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通感

一、通感修辞手法的定义与核心特点

通感,又称“移觉”,是一种突破感官界限的修辞手法。它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的感知体验相互沟通、挪移,把原本属于某一感官的感受,转移到另一感官上进行表达,从而创造出新奇、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效果。

通感的核心特点在于“感官互通”:它并非简单的感官描写叠加,而是利用不同感官之间的“共通性”(如“冷”既可以是触觉感受,也可通过视觉“惨白”传递;“甜”既可以是味觉体验,也可通过听觉“温柔的歌声”联想),打破单一感官的局限,让读者在跨感官的联想中更立体地理解事物、感受情感。例如“歌声甜润”,就是将味觉的“甜”转移到听觉的“歌声”上,用味觉体验强化听觉感受,让歌声的悦耳变得可“品尝”,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二、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

1. 增强表达的新奇性与生动性:打破常规感官描写的平淡,用陌生化的表达引发读者注意力。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觉的“渺茫歌声”,让无形的香气有了声音的缥缈感,既新奇又形象。

2. 深化情感与意境的传递:通过跨感官联想,让抽象的情感或意境变得可感可知。如“她的笑容很暖”,将视觉的“笑容”与触觉的“暖”结合,把抽象的善意转化为具体的温度感受,更易引发读者共情。

3. 丰富语言的层次感与联想空间:让单一事物的描写兼具多重感官体验,拓展读者的想象维度。如“这篇文章读起来很干涩”,将视觉(阅读文字)与味觉(“干涩”)沟通,既写出文章内容的枯燥,也传递出阅读时的乏味感受,层次更丰富。

三、现代文与日常语境中的通感例子

1. 他的声音很亮,像一束光透过窗棂,落在人心里。(听觉“亮”→视觉“光”)

2. 薄荷糖含在嘴里,舌尖先泛起一阵凉,接着连呼吸都变脆了。(味觉“凉”→听觉“脆”)

3. 晚霞像一块融化的蜜糖,连空气都甜丝丝的。(视觉“晚霞”→味觉“甜”)

4. 老巷里的桂花香很软,飘到鼻尖时,像裹了一层棉花。(嗅觉“香”→触觉“软”)

5. 她的眼神很尖,能刺穿人心里的小秘密。(视觉“眼神”→触觉“尖”)

6. 摇滚乐的节奏很重,砸在胸口时,连心跳都跟着震。(听觉“节奏”→触觉“重/震”)

7. 刚晒过的被子有阳光的味道,闻着像暖烘烘的拥抱。(嗅觉“阳光味”→触觉“暖”)

8. 那抹绿色太鲜了,看一眼就像喝了口冰镇汽水,浑身清爽。(视觉“绿”→味觉“清爽”)

9. 爷爷的故事很旧,听的时候像摸着手边磨出包浆的老木桌。(听觉“故事”→触觉“旧/木质感”)

10. 秋雨敲在窗上,声音很凉,溅起的水花也带着冷意。(听觉“雨声”→触觉“凉”)

11. 甜美的歌声绕着梁,像撒了一把碎糖,粘在耳朵里。(听觉“歌声”→味觉“甜”+触觉“粘”)

12. 这杯咖啡太苦了,苦得连视线都发沉。(味觉“苦”→视觉“沉”)

13. 孩子的笑声很脆,落在地上能弹出响来。(听觉“笑声”→触觉“脆/弹”)

14. 墨香很浓,闻着像翻开一本压了几十年的旧书,带着纸的厚重。(嗅觉“墨香”→触觉“厚重”)

15. 霓虹灯的光太吵了,晃得人眼睛发疼。(视觉“光”→听觉“吵”)

16. 春风很软,吹过脸颊时像碰了一下婴儿的手。(触觉“风”→触觉“软”,跨同类感官细化感受)

17. 这道菜的辣味很冲,呛得连耳朵都发烫。(味觉“辣”→触觉“烫”)

