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拟人(变成人)
拟人修辞的核心:将非人类事物(如动物、植物、物品、自然现象等)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动作或语言,让描述更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1. 拟人核心特征
赋予“人”的属性:不是简单描述事物,而是让事物拥有人类专属的行为(如“唱歌”“跳舞”)、情感(如“快乐”“悲伤”)或心理(如“害羞”“思考”)。
目的是“生动化”:通过拟人,把抽象或平淡的事物写得鲜活,让读者产生共鸣或画面感。比如“春风吹过”很平淡,改成“春风温柔地抚摸着大地”,就通过“抚摸”这个人类动作,体现出春风的轻柔。
2. 拟人常见类型
动作拟人:给事物添加人类的动作。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朱自清《春》),“钻”是人类主动的动作,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生命力。
情感拟人:让事物拥有人类的情绪。例:“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老舍《济南的冬天》),“不忍得”体现出“水”的温柔情感,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语言/心理拟人:让事物像人一样思考或说话。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顽皮”是心理描写,“跳舞”是动作,全方位赋予雨滴人的特质。
3. 与“比喻”的区别
拟人是“变人”:直接让事物具备人的属性,不出现“像”“如”等比喻词,也不涉及“本体”和“喻体”。
比喻是“像人/物”:需要本体和喻体,通过相似点建立联系,比如“月亮像圆盘”(比喻) vs “月亮害羞地躲进云层”(拟人)。
1.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脚步”赋予春天人类的动作,体现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感。
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偷偷地”“钻”让小草像调皮的孩子,突出其生命力。
3.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模拟人类竞争的场景,写出花开得繁盛。
4.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朱自清《春》)——“高兴”“呼朋引伴”“卖弄”赋予鸟儿人的情感和动作,体现春天的生机。
5.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笑着,走着”让春天成为活泼的小姑娘,形象鲜活。
6.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郑振铎《海燕》)——“娇媚”赋予水珠人的神态,突出水珠的柔美。
7.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老舍《济南的冬天》)——“害了羞”赋予薄雪人的情态,写出雪在阳光照射下的柔和色彩。
8.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老舍《济南的冬天》)——“卧”是人类慵懒的动作,体现村庄和雪的静谧。
9.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老舍《济南的冬天》)——“不忍得”赋予水温柔的情感,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10.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低唱”“弹琴”模拟人类的音乐行为,写出百草园的热闹。
11.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复拟人,强化百草园的生机。
12. 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朱自清《春》)——“卖弄”“唱出”赋予鸟儿人的表演欲,体现春天的活力。
13.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老舍《济南的冬天》)——“卧”让村庄像人一样安静休憩,突出济南的闲适。
14.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领着”赋予春天人的引领动作,体现春天的力量。
15.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别恼”是对读者的叮嘱,赋予雨人的“歉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16.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静默着”赋予房屋人的安静状态,体现春雨中的静谧。
17.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脚步”让春天有了行走的动作,写出春天渐进的过程。
18.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眨呀眨”赋予野花人的动作,突出野花的灵动。
19.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老舍《济南的冬天》)——“拿出来”赋予水藻人的主动行为,突出绿的浓郁。
20.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顶着”赋予矮松人的动作,形象写出雪在树尖的形态。
21.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课外例句)——“顽皮”“跳舞”赋予雨滴人的性格和动作,体现雨滴的活泼。
22. 蜡烛上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课外例句)——“欢快地跳跃”赋予火苗人的情绪和动作,写出火苗的动态。
23. 落叶在秋风中打着旋儿,仿佛在跳一支离别舞。(课外例句)——“跳离别舞”赋予落叶人的舞蹈动作,暗含对秋天的不舍。
24. 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向远方奔去。(课外例句)——“唱着歌”赋予小溪人的歌唱行为,体现小溪的轻快。
25. 向日葵总是执着地朝着太阳的方向微笑。(课外例句)——“执着”“微笑”赋予向日葵人的性格和神态,突出其向阳的特性。
26. 夜幕降临,星星们眨着眼睛,仿佛在说悄悄话。(课外例句)——“眨眼睛”“说悄悄话”赋予星星人的动作和语言,体现夜晚的静谧温馨。
27. 田野里的稻谷笑弯了腰。(课外例句)——“笑弯了腰”赋予稻谷人的神态,写出稻谷成熟饱满的样子。
28. 寒风咆哮着穿过街道,仿佛在发泄心中的不满。(课外例句)——“咆哮”“发泄不满”赋予寒风人的情绪和动作,突出寒风的猛烈。
29. 露珠在荷叶上滚动,仿佛在玩滑梯。(课外例句)——“玩滑梯”赋予露珠人的游戏行为,写出露珠的灵动。
30. 路灯站在路边,默默地守护着夜晚的行人。(课外例句)——“站”“默默守护”赋予路灯人的坚守行为,体现路灯的作用。
31. 花儿在阳光下张开了笑脸。(课外例句)——“张开笑脸”赋予花儿人的神态,写出花开的灿烂。
32. 云朵在天空中悠闲地散步。(课外例句)——“悠闲地散步”赋予云朵人的闲适动作,写出云朵的缓慢移动。
33. 雷声怒吼着,仿佛在警告人们即将到来的暴雨。(课外例句)——“怒吼”“警告”赋予雷声人的情绪和语言,突出雷声的响亮。
