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记叙文
记叙文是实用写作中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体裁,核心功能是“记录事件、刻画人物、传递情感”,通过对“人、事、景、物”的具体叙述,让读者清晰了解事件经过、感受人物形象或体会作者情感。不同于议论文的“说理”、说明文的“解释”,记叙文以“叙事性”为核心,注重情节的完整性、细节的生动性和情感的真实性,既用于日常写作(如日记、书信),也见于文学创作(如散文、回忆录),是连接个人表达与公共传播的重要载体。以下从核心界定、分类详解(含代表人物与作品) 、核心要素、写作技巧与价值四个维度,结合大量实例展开深度讲解。
一、记叙文的核心界定:何为“记叙文”?
记叙文的本质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录客观事件或主观体验”,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点,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实用体裁的关键:
1. 内容的“叙事性”:记叙文必须围绕“具体事件”或“人物经历”展开,无论是真实发生的(如日记中的日常、新闻报道中的事件),还是艺术加工的(如散文中的回忆、短篇小说中的故事),都需有明确的“叙事线索”——或按时间顺序记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如《背影》中父亲送“我”上车的过程),或按空间顺序描绘“一处景物的不同角度”(如《荷塘月色》中对荷塘的观察),让读者能“跟着叙述走”,清晰把握内容。
2. 细节的“生动性”:优秀的记叙文从不满足于“概括性描述”,而是通过“具体细节”让内容落地——可能是人物的动作(如《背影》中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语言(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也可能是环境的描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细节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感,让“模糊的事件”变得具体。
3. 情感的“真实性”:记叙文的核心价值往往藏在“情感传递”中——可能是对亲人的思念(如《背影》中对父亲的愧疚与感激)、对生活的热爱(如《济南的冬天》中对济南雪景的喜爱),也可能是对挫折的反思(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对勇气的领悟)。这种情感无需直白呐喊,而是通过“事件叙述”和“细节刻画”自然流露,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记叙文的分类1:按“内容侧重”划分:聚焦“叙述的核心对象”
内容侧重决定记叙文的“表达重点”——有的以“人物”为核心,有的以“事件”为核心,有的以“景物”为核心,有的以“情感”为核心。
1. 记人记叙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
记人记叙文的核心是“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精神”,通过记录人物的“典型事例”或“日常细节”,让人物从文字中“立起来”——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质的片段”,以小见大。
朱自清《背影》:中国现代记人记叙文的经典,聚焦“父亲的背影”这一核心细节,通过“父亲送‘我’去火车站、爬铁道买橘子、临别嘱咐”三个片段,刻画了一位“笨拙却深沉的父亲”——父亲“蹒跚的脚步”“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的动作,“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的叮嘱,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父爱”变得具体可感,成为几代人对“父亲”的情感共鸣。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以“母亲”为核心,通过“母亲隐瞒病情、鼓励‘我’走出绝望、提议去看菊花”等日常片段,展现了母亲“坚韧、包容、深爱孩子”的形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的语言,“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的结局,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成为“亲情主题”的典范。
日常实用案例:学生作文《我的老师》,通过“老师课后耐心讲解题目、雨天送我回家、发现我情绪低落时的安慰”三个小事,刻画老师“负责、温柔”的形象;职场日记《我的同事小李》,记录“小李主动帮同事分担工作、加班完成紧急任务、细心提醒大家注意细节”的片段,展现其“热心、敬业”的品质。
2. 记事记叙文:以“完整叙述事件”为核心