18. 月光很淡,洒在身上像披了一层薄纱,凉丝丝的。(视觉“月光”→触觉“凉”)

19. 他的话很尖刻,听着像被针扎了一下,心里发疼。(听觉“话”→触觉“尖/疼”)

20. 面包刚烤好,香气很暖,闻着就像裹了件厚毛衣。(嗅觉“面包香”→触觉“暖”)

21. 钢琴声很柔,流出来时像融化的黄油,滑过心尖。(听觉“钢琴声”→触觉“柔/滑”)

22. 这朵玫瑰的红太艳了,看久了像喝了口红酒,有点晕。(视觉“红”→味觉“红酒晕感”)

23. 旧报纸的味道很涩,闻着像咬了一口没熟的柿子。(嗅觉“报纸味”→味觉“涩”)

24. 雷声很闷,滚过来时像胸口压了块石头,喘不过气。(听觉“雷声”→触觉“闷/压”)

25. 她的裙摆很轻,飘动时像听见了羽毛落在地上的声音。(视觉“裙摆”→听觉“羽毛声”)

26. 柠檬的酸味很亮,咬一口连眼睛都睁不开,像被光刺了一下。(味觉“酸”→视觉“亮/刺”)

27. 老钟表的滴答声很沉,走的时候像踩着厚厚的地毯,慢得让人安心。(听觉“滴答声”→触觉“沉/厚”)

28. 这抹蓝色很静,看一眼就像听见了深山里的泉水声,心里清净。(视觉“蓝”→听觉“泉水声”)

29. 蛋糕上的奶油很甜,甜得连手指碰一下都像沾了蜜,黏糊糊的。(味觉“甜”→触觉“黏”)

30. 寒风很利,刮在脸上像被刀割了一样,生疼。(触觉“风”→触觉“利/割”,强化痛感)

31. 童谣的调子很软,唱起来像抱着一团棉花糖,心里发甜。(听觉“童谣”→触觉“软”+味觉“甜”)

32. 这杯茶很淡,淡得连茶香都飘不远,像一声轻轻的叹息。(味觉“淡”→听觉“叹息”)

33. 晚霞的颜色很暖,染在天上像刚熬好的红糖粥,冒着热气。(视觉“晚霞”→触觉“暖”+视觉“热气”)

34. 他的脚步声很重,踏在楼梯上像敲着鼓,震得墙都发颤。(听觉“脚步声”→触觉“重/震”)

35. 茉莉的香气很清,闻着像看见一片刚下过雨的荷叶,干干净净。(嗅觉“茉莉香”→视觉“干净荷叶”)

36. 这口汤太鲜了,鲜得连舌头都要化了,像浸在温泉里。(味觉“鲜”→触觉“化/暖”)

37. 星光很碎,撒在地上像听见了碎玻璃落地的声音,亮亮的。(视觉“星光”→听觉“碎玻璃声”)

38. 她的头发很软,摸起来像听见了蒲公英飘飞的声音,轻轻的。(触觉“头发”→听觉“蒲公英声”)

39. 辣椒的辣味很烫,咽下去时像喝了口开水,从喉咙暖到胃里。(味觉“辣”→触觉“烫/暖”)

40. 这篇散文很润,读起来像喝了口春雨泡的茶,心里舒服。(视觉“散文”→味觉“润/舒服”)

41. 火车的鸣笛声很长,飘在夜里像一条扯不断的线,凉飕飕的。(听觉“鸣笛声”→视觉“线”+触觉“凉”)

42. 草莓的味道很鲜,咬一口像看见阳光下的草莓园,满是甜味。(味觉“草莓味”→视觉“草莓园”)

43. 老槐树的影子很重,落在地上像盖了块厚布,连风都吹不动。(视觉“影子”→触觉“重/厚”)

44. 笛声很细,飘过来时像一根线,绕在手指上,软软的。(听觉“笛声”→视觉“线”+触觉“软”)

