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比喻(相似点)

1. 比喻的定义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来描绘甲事物(本体)。简单来说,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 比喻的构成要素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是作者想要描述的对象。例如在“月亮像一艘弯弯的小船”中,“月亮”就是本体。

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体而引入的形象。在上述例句中,“弯弯的小船”是喻体。

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如“像、好像、如同、宛如、仿佛、似的”等。不过,有些比喻句中比喻词不明显,需要仔细分辨。

3. 比喻的基本类型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这种比喻方式简洁、含蓄,需要读者根据语境来理解本体的含义。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一般是“像、如、似、仿佛、犹如、宛如、一般、像……似的”等。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是比喻词变成了“是、变成、成为、成了”等。暗喻的表达比明喻更加直接、紧凑,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也更紧密。

4. 比喻的作用(答题核心要点)

在阅读理解和作文赏析中,分析比喻作用需结合语境,常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 4 点:

(1) 生动形象:将抽象事物具体化,让读者更易感知。

如 “月光像流水一样泻在荷叶上”,把无形的 “月光” 转化为可感的 “流水”,画面感极强。

(2) 突出特征:强化本体的某一特点。

如 “他的脸像熟透的苹果”,用 “苹果” 的 “红” 突出 “他” 脸红的特征。

(3) 增强感染力:传递情感,引发读者共鸣。

如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用 “邮票” 的 “传递思念” 属性,含蓄表达乡愁的绵长。

(4) 简化表达:用熟悉事物代替陌生事物,降低理解难度。

如 “电脑病毒”,用 “病毒”(危害健康的生物)代指 “破坏程序的代码”,让非专业读者快速理解。

5. 例句

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类型:明喻(喻词“恰似”)

赏析:本体“愁”(抽象情感),喻体“一江春水”;用“春水的连绵不绝、奔腾不息”,将无形的“愁”转化为有形的“水”,突出愁绪的“深重、绵长”。

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类型:明喻(喻词“如”)

赏析:本体“雪花”,喻体“梨花”;用“梨花盛开的洁白、繁盛”代指“雪花覆盖树枝的景象”,既写出雪的“白”,又营造出“春意盎然”的错觉,反差中显生动。

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类型:暗喻(喻词隐含,“春蚕”“蜡炬”代指“深情的人”)

赏析:用“春蚕吐丝至死”代指“思念不止”,“蜡炬成灰流泪”代指“深情耗尽”,以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情感,突出情感的“执着、深沉”。

句子: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类型:明喻(喻词“像”)

赏析:本体“杨二嫂的站姿”,喻体“细脚伶仃的圆规”;用“圆规的细、直、生硬”突出杨二嫂“身材瘦削、姿态僵硬”的特点,暗含讽刺。

句子: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宗璞《紫藤萝瀑布》)

类型:明喻(喻词“像”)

赏析:本体“藤萝花”,喻体“瀑布”;用“瀑布的宽大、连绵、流动感”,突出藤萝花“繁盛、壮观”的景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句子:散布在山坡上的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类型:明喻(喻词“像”,含双重比喻:“山坡”→“绿毯”,“羊群”→“白色大花”)

赏析:先将“山坡”比作“绿毯”,突出草地的“广阔、翠绿”;再将“羊群”比作“白色大花”,突出羊群的“洁白、分散”,两层比喻叠加,画面更丰富。

句子: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执着、要强,但又比母亲多了几分温柔。

判断:非比喻(本体和喻体均为“人”,本质相同,比喻要求“本质不同”)

句子:他长得像他爸爸,高鼻梁,浓眉毛。

判断:非比喻(“长得像”是指外貌相似,本体和喻体均为“人”,无“打比方”的表达目的)

句子: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史铁生《我与地坛》)

类型:明喻(喻词“像”)

赏析:本体“麦浪扑打汽车”,喻体“海浪涌着舰船”;用“海浪的汹涌、舰船的渺小”,突出麦浪的“壮阔”和汽车在麦浪中的“渺小”,展现田野的磅礴气势。

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类型:暗喻(喻词“正如”,本体“希望”,喻体“路”)

赏析:用“路的形成需要人走”,比喻“希望的实现需要人去实践”,将抽象的“希望”与具体的“路”结合,传递“行动创造希望”的哲理,含蓄而深刻。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一般是“像、如、似、仿佛、犹如、宛如、一般、像……似的”等。

句子: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解析:本体“春风”,喻体“慈祥的母亲”,喻词“像”;用“母亲的抚摸”突出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

句子: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解析:本体“云”,喻体“峰峦、河流、雄狮、骏马”,喻词“像”;通过多个喻体展现云“形态多变”的特征。