记事记叙文的核心是“讲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注重“情节的完整性”(起因、经过、结果)和“过程的细节性”,通过事件传递“道理、感悟或情感”,常见于日记、新闻报道、回忆录等。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录“童年时爬悬崖被困,在父亲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下来”的完整事件——起因是“和伙伴们爬悬崖”,经过是“伙伴们离开,‘我’独自被困,父亲赶到后教‘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结果是“‘我’成功爬下悬崖,领悟到‘面对困难要分解目标’的道理”。事件虽小,却通过“被困时的恐惧”“父亲的耐心引导”“成功后的释然”等细节,让“勇气与方法”的主题更具感染力。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事片段):虽包含景物描写,但核心是“记录童年在百草园的玩乐与在三味书屋的学习”两件事——百草园中“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的趣事,三味书屋中“听先生读书、偷偷画画”的片段,事件连贯且充满童趣,既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也暗含对“束缚天性的教育”的反思。
日常实用案例:旅行日记《第一次独自旅行》,记录“出发前的准备、旅途中的意外(错过火车)、解决过程(改签、联系酒店)、旅行结束后的感悟”;新闻报道《社区志愿者帮助老人接种疫苗》,按“事件背景(疫苗接种需求)、过程(志愿者上门登记、陪同接种、术后回访)、结果(老人顺利接种,社区获好评)”叙述,客观且完整。
3. 写景记叙文:以“描绘景物特征”为核心
写景记叙文的核心是“展现景物的形态、色彩、动态或氛围”,通过“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或“时间顺序”(四季变化、早晚变化)组织内容,注重“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让读者“如临其境”,常见于散文、游记、写景作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国现代写景记叙文的巅峰,聚焦“夏夜荷塘”的景物,从“路上的月色”写到“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月色”,再到“荷塘周围的树影”,空间层次清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视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通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视觉),细节丰富且充满诗意,既展现了荷塘的美,也传递了作者“淡淡的忧愁与宁静”。
老舍《济南的冬天》:以“济南冬天‘温晴’”为核心特征,从“济南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写到“济南的水”(不结冰、冒热气、映蓝天),按“总—分”结构组织内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语言质朴却精准,让“温暖、安静、秀丽”的济南冬天跃然纸上,充满对济南的喜爱。
日常实用案例:学生作文《校园的樱花树》,按“远观(樱花树的整体形态)—近看(樱花的花瓣、花蕊)—风吹时(樱花飘落的动态)—雨后(樱花的湿润感)”描写,加入“在樱花树下读书、和同学拍照”的细节,让景物更有生活气息;游记《黄山日出》,按“日出前(天色变化、云海)—日出时(太阳初升、光线变化)—日出后(山峰染金、游客欢呼)”记录,突出“壮观、震撼”的感受。
4. 状物记叙文:以“描摹具体事物”为核心
状物记叙文的核心是“展现某一事物的外形、功能、特性或象征意义”,事物可以是“实物”(如文具、玩具、动植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的载体”(如一件纪念品、一张旧照片),注重“从外到内”的描写(先写外形,再写功能或意义),常见于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交叉写作(兼具说明性与叙事性)。
许地山《落花生》:以“花生”为核心事物,先描写“花生的生长形态(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果实挂在枝上)”,再通过“父亲与子女的对话”,引出“花生‘有用却不张扬’的特性”,进而升华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既描摹了花生的“物”,又赋予了它“象征意义”,是状物记叙文的经典。
丰子恺《白鹅》:以“家中的白鹅”为描写对象,从“白鹅的叫声(严肃郑重,像厉声呵斥)、步态(傲慢,像净角出场)、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三个方面,刻画了白鹅“高傲”的特性——“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语言幽默,既展现了白鹅的外形与习性,也流露出对它的喜爱。
日常实用案例:学生作文《我的旧钢笔》,先描写“钢笔的颜色(银色笔身,刻着花纹)、外形(笔尖有些磨损,笔帽上有个小缺口)”,再写“用它写作业、记笔记、参加作文比赛”的经历,最后点明“它陪伴我度过小学时光,是我的‘老伙伴’”,赋予钢笔情感意义;说明文《家乡的竹篮》,先写“竹篮的编织工艺(竹条的选择、编织的纹路)、外形(圆形、有提手)”,再写“用它买菜、装水果、作为礼物”的用途,体现其“环保、实用”的特性。
三、记叙文的分类2:按“写作目的”划分:聚焦“叙述的功能价值”
写作目的决定记叙文的“实用性”——有的用于“个人记录”(如日记),有的用于“公共传播”(如新闻),有的用于“文学表达”(如散文),有的用于“情感交流”(如书信)。
1. 个人记录类记叙文:服务于“个人回忆与反思”
个人记录类记叙文以“记录个人经历、感受或思考”为目的,内容私密或个性化,常见形式有日记、周记、回忆录,特点是“真实、自由、情感真挚”,无需迎合他人,只需忠于自己的体验。