45. 这杯果汁太酸了,酸得连牙齿都发软,像被泡在醋里。(味觉“酸”→触觉“软”)

46. 雪的颜色很白,看久了像听见了棉花落地的声音,静悄悄的。(视觉“雪”→听觉“棉花声”)

47. 他的语气很冷,听着像摸了块冰,连心里都凉了。(听觉“语气”→触觉“冷/冰”)

48. 桂花的香气很密,闻着像撒了一把碎米,落在鼻尖上。(嗅觉“桂花香”→视觉“碎米”+触觉“落”)

49. 这口米饭很糯,嚼着像听见了云朵飘的声音,软软的。(味觉“糯”→听觉“云朵声”+触觉“软”)

50. 夕阳的光很暖,照在身上像喝了口温酒,连骨头都松了。(视觉“夕阳”→触觉“暖”+味觉“温酒”)

四、初中文言文通感案例

1.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讲解:“闻《韶》”是听觉体验,“不知肉味”是味觉感受。孔子将听《韶》乐的沉浸感,转移为对味觉的“忽略”——因乐声的极致美好,连吃肉的味觉享受都被冲淡,用味觉的“无感”反衬听觉的“震撼”,凸显《韶》乐的艺术魅力。

2.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讲解:“朔气”是触觉(寒冷的空气),“传金柝”是听觉(金柝声);“寒光”是视觉(冰冷的光),“照铁衣”是触觉(铁衣的冷)。前句以听觉“金柝声”强化触觉“朔气”的寒冷(闻声知寒),后句以视觉“寒光”传递触觉“铁衣”的冰凉,将触觉与听觉、视觉互通,渲染边塞军营的苦寒环境。

3.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解:“阡陌交通”是视觉(交错的田间小路),“鸡犬相闻”是听觉(鸡犬叫声)。通过视觉的“开阔”引出听觉的“热闹”,用听觉的“活”衬托视觉的“静”(桃花源的安宁),让桃花源的“世外桃源”意境更立体——不仅看得见“路通”,更听得见“犬吠”,充满生活气息。

4.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讲解:“丝竹”是听觉(音乐),“乱耳”是触觉(扰乱耳朵的不适感);“案牍”是视觉(公文),“劳形”是触觉(身体的劳累)。将听觉的“音乐干扰”转化为触觉的“耳朵不适”,视觉的“公文繁杂”转化为触觉的“身体劳累”,用跨感官感受凸显陋室“无纷扰”的清净,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心境。

5. 《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讲解:“香远益清”是嗅觉(莲花的香气),“清”本是视觉(清澈)或触觉(清凉)的感受。这里将嗅觉的“香”与触觉的“清”互通——香气飘得越远,越让人感到清凉舒爽,用触觉的“清”强化嗅觉的“香”,既写出莲花香气的淡雅,也暗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

6. 《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讲解:“高猿长啸”是听觉(猿猴的叫声),“凄异”“哀转”是触觉(凄凉、哀伤的心理感受,可转化为感官体验)。将听觉的“猿声”与触觉的“凄哀”互通——猿声的绵长回荡,让人感受到空谷的凄凉,用听觉引发触觉(心理层面的冷寂),渲染三峡秋景的萧瑟悲凉。

7.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讲解:“积水空明”是视觉(月光像积水般清澈),“空明”本可形容触觉(空阔清凉)。这里将视觉的“月光”与触觉的“空明”结合——月光不仅看得见“清”,更能让人感受到“凉”,用触觉的“空阔清凉”强化视觉的“清澈”,凸显月色的皎洁与庭院的幽静。

8. 《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讲解:“闻水声”是听觉(流水声),“如鸣珮环”是视觉(珮环碰撞的样子)与听觉(珮环声)的结合,“心乐之”是心理感受(快乐,可转化为触觉的“愉悦”)。将流水声比作珮环声,用视觉化的听觉(珮环的清脆)引发心理的“乐”,再将“乐”转化为感官的“愉悦感”,让水声的美好更易感知。

