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
表现手法是写作中“传递思想情感、深化文章主旨”的核心策略,其本质是“不直白表述观点或情感,而是通过间接、含蓄的方式,让读者在感知内容的过程中自主领悟深层含义”。它区别于聚焦“内容呈现”的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和聚焦“语言润色”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更侧重“如何通过内容设计,让文章更有感染力、深度与余味”。
从文学创作到实用写作,表现手法的应用贯穿始终,常见类型可分为“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四大维度。以下结合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逐一解析每种表现手法的核心逻辑、实例与适用场景,帮助理解其“如何让思想情感‘藏而不露,却深入人心’”。
一、烘托类表现手法:用“次要内容”突出“核心内容”
烘托类手法的核心是“以宾衬主”——通过对“次要事物(人、景、事)”的刻画,间接突出“核心事物(人、景、事)”的特征或情感,避免直接描写的平淡,让核心内容更鲜明、立体。
1. 衬托(正衬与反衬):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对比突出核心
衬托分为“正衬”(用与核心事物“相似”的事物衬托,强化特征)和“反衬”(用与核心事物“相反”的事物衬托,形成反差突出重点),是最常用的烘托手法。
正衬实例:朱自清《春》中“春风图”的描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这里用“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嗅觉)”“鸟儿歌唱、轻风流水(听觉)”“母亲的手抚摸(触觉)”等与“春风”特征相似的事物(温暖、柔和、充满生机),正衬“春风的宜人”,无需直接说“春风很舒服”,读者通过这些细节就能直观感受到春风的温柔与生机。
反衬实例: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用“蝉噪、鸟鸣(动态声音)”反衬“林静、山幽(静态寂静)”——声音的存在不仅没有破坏寂静,反而让“寂静”的氛围更强烈,这种“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比直接写“山林很寂静”更有画面感与感染力。
适用场景:记叙文、散文、小说中刻画人物、场景或传递情感,尤其适合“想突出核心事物特征,但直接描写较单薄”的情况(如用“周围人的冷漠”反衬“主人公的善良”,用“冬日的萧瑟”正衬“人物内心的孤独”)。
2. 烘托(渲染氛围,间接传递情感):用“环境/场景”烘托“人物心境”
烘托(狭义)更侧重“通过环境、场景的细节描写,渲染特定氛围,间接传递人物的情感或文章的基调”,核心是“景与情的融合”(即“借景抒情”的延伸)。
经典实例:鲁迅《祝福》中对“鲁镇新年”的环境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街上鞭炮的残骸狼藉满地,时时还有细碎的爆竹声在冷空气中颤抖”。
这段描写看似在写“鲁镇新年的热闹”,实则通过“灰白色的晚云”“钝响的爆竹”“冷空气中颤抖的爆竹声”等细节,渲染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与祥林嫂“在除夕之夜冻死街头”的悲剧命运相呼应,间接传递出“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对祥林嫂的同情”,无需直白抒情,氛围已烘托出情感。
适用场景:小说、散文、记叙文的“场景描写”,尤其适合“想传递悲伤、喜悦、紧张、压抑等情感,但不想直接说‘我很悲伤/高兴’”的情况(如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烘托“喜悦的心情”,用“乌云密布、狂风呼啸”烘托“紧张的氛围”)。
二、象征类表现手法:用“具体事物”承载“抽象思想”
象征类手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代抽象”——赋予某一“具体事物(如植物、动物、物品)”特定的“抽象含义(如品格、精神、道理)”,让抽象思想通过具体事物变得可感可知,避免直白的说教。
1. 象征:用“事物特征”对应“抽象含义”
象征的关键是“事物特征与抽象含义的高度契合”,读者能通过事物的特征联想到背后的思想,且这种关联需“自然、不牵强”。
经典实例1:高尔基《海燕》中的“海燕”与“暴风雨”。
文中的“海燕”不是普通的海鸟,而是象征“勇敢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它“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这些特征(勇敢、无畏、敢于对抗恶劣环境)与“革命者面对反动势力时的斗争精神”高度契合;而“乌云、狂风、暴风雨”则象征“反动势力与革命风暴”,通过海燕与暴风雨的对抗,传递“革命必胜”的信念,比直接宣传“革命者要勇敢”更具文学感染力。
经典实例2: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出淤泥不染”的特征,象征“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正直、不攀附权贵的气节”;“香远益清”象征“君子品德高尚、影响深远”。作者通过对莲花特征的描写,间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比直接说“我要做一个正直的君子”更含蓄、有深度。
适用场景:散文、诗歌、小说,尤其适合表达“抽象的精神、品格、道理”(如用“青松”象征“坚韧不拔”,用“灯塔”象征“希望”,用“蜡烛”象征“奉献”)。
2. 托物言志:借“事物”表达“个人志向/品格”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核心逻辑相似,但更侧重“作者个人的志向或品格”——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赞美,直接关联到“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是“物”与“人”的直接对应。
经典实例: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石灰”的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坚守清白品格”的志向:石灰“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对应诗人“即使面对迫害,也要保持正直、不妥协”的人生态度。这里的“石灰”不再是普通的建筑材料,而是诗人个人品格的“载体”,实现了“物”与“志”的完美融合。