鲁迅《朝花夕拾》(回忆录):是鲁迅对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回忆与反思,收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既有“童年玩乐”的轻松(百草园),也有“求学经历”的严肃(藤野先生),还有“友人逝去”的悲伤(范爱农),是个人记忆与时代背景的结合,既记录了个人成长,也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
日常实用案例:学生周记《周末帮妈妈做家务》,记录“扫地、洗碗、擦窗户”的过程,写下“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以后要多帮忙”的感悟;老人回忆录《我的知青岁月》,记录“下乡时的劳动、与村民的相处、返城的经历”,既是个人历史的留存,也为后代了解特定时代提供了一手资料。
2. 公共传播类记叙文:服务于“信息传递与影响”
公共传播类记叙文以“向公众传递事件信息、引发社会关注或传递价值观”为目的,常见形式有新闻特写、人物通讯、纪实散文,特点是“客观、真实、有社会意义”,需兼顾事件的完整性与公众的关注度。
新闻特写《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以“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帮助山区女孩上学”为核心事件,通过“日常教学(凌晨起床查寝、带病上课)、招生经历(翻山越岭家访、说服家长让女孩上学)、学生成长(毕业生成为教师、医生)”等细节,展现张桂梅“无私奉献、执着教育”的精神,既传递了事件信息,也引发公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传递正能量。
纪实散文《唐山大地震记事》(节选):记录“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的场景、救援过程、幸存者的故事”,通过“一个家庭的分离与团聚”“救援人员的日夜奋战”等片段,客观还原历史事件,既让公众了解地震的残酷,也展现“人性的坚强与互助”,具有历史记录与情感共鸣的双重价值。
3. 情感交流类记叙文:服务于“人际情感连接”
情感交流类记叙文以“向特定对象传递情感、分享经历”为目的,常见形式有书信、贺卡留言、家庭故事,特点是“针对性强、情感细腻、语言亲切”,需考虑受众的感受,让情感自然流动。
傅雷《傅雷家书》(书信):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合集,内容涵盖“生活叮嘱(注意身体、合理安排时间)、艺术指导(钢琴演奏的技巧、对音乐的理解)、人生感悟(面对挫折的心态、做人的原则)”,如“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提醒傅聪控制情绪),语言亲切如对话,既传递了父爱,也成为两代人情感交流的典范。
日常实用案例:给朋友的书信《分享我的大学开学季》,记录“开学报到的紧张、认识新同学的开心、第一次上专业课的收获”,结尾写“希望下次见面时,能和你当面聊更多”,既分享了经历,也维系了友谊;家庭故事《爷爷的老怀表》,写给弟弟,记录“爷爷用怀表教我们认时间、怀表在爷爷生病时的陪伴、爷爷去世后怀表的传承”,传递“对爷爷的思念与家族的温暖”。
四、记叙文的核心要素:如何构建“完整且生动的叙述”?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情感”五个核心要素(即“记叙文六要素”的简化与整合),它们相互支撑,共同让叙述“有骨架、有血肉、有灵魂”。
1. 要素一:清晰的“时空背景”(时间+地点)
时空背景是记叙文的“舞台”,没有明确的时空,事件就会显得“悬浮”。时间可以是“具体时间”(如“2023年9月1日清晨”),也可以是“模糊时间”(如“小时候的一个夏天”);地点可以是“具体场景”(如“学校门口的公交车站”),也可以是“概括场景”(如“家乡的小河边”)。
示例:《背影》的时间是“祖母去世后,父亲失业,‘我’从北京去南京,再从南京回北京”(具体时间线),地点是“南京火车站的月台”(具体场景)——时空明确,让“父亲送‘我’”的事件有了真实的依托,也为“父爱”的表达铺垫了“家庭困境”的背景。
2. 要素二: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
人物是记叙文的“主角”,即使是“记事”或“写景”记叙文,也需要人物的“参与”(如记事中的“我”、写景中的“观察者”)。人物刻画无需全面,只需抓住“典型特征”——可以是外貌(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语言(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叮嘱)、动作(如《背影》中父亲爬铁道的动作),让人物有“辨识度”。
示例:《白鹅》中的白鹅,通过“叫声(厉声呵斥)、步态(傲慢)、吃相(三眼一板)”三个特征,即使是动物,也成了“高傲却可爱”的鲜明形象,让读者过目难忘。
3. 要素三:完整的“事件链条”(起因+经过+结果)
事件是记叙文的“骨架”,尤其是记事记叙文,必须有完整的“起因—经过—结果”链条。“起因”回答“为什么发生”(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和伙伴爬悬崖”),“经过”是事件的核心,需要“细节填充”(如“被困、父亲引导”),“结果”回答“最终怎样”(如“成功爬下,领悟道理”)。
示例:《落花生》的事件链条:起因是“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准备过‘花生节’”,经过是“家人围坐吃花生,父亲提问‘花生的好处’,子女回答,父亲总结”,结果是“‘我’领悟到‘做有用的人’的道理”——链条完整,让“状物”与“说理”自然结合,不突兀。
4. 要素四:真挚的“情感内核”(情感)
情感是记叙文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记叙文只是“事件的流水账”。情感可以是“显性的”(如《秋天的怀念》中“我”对母亲的愧疚),也可以是“隐性的”(如《荷塘月色》中作者“淡淡的忧愁”),但必须“真实”——通过“事件”和“细节”自然流露,而非直白喊口号。