9. 《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讲解:“阴风怒号”是触觉(寒冷的风)与听觉(风的呼啸声)互通,“浊浪排空”是视觉(巨浪)与触觉(压迫感)互通。寒冷的风(触觉)以“怒号”(听觉)展现威力,巨浪(视觉)以“排空”(触觉的压迫)凸显气势,跨感官描写强化了岳阳楼“淫雨霏霏”时的悲凉景象。

10.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讲解:“春和”是触觉(温暖的春风),“景明”是视觉(明亮的景色);“一碧万顷”是视觉(碧绿的水面),“碧”可关联触觉(清爽)。将触觉的“春和”与视觉的“景明”结合,视觉的“碧”与触觉的“清爽”互通,让“春和景明”的画面不仅看得见“亮”,更能感受到“暖”与“清”,凸显岳阳楼的明媚之美。

11. 《醉翁亭记》:“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讲解:“树林阴翳”是视觉(浓密的树荫),“鸣声上下”是听觉(禽鸟的叫声)。用视觉的“阴翳”(树荫的幽静)衬托听觉的“鸣声”(禽鸟的热闹),听觉的“乐”又反衬视觉的“静”,跨感官结合展现醉翁亭“游人去后”的清幽与生机,呼应“与民同乐”的主旨。

12. 《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讲解:“泉香”是嗅觉(泉水的清香),“酒洌”是味觉(酒的清冽)。将嗅觉的“泉香”与味觉的“酒洌”互通——因泉水清香,所以酿出的酒清冽,用嗅觉的“香”铺垫味觉的“冽”,让“酒美”的感受更具体,也暗示醉翁亭的自然之美。

13. 《使至塞上》(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孤烟直”是视觉(笔直的炊烟),“直”可关联触觉(挺拔、无阻碍);“落日圆”是视觉(圆形的落日),“圆”可关联触觉(温润、饱满)。将视觉的“直”“圆”与触觉的“挺拔”“温润”互通,让大漠的“壮阔”不仅看得见,更能感受到其“雄浑”的质感,凸显边塞的苍凉与壮美。

14.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讲解:“争暖树”是视觉(莺鸟争栖)与触觉(温暖的树枝)互通,“啄春泥”是视觉(燕子筑巢)与触觉(柔软的泥土)互通。莺鸟“争暖树”,将视觉的“争”与触觉的“暖”结合,暗示春日的暖意;燕子“啄春泥”,将视觉的“啄”与触觉的“软”结合,凸显春日的生机,跨感官描写让早春画面更鲜活。

15.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讲解:“枯藤老树”是视觉(枯萎的植物、老树),“枯”“老”可关联触觉(干枯、粗糙);“西风”是触觉(寒冷的风),“瘦马”是视觉(瘦弱的马)。将视觉的“枯”“老”与触觉的“粗糙”互通,触觉的“西风”与视觉的“瘦马”互通,用跨感官感受渲染秋日的萧瑟与游子的凄凉。

1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讲解:“沉舟”“病树”是视觉(沉没的船、枯萎的树),“沉”“病”可关联触觉(沉重、衰败);“千帆过”“万木春”是视觉(千帆竞发、万木逢春),“春”可关联触觉(生机、温暖)。将视觉的“衰败”与触觉的“沉重”、视觉的“生机”与触觉的“温暖”互通,用跨感官对比凸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1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讲解:“婵娟”是视觉(明月),“共婵娟”是视觉(共赏明月)与触觉(共享思念的温暖)互通。将视觉的“明月”与触觉的“思念之暖”结合——虽相隔千里,但共赏明月时,仿佛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用跨感官感受弱化距离的遥远,凸显亲情的珍贵。

