱等],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感的真挚与强烈。
当转换为[另一人称]时,例如“[引用转换人称后的情感相关语句]”,则从[新的角度,如与对方对话的角度/旁观者描述情感的角度等]进一步丰富了情感的表达,使情感的层次更加多样,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文章中情感的复杂性和细腻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
起初以[某一人称,如第一人称]叙述,“[引用开头使用该人称的语句,说明其营造的叙事氛围或视角特点,如以见证者身份引入故事等]”,为故事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叙事起点或氛围,如个人回忆的氛围、与读者互动的氛围等]。
接着转换为[另一人称,如第三人称],“[引用转换后的原文语句,说明其展现的新内容,如人物的一生经历、社会场景的全貌等]”,这种人称变化使作者能够突破[原有人称的限制,如第一人称的视野局限、第二人称的单一对话局限等],自由地转换叙事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社会的风貌等],大大拓展了故事的空间,让读者能够获取更全面、丰富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综上所述,文中的人称变化通过[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丰富情感表达层次、拓展叙事空间等方面],使文章的表达更加丰富、立体、深刻,更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价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更深刻的思考。
中考真题
1. 2023年上海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老街的变迁》,文中先以第一人称“我”回忆老街的旧时光,后转换为第三人称“它”来描述老街的改造,这种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原文片段:“我还记得小时候,老街是那么的热闹。我走在青石板路上,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各种吆喝声交织在一起。那时候,老街是我童年的乐园。”“老街经历了改造,它的面貌焕然一新。它拓宽了道路,修缮了古建筑,还增加了许多新的景观。它成为了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开头用第一人称“我”回忆,如“我还记得小时候”,使读者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感受老街旧时光的美好,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后面用第三人称“它”描述改造,能更客观地展现老街改造后的全貌,像“它拓宽了道路,修缮了古建筑”,让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老街的变化,增加了可信度。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一人称的回忆部分充满了对老街旧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而转换为第三人称后,在客观描述改造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对老街新变化的欣赏和肯定,丰富了对老街的情感表达,从个人的怀念到对老街新生的赞美。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以“我”的视角开启回忆,将读者带入个人化的老街旧景。转换为第三人称后,叙事视角从个人体验拓展到对老街整体改造的全面叙述,能够详细介绍老街改造的各个方面,如道路、建筑、景观等,拓宽了故事空间,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老街的变迁。
2. 2022年广东中考
题目:在记叙文《故乡的小河》中,作者开始用第二人称“你”呼唤故乡的小河,中间又转为第一人称“我”讲述自己与小河的故事,这种人称变化有何作用?
原文片段:“你,故乡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在那片土地上。你的水波荡漾,倒映着天空和岸边的垂柳。”“我小时候,最喜欢在你身边玩耍。我在河边捉鱼,在水里嬉戏,你的清凉河水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夏日。”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开始用第二人称“你”,仿佛在和小河对话,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小河的存在,具有较强的亲近感。转换为第一人称“我”后,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如“我小时候,最喜欢在你身边玩耍”,使故事更具真实性,让读者更加相信作者与小河之间的情感纽带。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二人称的使用表达了对小河的赞美和思念之情,像是在深情地呼唤。转换为第一人称后,这种情感更加具体深入,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像在河里捉鱼、嬉戏等情节,进一步丰富了对小河的情感,有赞美、有怀念还有对童年时光的眷恋。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先用第二人称营造出一种抒情氛围,将小河作为倾诉对象,使读者也能感受到这种情感氛围。转换为第一人称后,叙事视角从情感的直接抒发转变为以个人经历来展现小河的重要性,拓展了故事空间,从单纯的赞美小河拓展到讲述自己与小河的互动,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小河在作者生命中的意义。
3. 2021年北京中考
题目:阅读《校园的角落》,文章先以第一人称“我”发现校园角落的变化,接着用第三人称“它”来描述角落的历史,这种人称变化有什么好处?