句子: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解析:本体“春雨”,喻体“春姑娘纺出的线”,喻词“像”;用“线”的“细、长、连绵”突出春雨的轻柔细密。

句子: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解析:本体“北极星”,喻体“指路灯”,喻词“像”;用“指路灯”的“指引方向”属性,突出北极星“定位作用”。

句子: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终点冲去。

解析:本体“运动员”,喻体“离弦的箭”,喻词“像”;用“箭的速度快”突出运动员冲刺的“迅猛”。

句子: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解析:本体“西湖”,喻体“碧玉、铜镜”,喻词“像”;“碧玉”突出西湖的“绿、纯净”,“铜镜”突出西湖的“平静、反光”。

句子: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解析:本体“蒲公英的花”,喻体“手掌”,喻词“像”;用“手掌能开合”的特点,形象说明蒲公英花的形态变化。

句子:夜晚的星星像无数颗珍珠撒在深蓝色的夜空。

解析:本体“星星”,喻体“珍珠”,喻词“像”;用“珍珠的亮、圆”突出星星的“明亮、璀璨”。

句子: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解析:本体“月亮”,喻体“小船”,喻词“像”;用“小船的弯、轻”突出月亮的“形状和柔和感”。

句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大大的扇子。

解析:本体“大象的耳朵”,喻体“扇子”,喻词“像”;用“扇子的大、扁”突出大象耳朵的“宽大形态”。

句子: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解析:本体“菊花”,喻体“绣球、丝绸”,喻词“像、好似”;“绣球”突出菊花“饱满的形状”,“丝绸”突出菊花“光滑的质感”。

句子:时间像一条缓缓流动的长河,将我们的喜怒哀乐慢慢带走。

解析:本体“时间”,喻体“长河”,喻词“像”;用“长河的绵延、不停歇”突出时间的“持续性和不可逆”。

句子:他的眼睛像一潭深邃的湖水,让人看不透。

解析:本体“他的眼睛”,喻体“深邃的湖水”,喻词“像”;用“湖水的深、难见底”突出眼睛“含藏心事、神秘”的特点。

句子: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解析:本体“华灯的倒影”,喻体“宝石”,喻词“宛如”;用“宝石的亮、珍贵”突出倒影的“明亮、美丽”。

句子:童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记录着我们的快乐时光。

解析:本体“童年”,喻体“色彩斑斓的画”,喻词“像”;用“画的丰富、可留存”突出童年“美好、值得回忆”的特点。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是比喻词变成了“是、变成、成为、成了”等。暗喻的表达比明喻更加直接、紧凑,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也更紧密。

句子: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只有不断向前,才能抵达远方。

解析:本体“生命”,喻体“奔流不息的河”,喻词“是”;用“河的流动、向前”象征生命的“成长、进取”。

句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解析:本体“书籍”,喻体“阶梯”,喻词“是”;用“阶梯能助人登高”的属性,突出书籍“推动人成长”的作用。

句子:那片花海是大自然写给大地的情书。

解析:本体“花海”,喻体“情书”,喻词“是”;用“情书的浪漫、真挚”突出花海的“美丽、富有诗意”。

句子:老师是园丁,精心培育着祖国的花朵。

解析:本体“老师”,喻体“园丁”;本体“学生”,喻体“花朵”,喻词“是”;用“园丁培育花朵”的关系,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呵护与教育”。

句子:信念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

解析:本体“信念”,喻体“明灯”,喻词“是”;用“明灯的照明作用”突出信念“驱散迷茫、给予力量”的特点。

句子:父爱是一座山,深沉而稳重,为我们遮风挡雨。

解析:本体“父爱”,喻体“山”,喻词“是”;用“山的高大、坚固”突出父爱的“厚重、可靠”。

句子:眼泪是心里无法诉说的话语,是情感最直接的表达。

解析:本体“眼泪”,喻体“无法诉说的话语”,喻词“是”;用“话语的表达功能”突出眼泪“传递情感”的作用。

句子:微笑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解析:本体“微笑”,喻体“冬日的阳光”,喻词“是”;用“阳光的温暖”突出微笑“让人感到亲切、舒适”的特点。