18.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讲解:“马作的卢飞快”是视觉(快马奔腾)与触觉(速度的冲击感)互通,“弓如霹雳弦惊”是视觉(弓箭发射)与听觉(霹雳般的弦声)互通。将视觉的“快”转化为触觉的“冲击”,视觉的“射弓”转化为听觉的“霹雳”,跨感官描写强化了战场的激烈与词人的壮志豪情。

19. 《过零丁洋》(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讲解:“惶恐滩”“零丁洋”是视觉(地名、水域),“惶恐”“零丁”是触觉(恐惧、孤独的心理感受)。将视觉的“地名”与触觉的“心理感受”互通——因“惶恐滩”的险峻引发“惶恐”的恐惧,因“零丁洋”的辽阔引发“零丁”的孤独,用跨感官感受凸显处境的艰难与内心的悲愤。

20. 《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讲解:“天大寒”是触觉(寒冷),“砚冰坚”是视觉(砚台结冰)与触觉(坚硬)互通,“手指不可屈伸”是触觉(僵硬)。将触觉的“寒”转化为视觉的“冰坚”,再用触觉的“手指僵硬”强化“寒”,跨感官描写凸显求学环境的艰苦,衬托作者的勤奋。

21.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讲解:“鼓”是听觉(鼓声),“作气”“衰”“竭”是触觉(士气的旺盛、衰退、耗尽,心理感受转化为感官体验)。将听觉的“鼓声”与触觉的“士气变化”互通——第一次击鼓时,听觉的“鼓”引发触觉的“气盛”;后续击鼓,听觉的“鼓”引发触觉的“气衰”“气竭”,用跨感官感受展现战场士气的变化规律。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讲解:“美我”是视觉(认为我美)与触觉(偏爱、畏惧、有求的心理感受)互通。妻子“美我”因“私我”(触觉的偏爱),妾“美我”因“畏我”(触觉的畏惧),客“美我”因“有求”(触觉的功利),将视觉的“美”与触觉的“心理动机”互通,让邹忌的“自省”更具层次感,为讽谏齐王铺垫。

23.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讲解:“亲贤臣”“远小人”是视觉(亲近、远离的行为)与触觉(清明、昏庸的政治氛围)互通。“兴隆”是视觉(国家兴盛)与触觉(稳定、繁荣的感受),“倾颓”是视觉(国家衰败)与触觉(动荡、破败的感受)。将视觉的“行为”与触觉的“政治氛围”“国家状态”互通,用跨感官对比凸显“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增强劝谏的说服力。

24. 《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讲解:“设酒杀鸡作食”是视觉(准备酒菜)与味觉(美食)互通,“咸来问讯”是视觉(村民聚集)与听觉(询问的声音)互通。用视觉的“备酒菜”引发味觉的“期待”,用视觉的“聚集”引发听觉的“热闹”,跨感官描写展现桃花源村民的热情好客,凸显“世外桃源”的淳朴民风。

25. 《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讲解:“苔痕绿”“草色青”是视觉(绿色、青色),“绿”“青”可关联触觉(清新、生机)。将视觉的“绿”“青”与触觉的“清新”互通,让陋室的“简陋”因这抹绿色变得清新有生机,用跨感官感受凸显陋室的“雅”,而非“陋”。

五、高中文言文通感案例

1.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讲解:“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视觉(桑叶茂盛润泽),“沃若”可关联触觉(柔软、饱满);“无食桑葚”是味觉(桑葚的甜美)与触觉(沉迷的危险)互通。将视觉的“桑叶润泽”与触觉的“生机”结合,再用味觉的“桑葚甜”暗示爱情的“甜”,进而警示“无与士耽”(触觉的沉迷),用跨感官联想铺垫女子的爱情悲剧。

2. 《离骚》(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讲解:“江离”“辟芷”“秋兰”是视觉(香草)与嗅觉(香气)互通,“佩”是视觉(佩戴香草)与触觉(高洁的品性)互通。将视觉的“香草”与嗅觉的“香”结合,再将“佩戴香草”的视觉转化为“高洁品性”的触觉,用跨感官描写凸显屈原的君子之德,象征其对理想的坚守。