适用场景:散文、诗歌、议论文(如借“梅花”言“不畏严寒、傲骨不屈”的志向,借“竹子”言“虚心、坚韧”的品格),尤其适合“想表达个人理想或价值观,又不想直白表述”的情况。
三、结构类表现手法:用“内容设计”增强“逻辑与吸引力”
结构类表现手法聚焦“文章内容的组织方式”,通过“伏笔、铺垫、悬念、抑扬”等设计,让文章的逻辑更严密、情节更有吸引力,同时深化主旨,避免平铺直叙的平淡。
1. 伏笔与铺垫:为“后文内容”做“前期准备”
伏笔与铺垫的核心是“前后呼应”——通过前文的“细微暗示(伏笔)”或“大量铺垫(铺垫)”,让后文的情节、人物行为更合理,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与感染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暗示的明显程度”:伏笔更“隐蔽”,铺垫更“直接”。
伏笔实例: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的信”。
文章开头,家人反复提及“于勒叔叔寄来的信”——“他在信上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处伏笔看似只是“介绍家人对於勒的期待”,实则为后文“家人见到落魄的于勒时的态度转变”做铺垫:正因为前期对於勒的“高度期待”,才让后期的“躲避、嫌弃”更具反差,突出“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若没有这处伏笔,家人的态度转变会显得突兀、不合理。
铺垫实例:施耐庵《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情节。
武松上景阳冈前,作者通过“酒家告知‘冈上有虎,三碗不过冈’”“武松看到树上的警告榜文”“路人劝阻”等内容,反复铺垫“景阳冈老虎的凶猛”——这些铺垫让读者提前感受到“打虎的危险”,也为后文“武松打虎时的英勇”做了衬托:正因为老虎“凶猛异常”,武松的“打虎行为”才更显勇敢,情节更具张力,若没有铺垫,直接写“武松打虎”会显得平淡、缺乏冲击力。
适用场景:小说、记叙文、叙事散文,尤其适合“有情节转折、人物行为需解释”的内容(如为“主人公的成功”铺垫“前期的努力”,为“某事件的发生”伏笔“前期的细节暗示”)。
2. 悬念:用“疑问”吸引读者“持续关注”
悬念的核心是“制造未解决的疑问”——通过“不直接揭晓答案”,让读者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事件真相”产生好奇,从而持续阅读,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关键手法。
经典实例:契诃夫《变色龙》的开头。
文章开篇即写“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手指,众人围观看热闹”,接着警官奥楚蔑洛夫登场,此时悬念产生:“警官会如何处理‘狗咬伤赫留金’的事件?他会公正执法吗?”随着情节推进,警官因“狗的主人可能是将军”而多次改变态度(一会儿说“要处死狗”,一会儿说“赫留金是故意碰瓷”),悬念不断升级:“他最终会怎么处理?狗的主人到底是谁?”直到结尾,将军家的厨师出现,揭晓“狗是将军哥哥的”,悬念才解开,而警官的“变色龙”本质也彻底暴露,深化“批判官僚主义”的主旨。
适用场景:小说、记叙文、叙事类实用文(如故事类演讲稿、科普文章),尤其适合“想吸引读者注意力,避免内容枯燥”的情况(如开头写“他在抽屉里发现了一封密封的信,信上的字迹他从未见过”,制造“信的内容是什么”的悬念)。
3.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用“态度反差”突出“核心观点”
抑扬的核心是“态度的前后反差”——通过“先贬低(抑)后赞美(扬)”或“先赞美(扬)后贬低(抑)”,形成对比,突出对人物、事物的最终评价,让观点更鲜明、有冲击力。
先抑后扬实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开头,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是“抑”:写她“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迷信规矩多”,甚至因为“踩死隐鼠”而“憎恶她”;但随着情节推进,态度逐渐转变为“扬”:阿长虽然粗俗、迷信,却“记得‘我’想要《山海经》,并费心买来”——这一行为让作者“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甚至“至今还记得她的模样”。通过“先抑后扬”的反差,既写出阿长的“缺点”,也突出她的“善良、真诚”,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比“一开始就赞美阿长”更真实、感人。
先扬后抑实例:王安石《伤仲永》。
文章开头“扬”:写方仲永“五岁能作诗,文理皆有可观者”,被乡人称为“神童”,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后期“抑”:写仲永“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最终“泯然众人矣”。通过“先扬后抑”的反差,突出“后天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比“直接说‘不学习会变平庸’”更有说服力,警示意义更强。
适用场景:记叙文、散文、人物评论,尤其适合“想全面评价人物/事物,突出最终观点”的情况(如评价一个人“外表冷漠,内心温暖”,可用先抑后扬;评价一个“看似完美,实则有缺陷”的事物,可用先扬后抑)。
四、情感类表现手法:让“情感传递”更“含蓄、真挚”
情感类表现手法聚焦“如何避免直白抒情的生硬”,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方式,让情感融入内容,实现“以情动人”的效果。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景物”传递“情感”
借景抒情的核心是“景与情的统一”——不直接说“我很悲伤/快乐”,而是通过描写“与情感契合的景物”,让情感自然流露,是散文、诗歌中最常用的情感传递手法。
经典实例: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身处“安史之乱”的乱世,内心充满“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悲痛。他没有直接说“我很悲痛”,而是通过“国破(山河仍在,却已沦陷)”“草木深(春天草木茂盛,却显荒凉)”“花溅泪(花仿佛因感伤时事而落泪)”“鸟惊心(鸟仿佛因离别而惊心)”等景物描写,将“忧国、恨别”的情感融入景物中:美好的春天与破败的国家形成反差,花、鸟的“情感”实则是诗人的情感投射,实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交融,悲痛之情无需直白表述,已深入人心。