句子:城市是一座巨大的蜂巢,人们像蜜蜂一样忙碌地生活。

解析:本体“城市”,喻体“蜂巢”;本体“人们”,喻体“蜜蜂”,喻词“是、像”;用“蜂巢的有序、蜜蜂的忙碌”展现城市生活的“规律与节奏”。

句子:理想是人生的罗盘,帮我们确定前行的方向。

解析:本体“理想”,喻体“罗盘”,喻词“是”;用“罗盘的定位作用”突出理想“指引人生”的价值。

句子:母爱是一泓清泉,在我们心灵干涸时给予滋润。

解析:本体“母爱”,喻体“清泉”,喻词“是”;用“清泉的滋润作用”突出母爱“抚慰心灵、给予滋养”的特点。

句子:回忆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过往的故事。

解析:本体“回忆”,喻体“厚重的书”,喻词“是”;用“书的内容丰富、可翻阅”突出回忆“包含大量往事、值得回味”的特点。

句子:诚信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解析:本体“诚信”,喻体“桥梁”,喻词“是”;用“桥梁的连接作用”突出诚信“促进人际沟通、消除隔阂”的作用。

句子:苦难是人生的磨刀石,能让我们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

解析:本体“苦难”,喻体“磨刀石”,喻词“是”;用“磨刀石让刀变锋利”的属性,突出苦难“磨砺意志、让人成长”的作用。

句子:青春是一团燃烧的火焰,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解析:本体“青春”,喻体“燃烧的火焰”,喻词“是”;用“火焰的热烈、旺盛”突出青春的“活力、激情”。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这种比喻方式简洁、含蓄,需要读者根据语境来理解本体的含义。

句子:教室里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解析:本体“极细微的声音”,喻体“针掉在地上的声音”,无喻词;用“针掉地的细微声”代指“教室的寂静”,夸张中含借喻,突出安静程度。

句子: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了。

解析:本体“凌乱的头发”,喻体“蓬草”,无喻词;直接用“蓬草”代指“头发”,突出头发“杂乱、蓬松”的特点。

句子: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解析:本体“巨浪”,喻体“大块的翡翠”,无喻词;用“翡翠的绿、晶莹”代指巨浪,突出海浪的“颜色和质感”。

句子: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解析:本体“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喻体“厚障壁”,无喻词;用“厚障壁的阻碍作用”代指“隔阂”,含蓄表达关系的疏远。

句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解析:本体“黑暗的现实”,喻体“黑夜”;本体“敏锐的感知”,喻体“黑色的眼睛”,无喻词;用“黑夜”代指“压抑的环境”,“眼睛”代指“感知力”,传递反抗与追求。

句子:街上的行人都裹紧了身上的棉袄,像一个个粽子在寒风中挪动。

解析:本体“裹紧棉袄的行人”,喻体“粽子”,无喻词(前半句“像”是引导,后半句直接用“粽子”代指行人);突出行人“包裹严实、行动笨拙”的样子。

句子: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解析:前半句“街灯像明星”是明喻,后半句“明星像街灯”中,用“街灯”代指“明星”(借喻),形成互喻,突出两者“明亮、繁多”的共性。

句子: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解析:本体“敌人狼狈的样子”,喻体“夹着尾巴的动物”,无喻词;用“动物夹尾巴逃跑的狼狈”代指“敌人的溃败”,含贬义,增强讽刺效果。

句子: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

解析:本体“极小的地方”,喻体“巴掌”,无喻词;用“巴掌的小”代指“地方的狭窄”,夸张中含借喻,突出面积之小。

句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解析:前半句拟人,后半句“秀气”代指“小山小巧、柔和的样子”(借喻),用“人的清秀气质”代指山的形态,突出小山的“娇美”。

初中文言文比喻句

1.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能从中获得新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解析:将“温故知新的能力”比作“当老师的资格”,用具体的“为师”标准,凸显“温故知新”的重要性,让抽象的学习方法有了明确的价值指向。

2. 《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解析:把“流逝的时间”比作“昼夜不停的流水”,用流水的“不间断”和“不可逆”,形象地写出时间匆匆而过、一去不返的特点,引发人对时光的珍惜。

3. 《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解析:用“鱼”比喻“生命”,用“熊掌”比喻“道义”,通过“舍鱼取熊掌”的日常选择,类比“舍生取义”的价值判断,让抽象的道德抉择变得通俗易理解。

4.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翻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

解析:虽未直接用“如”“若”等比喻词,但通过“化而为鸟”的转化,将“鲲(大鱼)”的庞大与“鹏(大鸟)”的壮阔关联,用“几千里”的具体描述,把抽象的“逍遥之大”具象为可见的生物形态,凸显庄子笔下“大”的意境。

5. 《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翻译: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勇气耗尽,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解析:将“士兵的勇气”比作“可鼓荡、可消耗的力量”,用“一鼓(盛)、再鼓(衰)、三鼓(竭)”的变化,把抽象的“士气”转化为有起伏、可感知的状态,清晰解释了作战取胜的关键逻辑。