3. 《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讲解:“举手”是视觉(挥手的动作),“劳劳”“依依”是触觉(不舍、留恋的心理感受)。将视觉的“挥手”与触觉的“不舍”互通——挥手的动作中,蕴含着“劳劳”的牵挂与“依依”的留恋,用跨感官感受强化刘兰芝与焦仲卿分别时的悲苦,为后续悲剧铺垫。

4. 《孔雀东南飞》:“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讲解:“腰若流纨素”是视觉(腰如白绸)与触觉(光滑、柔软)互通;“指如削葱根”是视觉(手指如葱根)与触觉(细嫩、洁白)互通;“口如含朱丹”是视觉(嘴唇如朱丹)与触觉(红润、饱满)互通。将视觉的外貌描写与触觉的质感结合,让刘兰芝的美貌不仅看得见,更能感受到其“柔”“嫩”“润”,凸显其娇美与高贵。

5. 《兰亭集序》(王羲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讲解:“天朗气清”是视觉(晴朗天空)与触觉(清新空气)互通;“惠风和畅”是触觉(柔和春风)与视觉(舒畅的景象)互通;“极视听之娱”是视觉(宇宙之大、品类之盛)与听觉(自然之声)、触觉(愉悦)互通。将视觉、触觉、听觉融合,让兰亭集会的“乐”不仅是“看”与“听”,更能感受到“清”“畅”的触觉愉悦,凸显聚会的雅趣与作者的旷达。

6.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讲解:“舟遥遥以轻飏”是视觉(船轻飘前行)与触觉(轻快、自由)互通;“风飘飘而吹衣”是触觉(风吹衣)与视觉(衣袂飘动)互通;“晨光之熹微”是视觉(微弱晨光)与触觉(急切、期待)互通。将视觉的“船行”“晨光”与触觉的“轻快”“急切”结合,用跨感官描写展现陶渊明归乡时的迫切与喜悦,凸显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7. 《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讲解:“木欣欣以向荣”是视觉(树木茂盛)与触觉(生机、蓬勃)互通;“泉涓涓而始流”是视觉(泉水流淌)与触觉(清澈、灵动)互通。将视觉的“万物生长”与触觉的“生机”结合,用跨感官感受反衬“吾生之行休”的触觉(衰老、遗憾),凸显作者对自然生机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

8. 《滕王阁序》(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讲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视觉(晚霞、孤鸟、秋水、天空),“齐飞”“共色”可关联触觉(开阔、和谐)。将视觉的“色彩交融”(霞、鹜、水、天)与触觉的“开阔和谐”互通,让滕王阁的秋景不仅看得见“美”,更能感受到“壮阔”与“宁静”,成为千古名句。

9. 《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讲解:“爽籁发”是听觉(美妙的箫声),“清风生”是触觉(清风拂面);“纤歌凝”是听觉(轻柔的歌声),“白云遏”是视觉(白云停留)。将听觉的“箫声”与触觉的“清风”互通(箫声起,清风生,如听觉引发触觉),听觉的“歌声”与视觉的“白云遏”互通(歌声柔,白云停,如听觉引发视觉),跨感官描写凸显宴会音乐的美妙,营造“仙境般”的氛围。

10. 《师说》(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讲解:“传道”“受业”“解惑”是视觉(传授、学习的行为)与触觉(道理的领悟、知识的获取、疑惑的消除)互通。将视觉的“教学行为”转化为触觉的“内心感受”——“传道”让人感受到“道理的深刻”,“受业”让人感受到“知识的充实”,“解惑”让人感受到“疑惑的消解”,用跨感官感受凸显“师者”的重要性。

