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对比

一、定义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可以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二、类型

两体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富贵人家的奢侈生活和贫苦百姓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

一体两面对比:对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比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生命的肉体存在和精神价值两个层面来对比不同的人。

三、作用

突出特征:通过对比,使被描绘的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与“骄傲”、“进步”与“落后”的对比,让人清晰地看到两种态度导致的不同结果。

强化情感与观点: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观点。像在批判社会现象时,通过对比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恶,使作者对正义和善良的赞美、对邪恶和丑恶的批判之情更加浓烈。

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思考。比如在描写人物时,将人物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修辞类问题的答题模板

对比修辞类问题的核心是分析“对比双方的差异”及“差异所凸显的主题/效果”,以下是通用答题模板及场景化应用,帮助精准拆解对比的作用与妙处:

一、核心答题模板(适用于“分析对比作用”“赏析对比妙处”等问题)

1. 判断修辞:明确指出句子/段落使用了“对比”(或“对照”)的修辞手法。

2. 明确对象:说明“将XX(对比对象1)与XX(对比对象2)进行对比”(对象可为人物、事物、景物、观点、状态等)。

3. 分析差异:结合语境,具体阐述两组对象在特征、性质、行为、结果、情感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 概括表达效果:从“突出差异”的核心作用出发,延伸至具体目的(如凸显主体特征、烘托情感、突出主题、强化观点、引发思考等)。

二、不同场景的细化模板

1. 人物对比(刻画形象、突出性格)模板:这句话/这段文字运用对比,将[人物A的性格/行为/遭遇]与[人物B的性格/行为/遭遇]进行对比,突出了A[如“善良隐忍”]与B[如“自私刻薄”]的鲜明差异,从而更深刻地刻画了[主要人物(A/B)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也暗示了[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人物的命运走向]。

2. 事物/景物对比(突出特征、营造氛围)模板:这句话运用对比,将[事物/景物A的状态/特征]与[事物/景物B的状态/特征]进行对比(如“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婉约”),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景物(A/B)的核心特征],营造出[如“悲凉”“清新”]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如“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景物的喜爱”]。

3. 观点/道理对比(强化论点、明确态度)模板:这段话运用对比,将[观点A(正确/作者支持的)]与[观点B(错误/作者反对的)]进行对比,通过A[如“符合实际、逻辑严谨”]与B[如“脱离现实、片面绝对”]的差异,突出了[观点A的合理性/正确性],强化了作者的核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让读者清晰把握作者的态度。

4. 自身对比(前后变化、凸显主题)模板:这句话运用对比,将[人物/事物过去的状态]与[现在的状态]进行对比(如“从前的胆怯与现在的勇敢”“过去的贫瘠与现在的富饶”),突出了[人物/事物的变化过程及原因],从而凸显了[如“成长的主题”“时代发展的影响”],引发读者对[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的思考。

三、示例应用(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例)

问题:分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答题:这句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豪门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与底层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鲜明地展现了封建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极端悬殊。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和对权贵阶层的批判,使诗歌的主题更尖锐,情感更震撼人心。

四、关键注意点

1. 对比对象要清晰:需明确指出“谁和谁比”,避免模糊(如不能只说“通过对比写了贫富差距”,需具体到“朱门”与“百姓”)。

2. 差异分析要具体:不能只说“两者不同”,需结合文本找具体的差异点(如“酒肉臭”是物质过剩,“冻死骨”是生存危机)。

3. 效果要结合主题:“突出差异”是基础,最终要落到对“人物、主题、情感、论证”等文本核心要素的作用上,避免只答“形成反差”的套话。

对比的例句

对比是一种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从构成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反面对比:即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将“政之所兴”与“政之所废”、“顺民心”与“逆民心”进行对比,鲜明地揭示了为政之道。

反物对比: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将“有缺点的战士”和“完美的苍蝇”进行对比,突出了战士的本质和苍蝇的渺小可憎。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2. 《公输》:“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通过三组对比,凸显了楚国的强大和宋国的弱小,有力地论证了攻打宋国的不合理。

3. 《曹刿论战》:“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冒进急躁的形象,“未可”“可矣”则体现曹刿从容不迫和胸有成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曹刿的军事才能。