6. 《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隐含比喻,以“世外桃源”喻理想生活)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解析:作者用“良田美池、鸡犬相闻”的具体场景,比喻“没有战乱、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将抽象的“美好社会愿景”转化为可想象的田园画面,让“世外桃源”成为后世理想生活的代名词。

7.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丝竹”“案牍”喻繁杂事务)

翻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解析:用“丝竹(世俗音乐)”比喻“扰乱心神的繁杂享乐”,用“案牍(官府公文)”比喻“让人疲惫的官场事务”,通过否定这两类事物,间接凸显陋室“宁静、闲适”的特点,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8. 《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解析:这是典型的“暗喻”,将“菊”比作“隐逸者”(避世的人),“牡丹”比作“富贵者”(追名逐利的人),“莲”比作“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通过花的特质类比人的品格,托物言志,表达作者对君子品性的推崇。

9.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解析:虽未直接用比喻词,但将“贤臣”比作“国家兴隆的助力”,“小人”比作“国家倾颓的祸根”,通过对比两汉的兴衰,用具体的历史结果,凸显“亲贤远佞”对国家存亡的关键作用,让抽象的治国道理更有说服力。

10.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以“自身受蒙蔽”喻齐王受蒙蔽)

翻译: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解析:邹忌以“自己因私、畏、求而被夸赞(受蒙蔽)”为喻,类比“齐王因宫妇、群臣、四境之内的人而受蒙蔽”,将抽象的“君主受蒙蔽”转化为自身的生活小事,让齐王更容易理解纳谏的必要性,体现讽喻的巧妙。

11. 《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以“衔”“吞”喻洞庭湖的壮阔)

翻译:(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景象千变万化。

解析:用“衔(像人用嘴含着)”“吞(像人用嘴吞咽)”两个动词,将洞庭湖比作“有生命的巨兽”,生动写出洞庭湖包容远山、容纳长江的壮阔气势,让静态的湖景有了动态的生命力。

12. 《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翻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解析:这是明喻的经典句子。将“月光在水面浮动的光”比作“跳动的金子”,写出月光下水面的明亮闪烁;将“平静水面上的月影”比作“沉入水中的玉璧”,突出月影的圆润、洁白与静谧,精准描绘出洞庭湖月夜的美景。

13. 《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以“林霏开”“岩穴暝”喻山间朝暮变化)

翻译: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解析:用“林霏开(雾气散开)”比喻“早晨的清朗”,用“岩穴暝(山谷昏暗)”比喻“傍晚的阴沉”,将山间朝暮的抽象“晦明变化”,转化为“雾气散、云雾聚”的具体景象,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山间时间的流转。

14.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解析:将“潭水的清澈”间接比作“空气”,通过“鱼若空游无所依”的视觉效果,让读者从鱼的“无依托”中,感知到潭水透明如空气的特质,比直接说“水甚清”更具画面感。

15. 《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以“砚冰坚”喻环境寒冷)

翻译: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不能弯曲伸展,(我)也不放松抄书。

解析:用“砚冰坚(砚台里的冰很坚硬)”比喻“天气的极度寒冷”,通过具体的“冰坚”细节,把抽象的“寒”转化为可触摸的“坚硬”,凸显作者求学环境的艰苦。

16. 《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以“核舟”喻微雕艺术的精妙)

翻译: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的情景)。

解析:将“核舟(桃核雕刻的小船)”比作“微雕艺术的精华”,通过“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描述,把抽象的“微雕技艺高超”,转化为“核舟上具体的人物、场景”,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微雕艺术的精妙绝伦。

17.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解析:这是经典的暗喻。用“燕雀(常见的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和“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对比,将“陈胜的远大志向”与“同伴的短浅目光”具象化,凸显陈胜不甘平凡、胸怀大志的形象。

18. 《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翻译:我(刘备)有了孔明(诸葛亮),就好像鱼有了水一样。

解析:用“鱼和水的关系”比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鱼离不开水,就像刘备离不开诸葛亮的辅佐,生动写出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以及刘备得到贤才后的珍视与依赖。

19. 《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含比喻,以“乱世”喻危险环境,“闻达”喻仕途成功)

翻译:(我)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解析:将“乱世”比作“充满危险、难以生存的环境”,将“闻达于诸侯”比作“在仕途上取得成功、获得名望”,通过否定“闻达”,凸显诸葛亮早年隐居时的淡泊名利,也为后文“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忠诚做铺垫。

2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只希望亲人平安长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解析:用“婵娟(本指女子美好,这里代指明月)”比喻“美好的思念与祝福”,将抽象的“对亲人的牵挂”转化为“共赏明月”的具体场景,让千里之外的思念有了寄托,成为中秋佳节表达祝福的经典名句。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