示例:《背影》中,作者没有直接说“我爱父亲”,而是通过“看见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等细节,让“愧疚与感激”的情感藏在文字里,更显真挚动人。
五、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与文化价值:为何“记叙”是必备能力?
记叙文不仅是“实用写作体裁”,更是“个人表达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其写作技巧与价值体现在“日常应用”“情感传递”“文化记录”三个层面。
1. 实用写作技巧:让记叙文“清晰、生动、感人”
技巧一:选择“小切口”,以小见大:无需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凡的小事更易写出真情实感。如《背影》只写“父亲送站买橘子”,《秋天的怀念》只写“母亲提议看菊花”,小切口能聚焦细节,让情感更集中。
技巧二:运用“感官描写”,激活体验:调动视觉(颜色、形态)、听觉(声音)、嗅觉(气味)、触觉(温度、质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如《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视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听觉通感),让荷塘的美更立体。
技巧三:设置“线索”,串联内容:用“物”(如《爷爷的老怀表》中的怀表)、“情感”(如《背影》中的“背影”)或“时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童年时光)作为线索,让内容不散乱,逻辑更清晰。
2. 文化价值:记叙文的“三重意义”
个人表达的“基础工具”:从学生的“作文”到成人的“日记、书信”,记叙文是最基础的个人表达载体——通过记叙,我们能记录生活、梳理情绪、反思成长,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
情感连接的“桥梁”:记叙文能跨越时空传递情感——《傅雷家书》让相隔千里的父子感受到彼此的关爱,《朝花夕拾》让读者感受到鲁迅的童年与时代的温度,优秀的记叙文能让“个人情感”成为“集体共鸣”。
文化与历史的“记录载体”:从《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本质是纪实性记叙文),到现代的“纪实散文、新闻特写”,记叙文记录了“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唐山大地震记事》记录了历史灾难中的人性,《感动中国人物通讯》记录了当代人的精神风貌,这些记叙共同构成了“文化记忆”,让后代能通过文字触摸历史。
总结
记叙文是“最贴近生活的实用体裁”,它没有议论文的尖锐、说明文的严谨,却以“叙事的真实性、细节的生动性、情感的真挚性”,成为每个人都能掌握、也都需要的表达工具。从朱自清的《背影》到学生的《我的一天》,从新闻报道到家庭日记,记叙文既记录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承载着“时代的悲欢离合”。掌握记叙文的写作,不仅是掌握一种“实用技能”,更是学会“观察生活、感受情感、记录美好”——它让我们在文字中,留住那些值得回忆的瞬间,也让他人通过我们的记叙,读懂生活的温度与深度。
范文:逐梦中考路
时光的沙漏发出淡淡的摩擦声,中考的日子如同一匹矫健的骏马,向着我们飞奔而来,(比喻,将中考日子比作飞奔而来的骏马,形象地写出中考临近的紧迫感)而我,怀揣着梦想,奔跑在这逐梦中考的道路上。
记得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教室里,暖烘烘的。(环境描写,营造出温馨惬意的氛围,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老师站在讲台上,目光如炬(比喻,把老师的目光比作火炬,突出老师目光的坚定有力,展现老师的威严与期望),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飞舞,讲解着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我紧握着手中的笔,像是握住了开启梦想之门的钥匙,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机器(比喻,将大脑比作机器,表现自己思考时的专注与高效),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知识的光芒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这便是我中考备战日常的一个小小缩影。教室里的同学们,也都如同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苗(比喻,把同学们比作树苗,寓意同学们朝气蓬勃、充满希望),为了中考这场 “及时雨” 后的茁壮蜕变,努力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然而,备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总会遭遇狂风巨浪(比喻,把备考过程比作海上航行,遭遇困难比作遭遇狂风巨浪,生动展现备考的艰辛)。有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坠入了冰窖(夸张,突出心情的极度低落),看着那满是红叉的试卷,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窗外的天空也似乎感应到了我的悲伤,变得阴沉沉的,乌云如墨汁般肆意翻滚(比喻,将乌云比作墨汁,形象描绘出天空的阴沉压抑,烘托悲伤氛围),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一头扎进被子里,满心委屈与不甘。“难道我的梦想就要这样夭折了吗?” 我在心底无声地呐喊。