4. 《愚公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愚公”的“愚”其实是有长远眼光、大智若愚,“智叟”的“智”其实是鼠目寸光、鄙陋短浅,加重了对比色彩,凸显了愚公的高尚和智叟的平庸。

5.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先恭后倨,奉命出使、冷静应战、唇枪舌剑、“挺剑而起”。一倨一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临危不惧。

6. 《伤仲永》:仲永幼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通过仲永变化前后的强烈反差,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7.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把自己的“缊袍敝衣”与太学诸生“被绮绣……右备容臭”对比,自己的“手自笔录”“弗之怠”“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等求学的艰苦与同舍生无食宿之患,群书具备,师随左右的学习条件优裕进行对比,突出了成就学业主要靠主观努力的道理。

8. 《鱼我所欲也》:开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将“生”与“义”进行对比,阐明了“义”重于“生”的道理。

9.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把先汉和后汉对待贤臣、小人的不同态度及结果进行对比,强调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10.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关键;“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对照,强调只有坚持才能成功;蚓和蟹的对比,突出了学习要专一。

11. 《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庄宗前期的兴盛与后期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2. 《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取之易”与“守之难”,“竭诚与傲物”等对比,将两种情况下截然相反的结果展现出来,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13. 《训俭示康》:正考父用饘粥维持生活而后代有达人等正面事例,与何曾生活奢侈到子孙时倾家荡产等反面事例形成对比,揭示了“俭”与“奢”与事业成败的利害关系。

14. 《过秦论》:秦强盛之久与速亡,秦与九国之师,秦强与陈涉之弱,九国之师之强与陈涉之弱等对比交织,说明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5. 《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只学习不思考和只思考不学习的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16. 《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富贵则淫,贫贱则移,威武则屈”的人形成对比,突出了大丈夫的高尚品德和坚定操守。

17. 《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通过“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阐述了不同的认知和境界。

18.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的勇敢机智,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与秦王的交锋,和廉颇起初的傲慢无礼形成对比,后来廉颇负荆请罪,又体现了两人的不同转变和共同的爱国情怀。

19. 《汉书·霍光传》:霍光掌权时的权势滔天,“威震海内”,与他死后家族的迅速衰败,“宗族诛夷”形成对比,反映了权力的兴衰无常。

20.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多才多艺且勤劳善良,与焦母的蛮横无理、刻薄狠毒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21.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将自己本性热爱自然与误入官场的无奈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2. 《桃花源记》: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与外界的战乱、动荡、民不聊生形成对比,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3. 《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春冬季节的清幽秀丽与秋季的寒冷凄凉形成对比,表现了三峡景色的多变。

24. 《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将千里马的数量多与伯乐的数量少进行对比,突出了人才被埋没的现实。

25. 《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与前文描写小石潭的“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等优美景色形成对比,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6.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通过描绘不同天气下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做铺垫。

27. 《醉翁亭记》:“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与滁人游玩的欢乐场景和太守自身的“醉”态形成对比,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28. 《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将莲与菊、牡丹进行对比,突出了莲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不同人生态度的看法。

29.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通过描写庭下月光的美好,与世人大多忙碌于世俗事务,无暇欣赏自然之美的情况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的闲适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30.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塞外的荒凉景色与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体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与思乡之愁的矛盾。

31.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与现在虽已年老但仍渴望为国效力的心情形成对比,展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

3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悲欢离合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3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作者回忆中的战场杀敌、建功立业的场景与现实中自己已年老体衰、壮志未酬的状况形成强烈对比,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34.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将国家的破碎与个人的身世坎坷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高尚气节。

35.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烧制过程中的艰难困苦与石灰最终要留下清白的品质形成对比,象征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

36.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与其他植物的脆弱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坚韧品质的赞美。

37.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离开官场的离愁与他依然关心国家命运,愿为国家做贡献的心情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

38.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将“青”与“蓝”、“冰”与“水”进行对比,说明后人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39. 《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把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待从师学习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40. 《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残暴统治与百姓的敢怒不敢言以及最终的起义反抗形成对比,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41. 《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通过对比秦国通过战争和受贿获得土地的数量,以及诸侯因战败和贿赂失去土地的数量,说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42.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将自己的壮志未酬、早生华发与周瑜的年少得志、建功立业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周瑜的敬佩和自己的感慨。

4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