11. 《阿房宫赋》(杜牧):“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讲解:“歌台暖响”是听觉(歌声)与触觉(温暖)互通;“春光融融”是视觉(春光)与触觉(温暖)互通;“舞殿冷袖”是视觉(舞袖)与触觉(寒冷)互通;“风雨凄凄”是视觉(风雨)与触觉(寒冷)互通。将听觉的“歌声”转化为触觉的“暖”,视觉的“舞袖”转化为触觉的“冷”,用跨感官对比凸显阿房宫的“繁华与奢靡”,暗示其“盛极而衰”的命运。

12. 《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讲解:“明星荧荧”是视觉(明星)与视觉(妆镜)互通,“绿云扰扰”是视觉(绿云)与视觉(发髻)互通,“渭流涨腻”是视觉(渭水)与触觉(油腻)互通,“烟斜雾横”是视觉(烟雾)与嗅觉(椒兰香)互通。将“妆镜”比作“明星”、“发髻”比作“绿云”,是视觉内互通;“渭流涨腻”将视觉的“渭水”与触觉的“油腻”互通,“烟斜雾横”将视觉的“烟雾”与嗅觉的“椒兰香”互通,跨感官描写凸显阿房宫宫女的众多与生活的奢靡。

13.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讲解:“赂秦而力亏”是视觉(贿赂秦国的行为)与触觉(国力的亏损、虚弱)互通。将视觉的“赂秦”行为转化为触觉的“力亏”感受——因贿赂秦国,国力从“强盛”(触觉)变为“亏损”(触觉),用跨感官感受凸显“赂秦”的危害,为论点“弊在赂秦”提供支撑。

14. 《赤壁赋》(苏轼):“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讲解:“清风徐来”是触觉(清风)与视觉(风的流动)互通;“水波不兴”是视觉(平静的水面)与触觉(宁静)互通;“诵诗”“歌章”是听觉(诗歌声)与触觉(愉悦、旷达)互通。将触觉的“清风”与视觉的“静波”结合,再用听觉的“诗歌”引发触觉的“愉悦”,跨感官描写营造赤壁夜游的“宁静与雅致”,为后续“旷达哲理”铺垫。

15. 《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讲解:“白露横江”是视觉(白露)与触觉(清凉)互通;“水光接天”是视觉(水光与天空相连)与触觉(开阔)互通;“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视觉(小船飘荡)与触觉(自由、旷达)互通。将视觉的“白露”“水光”“小船”与触觉的“清凉”“开阔”“自由”互通,让赤壁的夜景不仅看得见“壮阔”,更能感受到“旷达”,凸显苏轼的人生态度。

16. 《项脊轩志》(归有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讲解:“万籁有声”是听觉(自然之声)与触觉(宁静中的生机)互通;“庭阶寂寂”是视觉(寂静的庭院)与触觉(宁静)互通;“小鸟啄食”是视觉(小鸟)与听觉(啄食声)互通。将听觉的“万籁有声”与触觉的“宁静”结合(以声衬静),视觉的“小鸟啄食”与听觉的“啄食声”结合,跨感官描写凸显项脊轩的“幽静与生机”,传递作者对旧居的怀念。

17. 《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讲解:“亭亭如盖”是视觉(枇杷树茂盛)与触觉(妻子的回忆、时光的流逝)互通。将视觉的“枇杷树”转化为触觉的“思念”——树是妻子去世时所植,如今“亭亭如盖”,既看得见树的生长,更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对妻子的深切怀念,用跨感官感受让抒情更含蓄深沉。

18.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讲解:“夷以近”“险以远”是视觉(道路的平坦与险峻、近与远)与触觉(行走的难易、探索的决心)互通;“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是视觉(奇异的景观)与触觉(震撼、赞叹)互通。将视觉的“道路状态”转化为触觉的“行走感受”(平坦则易,险峻则难),视觉的“奇景”转化为触觉的“震撼”,用跨感官感受凸显“志”的重要性,阐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哲理。