原文片段:“我偶然走进校园的那个角落,发现它和以往大不一样。它以前是那么的荒凉,杂草丛生。”“它曾经是学校的旧仓库,许多年前,它见证了学校的变迁。它的墙壁上还留有岁月的痕迹。”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以第一人称“我”的偶然发现引入,如“我偶然走进校园的那个角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然后用第三人称“它”描述角落的历史,能客观地呈现角落的过去,像“它曾经是学校的旧仓库”,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角落的背景,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一人称的发现过程中可能包含着“我”的好奇、惊讶等情绪。而通过第三人称讲述历史,会带有一种回顾、感慨的情感,如对岁月变迁的感慨,丰富了对校园角落的情感表达,从当下的个人感受延伸到对其历史的缅怀。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从第一人称的当下视角出发,引发读者的兴趣。转换为第三人称后,叙事视角跳转到角落的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故事,能够详细地讲述角落的过去,包括它的用途、见证的事件等,让读者对校园角落有更完整的认识。
4. 2020年重庆中考
题目:《森林的故事》这篇记叙文一开始用第三人称“它”来介绍森林,后来又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自己在森林中的经历,试分析这种人称变化的作用。
原文片段:“它是一片古老的森林,树木高大而茂密。它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我走进这片森林,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我听到鸟儿的歌声,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我在森林里漫步,感受着它的宁静与神秘。”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开始用第三人称“它”介绍森林,能从客观的角度展示森林的整体特征,如“它是一片古老的森林,树木高大而茂密”,让读者对森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接着用第一人称“我”讲述经历,通过“我”的亲身体验,如“我走进这片森林,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使森林的描述更加真实可感。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三人称介绍森林时,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描述。而第一人称的经历叙述则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如对森林的赞美、喜爱和惊叹,像“我在森林里漫步,感受着它的宁静与神秘”,丰富了对森林的情感表达,从客观介绍到主观感受。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先用第三人称从整体上描绘森林,为故事搭建了一个背景框架。转换为第一人称后,叙事视角聚焦到个人在森林中的体验,拓展了故事空间,从森林本身的特点延伸到个人在其中的情感历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森林对于个人的意义。
5. 2019年天津中考
题目:阅读《老房子的记忆》,文中先以第二人称“你”回忆老房子的模样,之后用第三人称“它”叙述老房子的兴衰,这种人称变化有何作用?
原文片段:“你,老房子,有着青灰色的瓦顶,斑驳的墙壁。你在岁月中静静地伫立,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曾经辉煌一时,家族的人们在它的庇护下生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逐渐衰败。它的墙壁开始剥落,屋顶也出现了漏洞。”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用第二人称“你”回忆老房子模样时,有一种亲切的对话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老房子的形象。之后用第三人称“它”叙述兴衰,能更客观地展现老房子经历的过程,如“它曾经辉煌一时”“它逐渐衰败”,使读者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老房子的命运,增加了叙述的可信度。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二人称的回忆充满了对老房子的怀念和深情,情感比较直接。而通过第三人称叙述兴衰,会带有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丰富了对老房子的情感,从怀念延伸到对其命运的惋惜和思考。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从第二人称的情感回忆视角入手,使读者沉浸在对老房子的回忆氛围中。转换为第三人称后,叙事视角拓展到老房子的历史变迁,从时间和事件发展上拓宽了故事,让读者更完整地了解老房子的一生,包括它的辉煌和衰败。
6. 2018年辽宁中考
题目:在记叙文《小镇的桥》中,作者先以第一人称“我”描述自己在桥上的感受,然后用第三人称“它”介绍桥的历史,这种人称变化的作用是什么?
原文片段:“我站在小镇的桥上,微风拂面,我感受到它的古朴与宁静。我看着桥下的流水,思绪万千。”“它建于明朝,历经风雨,见证了小镇的兴衰。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以第一人称“我”描述感受,如“我站在小镇的桥上,微风拂面,我感受到它的古朴与宁静”,让读者通过“我”的感受体验桥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用第三人称“它”介绍历史,能更客观地讲述桥的背景,像“它建于明朝,历经风雨”,使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桥的过去,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一人称的感受表达比较主观,体现了“我”对桥的喜爱和欣赏。而第三人称介绍历史则带有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感慨,丰富了对桥的情感,从个人的情感体验延伸到对其历史价值的尊重。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从第一人称的当下感受出发,引发读者的共鸣。转换为第三人称后,叙事视角拓展到桥的历史长河,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故事,能够详细地介绍桥的建造年代、经历的事件等,让读者对桥有更全面的认识。
7. 2017年山东中考
题目:《花园的四季》这篇记叙文一开始用第三人称“它”来描绘花园四季的景色,后来又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自己在花园四季中的活动,分析这种人称变化的作用。
原文片段:“它的春天是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开放,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它的夏天绿树成荫,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我在花园的春天里赏花,感受着花朵的芬芳。我在夏天的花园里读书,享受着树荫下的清凉。”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开始用第三人称“它”描绘景色,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展示花园四季的全貌,如“它的春天是五彩斑斓的”,让读者对花园四季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活动,通过“我”的亲身体验,如“我在花园的春天里赏花”,使花园的四季更具真实感。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三人称描绘景色时是比较客观的描述。而第一人称的活动叙述则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如对花园四季的喜爱和享受,像“我在夏天的花园里读书,享受着树荫下的清凉”,丰富了对花园的情感表达,从客观景色描绘到主观情感体验。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先用第三人称从整体上展示花园四季的景色,为故事营造了一个背景。转换为第一人称后,叙事视角聚焦到个人在花园四季中的活动,拓展了故事空间,从花园四季的景色延伸到个人在其中的美好经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花园对于个人的意义。
8. 2016年江苏中考
题目:阅读《海边的那片礁石》,文中先以第二人称“你”描绘礁石的样子,后用第三人称“它”叙述礁石的故事,这种人称变化有什么好处?