34. 小草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课外例句)——“招手”赋予小草人的动作,体现小草的亲切。
35. 石榴笑得咧开了嘴,露出了满满的籽儿。(课外例句)——“笑得咧开嘴”赋予石榴人的神态,写出石榴成熟的样子。
36.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行人的脸颊。(课外例句)——“温柔地抚摸”赋予春风人的动作,体现春风的轻柔。
37. 月亮躲在云层后面,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课外例句)——“躲”“捉迷藏”赋予月亮人的游戏行为,写出月亮时隐时现的形态。
38. 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课外例句)——“举起”赋予高粱人的动作,写出高粱成熟时的红色形态。
39. 浪花欢快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课外例句)——“欢快地拍打”赋予浪花人的情绪和动作,体现海浪的活泼。
40. 松树挺立在山顶,像一位坚守岗位的战士。(课外例句)——“挺立”“坚守岗位”赋予松树人的坚守行为,突出松树的挺拔。
41. 雨滴在窗户上敲打着,仿佛在演奏一首乐曲。(课外例句)——“敲打”“演奏乐曲”赋予雨滴人的音乐行为,写出雨滴的声音。
42. 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课外例句)——“迈着沉稳的脚步”“走来”赋予秋天人的动作,体现秋天的从容。
43. 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仿佛在展示自己的坚强。(课外例句)——“傲然挺立”“展示坚强”赋予梅花人的性格,突出梅花的耐寒。
44.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好像在眨着好奇的眼睛。(课外例句)——“好奇的眼睛”赋予星星人的神态,写出星星的明亮。
45. 小溪绕过村庄,仿佛在留恋这里的风景。(课外例句)——“留恋”赋予小溪人的情感,写出小溪的曲折。
46. 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好像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课外例句)——“诉说故事”赋予树叶人的语言,体现秋天的静谧。
47. 路灯照亮了街道,仿佛在为晚归的人指引方向。(课外例句)——“指引方向”赋予路灯人的帮助行为,突出路灯的作用。
48. 花儿在雨中低着头,好像在哭泣。(课外例句)——“低着头”“哭泣”赋予花儿人的神态和情绪,写出雨后花儿的状态。
49. 寒风钻进人们的衣领,仿佛在和人们开玩笑。(课外例句)——“钻进”“开玩笑”赋予寒风人的动作和性格,突出寒风的调皮。
50. 春天用温柔的手,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课外例句)——“温柔的手”“唤醒”赋予春天人的动作,写出春天带来的生机。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本是形容词,此处作动词,赋予春风“吹绿”的人类动作,生动写出春风让江南变绿的动态过程。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溅泪”“惊心”分别赋予花和鸟人的悲伤情绪,实则借花鸟的“情感”,表达诗人对乱世的悲痛。
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赋予羌笛人的抱怨情绪,将乐器拟人化,暗含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
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知”赋予春雨人的认知能力,写出春雨顺应时节而来的特点,体现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是人类“偷偷潜入”的动作,赋予春雨人的谨慎轻柔,突出春雨滋润万物却不张扬的特质。
6.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丰年”赋予青蛙人的语言能力,借蛙声烘托丰收的喜悦氛围。
7.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眼波横”“眉峰聚”将水和山比作人的眉眼,同时赋予山水“含情”的拟人化神态,写出山水的秀美。
8.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悦”赋予山光人的愉悦情绪,山光让鸟儿感到快乐,实则体现禅院环境的宁静美好。
9.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泣幽咽”虽写的是人的哭泣,但此处通过“如闻”将环境的寂静拟人化,仿佛夜色中都带着呜咽的悲伤。
10.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迷”赋予乱花人的“迷惑”能力,写出花开得繁盛,让人眼花缭乱的场景。
1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赋予人面对花落的无奈情绪,借花的“凋零”和燕的“归来”,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
1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惊”赋予明月人的“惊动”动作,明月升起惊动了枝头的鹊,写出夜晚的动态美。
13.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卷”赋予西风人的“卷帘”动作,西风主动卷起帘子,烘托出词人的孤寂与憔悴。
14.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欲转”赋予星河人的“想要转动”的动作,写出星河仿佛在移动的壮阔景象。
1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小”看似是视觉描写,实则赋予“众山”人的“矮小”姿态,衬托泰山的雄伟,也体现诗人的豪情。
16.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争”赋予早莺人的竞争动作,“啄”是燕子的本能,但“争暖树”突出莺的活泼,体现春天的生机。
17.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鸣”是黄鹂的叫声,但此处赋予黄鹂“歌唱”的拟人化行为,写出春日的欢快氛围。
18.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闭口立”赋予牧童人的“停止动作”,通过牧童的瞬间静止,体现其天真可爱。
1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依”赋予太阳人的“依靠”动作,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写出夕阳西下的缓慢过程。
20.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直”“圆”虽为形态描写,但“孤烟直”仿佛烟有了人的“挺立”姿态,写出大漠的壮阔与寂静。
2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邀”赋予明月人的“被邀请”身份,将明月当作朋友,体现诗人的孤独与豁达。
2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随”赋予明月人的“传递”动作,将明月当作信使,表达对友人的牵挂。
2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照”“流”虽为自然动作,但“清泉石上流”仿佛清泉有了人的“漫步”姿态,写出山居的宁静。