晚上,妈妈轻轻推开我的房门,坐在床边,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她的眼神如春日暖阳(比喻,把妈妈的眼神比作暖阳,体现妈妈的温柔与安慰),轻声说:“孩子,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这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小跟头,爬起来,继续向前,你一定行!” 妈妈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比喻,将妈妈的话比作强心针,突出话语的鼓舞力量),注入我的心间,让我重新燃起斗志。
日子一天天过去,中考的战鼓越敲越响。每天清晨,我像一只早起的鸟儿(比喻,把自己比作早起的鸟儿,表现勤奋努力),迎着第一缕曙光诵读英语单词和语文古诗词;夜晚,城市沉入梦乡,我仍在台灯下与习题鏖战,灯光如忠诚的伙伴(比喻,把灯光比作伙伴,突出灯光陪伴的温馨与坚持),不离不弃。
终于,中考的那一天来临了。我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考场,考场外的家长们如守望麦田的守望者(比喻,把家长比作守望者,体现家长们期盼与关切),眼神中满是对孩子的期待。走进考场,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是我逐梦路上的关键一战,我要像一名无畏的战士(比喻,把自己比作战士,展现勇敢自信的精神状态),为梦想而战!”
考场上,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像是奏响了一曲激昂的战歌(比喻,将笔尖书写声比作战歌,营造紧张而奋进的氛围)。我奋笔疾书,每一道题都是我攀登梦想高峰的一级台阶(比喻,把考题比作台阶,寓意考题是通向成功的途径)。两天的考试,转瞬即逝,当我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又有对未来的忐忑。
回首这段中考逐梦路,有欢笑,有泪水,有拼搏,有挫折,它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比喻,把中考经历比作画卷,强调过程的丰富美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而我,也在这场青春的试炼中,向着梦想,振翅高飞。(结尾抒情,升华主题,体现中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这篇记叙文中:
时间:中考备考期间及中考那几日;
地点:教室、家里、考场等;
人物:“我”、老师、妈妈、同学们、家长们;
事件:“我” 在中考备考过程中遇到困难、受到鼓舞,最终参加中考。
语文基础
- 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汉语?什么是现代汉语?
- 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声调等12大知识
- 汉语拼音:声母+韵母的组合规律
- 汉语拼音:多音字
- 汉语拼音:容易读错的字
- 汉语拼音:容易混淆的音
- 汉字:容易写错的字
- 汉字:汉字起源与发展过程
- 造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 汉字:部首、偏旁、笔画、部件、整字
- 词的定义、语音形式、意义关系、词的分类
- 词汇:常考高频成语
- 词汇:惯用语
- 词汇:歇后语
- 句子:成分、单句、复句
- 句子:把字句、被字句
- 句子:提取句子的主干(缩写)
- 句子:修改病句
- 汉语:标点符号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诗歌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散文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小说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戏剧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童话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寓言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记叙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说明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议论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新闻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传记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书信
-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
- 修辞手法:语言的化妆师
- 修辞手法:比喻
- 修辞手法:借代
- 修辞手法:拟人
- 修辞手法:夸张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顶真
- 修辞手法:通感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