原文片段:“你,海边的那片礁石,黑褐色的身躯,屹立在海浪之中。你有着粗糙的表面,海水日复一日地冲刷着你。”“它见证了无数的日出日落,它承受了狂风巨浪的袭击。它是大海边的守望者,有着自己的故事。”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用第二人称“你”描绘礁石样子时,有一种直面礁石的亲近感,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礁石的外观。之后用第三人称“它”叙述故事,能更客观地展现礁石的经历,如“它见证了无数的日出日落”,使读者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礁石的过往,增加了叙述的可信度。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二人称的描绘充满了对礁石的关注和亲近之情。而通过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则带有一种对礁石坚韧品质的赞美和对其经历的感慨,丰富了对礁石的情感,从直观的亲近延伸到对其精神品质的赞美。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从第二人称的形象描绘视角入手,使读者能够快速地在脑海中构建出礁石的形象。转换为第三人称后,叙事视角拓展到礁石的故事,从时间和经历上拓宽了故事,让读者更完整地了解礁石的一生,包括它所见证的和承受的。
9. 2015年河北中考
题目:在记叙文《山路的变迁》中,作者先以第一人称“我”回忆山路过去的样子,然后用第三人称“它”描述山路的改造过程,这种人称变化有何作用?
原文片段:“我还记得小时候走的山路,它崎岖不平,布满了石头和杂草。我走在上面,常常会摔倒。”“它在政府的改造下,逐渐变得平坦。它拓宽了路面,修建了护坡,还安装了路灯。”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以第一人称“我”回忆过去,如“我还记得小时候走的山路”,让读者通过“我”的回忆感受山路原来的样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用第三人称“它”描述改造过程,能更客观地展现山路的变化,像“它在政府的改造下,逐渐变得平坦”,使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山路的改造情况,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一人称的回忆可能包含着“我”对山路过去不好走的无奈等情绪。而通过第三人称讲述改造过程,会带有一种对山路变好的欣慰和赞美,丰富了对山路的情感表达,从对过去的回忆延伸到对现在变化的肯定。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从第一人称的回忆视角出发,引起读者对山路过去的想象。转换为第三人称后,叙事视角拓展到山路改造的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故事,能够详细地讲述山路改造的细节,如路面拓宽、护坡修建等,让读者对山路的变迁有更完整的认识。
10. 2014年重庆中考
题目:《小巷的岁月》这篇记叙文先以第二人称“你”来怀念小巷的旧时光,后用第三人称“它”来讲述小巷的发展,这种人称变化的作用是什么?
原文片段:“你,小巷,有着青石板路和古老的墙壁。你在岁月中藏着我的童年记忆,那些欢笑和嬉闹声仿佛还在耳边。”“它在时代的浪潮中也在发展,它的一些老房子被修缮,一些新店铺也开了起来。它正以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解答:
增强真实感与客观性:用第二人称“你”怀念旧时光,有一种亲切的情感交流,让读者能更好地感受小巷旧时光的氛围。用第三人称“它”讲述发展,能更客观地展示小巷的变化过程,如“它的一些老房子被修缮,一些新店铺也开了起来”,使读者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小巷的发展,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丰富情感表达层次:第二人称的怀念充满了对小巷旧时光的眷恋。而通过第三人称讲述发展,会带有一种对小巷变化的期待和对时代进步的感慨,丰富了对小巷的情感,从眷恋过去延伸到对未来的展望。
灵活转换叙事视角,拓展故事空间:从第二人称的情感回忆视角入手,使读者沉浸在对小巷旧时光的怀念中。转换为第三人称后,叙事视角拓展到小巷的发展历程,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故事,让读者更完整地了解小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考真题
1. 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文中有人称变化的情况,分析这种变化在叙事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
解答:由于没有原文,一般来说,在叙事方面,人称变化可以使叙事更加灵活多样。例如从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能从个人的体验叙事拓展到对事件全貌或其他人物的客观叙述。第一人称叙事可以让读者跟随“我”的视角,有较强的代入感,如“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转换为第三人称后,可以更全面地介绍故事背景、其他人物的经历等,像“他/她在这个事件中是如何行动的”,使叙事更加完整。在主题表达方面,人称变化
语文基础
-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衬托
-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对照
-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拈连
-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移就(转借、移状、移用)
-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通感(移觉)
-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互文
-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婉曲(婉转)
-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用典
-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引用
- 阅读理解: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阅读理解: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阅读理解: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好处/表达效果
- 阅读理解: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阅读理解: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阅读理解:三大文:概括文章内容
- 阅读理解: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阅读理解: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阅读理解: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阅读理解: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阅读理解: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阅读理解: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阅读理解:记叙文: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阅读理解: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阅读理解: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阅读理解: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阅读理解: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阅读理解: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阅读理解: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阅读理解: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阅读理解: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阅读理解:记叙文: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阅读理解: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指的是什么
- 阅读理解: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阅读理解:从词义、修辞、词性、感情色彩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阅读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
- 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扩大
- 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缩小
- 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转移
- 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强化
- 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弱化
- 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感情色彩
- 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 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单音偶合
- 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说法改变
- 阅读理解:文言文:通假字
- 阅读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
- 阅读理解:文言文:虚词-副词
- 阅读理解:文言文:虚词-连词
- 阅读理解:文言文:虚词-助词
- 阅读理解:文言文:虚词-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