19. 《报任安书》(司马迁):“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讲解:“拘”“厄”“放逐”“失明”“膑脚”“迁”“囚”是视觉(圣贤的困境)与触觉(痛苦、愤懑)互通;“演《周易》”“作《春秋》”“赋《离骚》”等是视觉(著作)与触觉(意志的坚守、情感的抒发)互通。将视觉的“困境”转化为触觉的“痛苦”,再将视觉的“著作”转化为触觉的“意志”,用跨感官感受凸显“发愤著书”的主题,展现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20. 《陈情表》(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讲解:“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是视觉(生存、养老的状态)与触觉(依赖、牵挂)互通;“更相为命”是视觉(相依为命的行为)与触觉(亲情的深厚)互通。将视觉的“生存状态”转化为触觉的“依赖”(臣依赖祖母,祖母依赖臣),视觉的“相依为命”转化为触觉的“亲情深厚”,用跨感官感受凸显“孝”的重要性,打动晋武帝,实现“辞不赴命”的目的。

21. 《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讲解:“鲲之大”“鹏之背”“翼若垂天之云”是视觉(鲲、鹏的巨大)与触觉(震撼、辽阔)互通;“怒而飞”是视觉(鹏飞翔)与触觉(力量、自由)互通。将视觉的“巨大”转化为触觉的“震撼”,视觉的“飞翔”转化为触觉的“力量与自由”,用跨感官描写凸显鲲、鹏的“逍遥”,为阐述“绝对自由”的哲理铺垫。

22. 《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讲解:“水之积也不厚”“负大舟无力”是视觉(水的深浅、舟的大小)与触觉(力量的强弱)互通;“覆杯水”“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是视觉(杯水、芥舟、杯胶)与触觉(浮力的大小)互通。将视觉的“水积厚薄”“舟的大小”转化为触觉的“力量强弱”“浮力大小”,用跨感官类比阐述“积累的重要性”,为“逍遥游需有所待”的观点提供例证。

23.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讲解:“风急”是触觉(风的急促)与听觉(风声)互通;“猿啸哀”是听觉(猿声)与触觉(哀伤)互通;“落木萧萧下”是视觉(落叶)与听觉(落叶声)、触觉(萧瑟)互通;“长江滚滚来”是视觉(长江)与触觉(壮阔、悲凉)互通。将触觉的“风急”、听觉的“猿哀”、视觉的“落木”“长江”与触觉的“哀伤”“萧瑟”“悲凉”互通,跨感官描写渲染秋日登高的“悲秋”氛围,传递作者的身世之痛与家国之忧。

24.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讲解:“锦瑟五十弦”是视觉(锦瑟)与听觉(弦声)互通;“一弦一柱思华年”是听觉(弦声)与触觉(思念、回忆)互通;“庄生晓梦迷蝴蝶”是视觉(梦境)与触觉(迷茫)互通;“望帝春心托杜鹃”是听觉(杜鹃声)与触觉(哀怨)互通;“沧海月明珠有泪”是视觉(明月、明珠、泪)与触觉(悲凉)互通;“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视觉(日光、玉烟)与触觉(温暖、朦胧)互通。全诗以视觉、听觉与触觉的频繁互通,将抽象的“华年回忆”转化为具体的感官体验,营造“朦胧凄美”的意境,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25. 《琵琶行》(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讲解:这是文言文中通感运用的典范。“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滑”“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裂帛”均是将听觉的“琵琶声”转化为视觉(急雨、珠落玉盘、银瓶破、铁骑鸣)、触觉(私语的柔、滑的顺畅、冷涩的阻滞、裂帛的尖锐)的感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的清脆(听觉)转化为珠子落在玉盘上的视觉与触觉(清脆、圆润);“冰泉冷涩弦凝绝”,将琵琶声的滞涩(听觉)转化为冰泉的冷涩(触觉)。通过频繁的跨感官互通,让抽象的琵琶声变得可看、可触,极致展现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也传递出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