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浥”赋予朝雨人的“湿润”动作,朝雨主动湿润尘土,烘托送别的清新氛围。
25.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尽”“流”中,长江仿佛有了人的“目送”姿态,借长江的流动,体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26.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来”“回”赋予黄河人的“往返”动作,写出黄河从天上奔涌而来、不再回头的磅礴气势。
27.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下”赋予瀑布人的“落下”动作,将瀑布比作银河,同时通过“直下”突出其迅猛,拟人化增强动态感。
2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啼不住”赋予猿猴人的“不停啼叫”行为,借猿声的持续,衬托轻舟行驶的迅速。
29.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孤”赋予楚山人的“孤独”情绪,楚山的孤独实则映衬诗人送别的孤寂。
30.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得意”赋予春风人的喜悦情绪,借春风的“得意”,烘托诗人登科后的畅快心情。
3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无力”赋予东风人的“虚弱”状态,东风无法留住百花,暗含离别后的无力与伤感。
3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泪”赋予蜡炬人的“流泪”动作,将蜡油比作眼泪,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
33.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寒”赋予月光人的“寒冷”特质,月光的寒冷实则映衬诗人的孤寂。
3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倍思亲”是人的情感,但此处通过“佳节”的氛围,仿佛节日也在“提醒”人思乡,暗含拟人的间接表达。
35.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少一人”赋予兄弟登高处的场景人的“遗憾”情绪,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
36.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赋予友人或诗人的“劝说”动作,通过劝酒的行为,体现离别时的不舍。
37.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辞”赋予故人的“辞别”动作,写出友人离开的场景,暗含不舍。
38.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辞”赋予诗人的“辞别”动作,结合“彩云间”,写出出发时的轻快心情。
3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生”赋予太阳人的“产生”动作,太阳照射香炉峰产生紫烟,写出景象的奇幻。
40.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开”赋予楚江人的“劈开”动作,楚江劈开天门山,写出江水的磅礴力量。
41.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出”赋予青山人的“出现”动作,青山仿佛主动从两边出现,写出船只行驶时的视觉变化。
4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和”赋予湖光和秋月人的“和谐相处”状态,写出洞庭湖水与秋月交融的宁静美。
43.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翠”赋予山水人的“翠绿”色彩,将山水比作青螺,同时暗含山水的“秀美”拟人化特质。
44.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红胜火”“绿如蓝”赋予江花和江水人的“鲜艳”姿态,写出江南春天的绚烂。
45.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肥”赋予鳜鱼人的“肥硕”状态,写出春天物产丰富的场景,体现渔人的闲适。
46.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不须归”赋予渔人的“不愿归去”情绪,借渔人的状态,体现对自然的热爱。
47.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啼”赋予黄莺人的“歌唱”行为,写出江南春天的热闹氛围。
4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烟雨中”的楼台仿佛有了人的“朦胧”姿态,写出江南春雨的诗意美。
49.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与四时同”赋予西湖六月风光人的“独特”特质,突出西湖夏季的与众不同。
50.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赋予莲叶和荷花人的“鲜艳夺目”姿态,写出西湖夏季的壮阔与绚烂。
语文基础
- 现代汉语:虚词:连词(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
- 现代汉语:虚词:助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 现代汉语:虚词:叹词(感叹、呼唤、应答)
- 现代汉语:虚词:拟声词(自然声音、动物声音、物体声音)
- 阅读理解:中考与高考阅读理解题型大全
- 阅读理解: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实用体裁)
- 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
- 实用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传记、书信
- 文学体裁:什么是诗歌?
- 文学体裁:什么是散文?
- 文学体裁:什么是小说?
- 文学体裁:什么是戏剧?
- 文学体裁:什么是童话?
- 文学体裁:什么是寓言?
- 实用体裁:什么是记叙文?
- 实用体裁:什么是说明文?
- 实用体裁:什么是议论文?
- 实用体裁:什么是新闻?
- 实用体裁:什么是传记?
- 实用体裁:什么是书信?
-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伏笔、悬念、铺垫、抑扬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 修辞手法:比喻(相似点)
- 修辞手法:借代(相关点)
- 修辞手法:拟人(变成人)
- 修辞手法:夸张(夸大或缩小)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回环
- 修辞手法:顶真(联珠、蝉联)
- 修辞手法:衬托
- 修辞手法:对照
- 修辞手法:拈连
- 修辞手法:移就(转借、移状、移用)
- 修辞手法:通感(移觉)
- 修辞手法:互文
- 修辞手法:婉曲(婉转)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好处/表达效果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