适用场景:散文、诗歌、记叙文,几乎所有需要传递“细腻情感”的场景(如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传递“思乡之愁”,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传递“宁静淡泊之情”)。
2. 虚实结合:用“想象(虚)”丰富“现实(实)”,深化情感
虚实结合的核心是“现实场景与想象场景的结合”——通过“现实(实)”的描写,引出“想象(虚)”的内容,让情感更丰富、有层次,避免仅写现实的单薄。
经典实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上阕,苏轼由“现实中的明月(实)”展开想象:“天上宫阙、琼楼玉宇(虚)”,甚至想“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最终回到“现实中的起舞弄清影(实)”;下阕由“现实中的思念弟弟(实)”,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是否也在看明月(虚)”,最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通过“虚实结合”,既写出对现实的感悟,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情感层次更丰富,比“直接说‘我想弟弟’”更有诗意与深度。
适用场景:散文、诗歌、记叙文,尤其适合“想表达‘思念、憧憬、回忆’等情感”的情况(如写“现实中看到旧照片(实),回忆起与朋友的往事(虚)”,用虚实结合传递“怀念之情”)。
五、表现手法的运用原则:避免“为手法而手法”
掌握表现手法的关键不是“堆砌技巧”,而是“按需选择、自然融合”,需遵循三大原则:
1. 服务主旨:手法为“思想情感”服务
所有表现手法的运用,最终目的是“深化主旨、传递情感”,不能脱离内容空谈手法。例如写“母爱”,若用“象征”手法,需选择与“母爱”特征契合的事物(如“母亲织的毛衣”象征“温暖的母爱”),而非强行用“莲花”象征母爱(特征不契合,会显得牵强);若用“借景抒情”,需选择“与母爱相关的景物”(如“母亲窗前的灯光”),而非无关的“高山流水”。
2. 自然融入:避免“刻意痕迹”
优秀的表现手法应“藏于内容之中,让读者感受不到手法的存在,却能领悟到深层含义”。例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先抑后扬”,前期对阿长的“抑”是基于真实的生活细节(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后期的“扬”是基于“买《山海经》”的具体事件,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没有“刻意贬低或赞美”的痕迹,读者在阅读中会自然感受到人物的立体与情感的真挚。
3. 适配体裁:不同体裁选择不同手法
散文、诗歌:适合用“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侧重“情感的含蓄与诗意”;
小说、记叙文:适合用“衬托、伏笔、铺垫、悬念、抑扬”,侧重“情节的吸引力与人物的立体性”;
议论文:可适当用“象征、衬托”(如用“青松象征坚韧”论证“人需有坚韧品格”),但不宜过多使用复杂手法,避免分散对“观点论证”的关注。
总结
表现手法是“让文章‘有灵魂、有深度’的关键”,它不是僵化的“技巧公式”,而是“基于思想情感的内容设计策略”——从“用次要事物衬托核心”的烘托,到“用具体事物承载抽象”的象征,从“用结构设计增强逻辑”的伏笔与悬念,到“用情景融合传递情感”的借景抒情,每种手法都在“避免直白”,追求“含蓄与共鸣”。
理解表现手法的核心,是学会“从‘说什么’到‘怎么说’的升级”:不再满足于“把事件、情感说清楚”,而是追求“让读者在感知内容的过程中,自主领悟到更深层的思想与情感”。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实用写作,恰当运用表现手法,都能让文字从“平淡的叙述”变成“有温度、有力量、有余味”的表达,这正是表现手法的独特价值。
语文基础
- 造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 汉字:部首、偏旁、笔画、部件、整字
- 词的定义、语音形式、意义关系、词的分类
- 词汇:常考高频成语
- 词汇:惯用语
- 词汇:歇后语
- 句子:成分、单句、复句
- 句子:把字句、被字句
- 句子:提取句子的主干(缩写)
- 句子:修改病句
- 汉语:标点符号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诗歌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散文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小说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戏剧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童话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寓言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记叙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说明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议论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新闻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传记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书信
-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
- 修辞手法:语言的化妆师
- 修辞手法:比喻
- 修辞手法:借代
- 修辞手法:拟人
- 修辞手法:夸张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顶真
- 修辞手法:通感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