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散文

散文是文学世界中兼具“自由性”与“真实性”的核心体裁,它不像诗歌那样追求韵律与凝练,也不似小说依赖完整的情节与虚构人物,而是以“自我表达”为核心,用灵活的形式、质朴的语言,记录生活感悟、抒发真挚情感、传递理性思考。从古代的“诸子散文”到现代的“杂文随笔”,散文始终贴近生活与心灵,成为文学中最具“烟火气”与“思想性”的载体。以下从核心界定、分类详解(含代表人物与作品) 、艺术特质、文化价值四个维度,结合大量实例展开深度讲解。

一、散文的核心界定:何为“散文”?

散文的本质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指形式自由(篇幅可长可短,结构可灵活多变,题材可包罗万象),“神不散”指核心思想、情感或主旨始终统一,贯穿全文。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点:

1. 题材的“包容性”:从日常琐事(如一杯茶、一次旅行)到宏大命题(如历史反思、人生哲理),从自然景物(如一株草、一座山)到社会现象(如城市变迁、人情冷暖),皆可入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送站”的小事,承载深沉的父子情;鲁迅的《灯下漫笔》以“换钱”的日常,剖析中国历史的本质。

2. 表达的“真实性”:散文强调“自我在场”,作者的情感、观点、体验多为真实流露,不依赖虚构(区别于小说、戏剧)。巴金的《随想录》直面自己的历史反思,字字皆是肺腑之言;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回忆抗战时期的昆明生活,细节真实到“让人仿佛能闻到菌子的清香”。

3. 语言的“质朴性”: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句式,更注重语言的“质感”与“感染力”——或平实如话(如老舍的散文),或细腻优美(如冰心的散文),或犀利尖锐(如鲁迅的杂文),皆以“准确传递情感与思想”为目标。

二、散文的分类1:按“内容侧重”划分:聚焦“写什么”

内容侧重决定散文的“情感基调”与“思想方向”,是最贴近大众理解的分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 抒情散文:以“情”为魂,抒发真挚情感

抒情散文的核心是“情感表达”,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写,传递作者的喜怒哀乐、思念、眷恋等情感,语言多细腻优美,注重意境营造。

朱自清(现代,抒情散文大家):《背影》是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典范——文章以“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的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没有刻意煽情,却将父子间的深沉爱意藏在朴素的动作描写中,读来令人动容;《荷塘月色》则以“荷塘”为载体,借“月色下的荷花”“淡淡的清香”“脉脉的流水”,抒发内心的孤独与超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等比喻,让文字如画面般优美。

冰心(现代,“冰心体”抒情代表):她的散文以“爱”为核心(母爱、童真、自然),语言清新婉约,被誉为“冰心体”。《寄小读者》以书信体写给儿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目送》虽为龙应台作品,但冰心的《寄小读者》有类似的温柔视角),将对儿童的关爱与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字里行间;《往事(一)·七》回忆与母亲的对话,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比喻,将母爱写得温暖而深刻。

史铁生(当代,苦难中的抒情代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在地坛公园的沉思与感悟——文中既描写地坛的四季景物(“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也回忆母亲的默默陪伴(“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将对生命的困惑、对母爱的愧疚与对存在的领悟,化作深沉而克制的抒情,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的里程碑”。

2. 叙事散文:以“事”为骨,记录真实事件

叙事散文的核心是“事件叙述”,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完整或片段式记录,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虽以叙事为主,但仍蕴含作者的情感与观点(区别于小说的虚构叙事)。

鲁迅(现代,叙事与批判结合的代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童年生活——前半部分写百草园的乐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的枯燥,通过“乐”与“苦”的对比,暗含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藤野先生》则以留学日本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藤野先生批改讲义、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等细节),既记录了藤野先生的正直与善良,也展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叙事中饱含对恩师的敬意与对民族觉醒的思考。

汪曾祺(当代,“烟火气”叙事代表):汪曾祺的散文擅长从“饮食、民俗”等日常小事中挖掘生活趣味,叙事平淡却充满韵味。《昆明的雨》回忆抗战时期在昆明的生活,记录了“雨季的菌子”“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等细节,“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语言如话家常,却让昆明的烟火气跃然纸上;《故乡的食物》从“炒米和焦屑”“鸭蛋”“咸菜”等故乡食物写起,既记录了食物的做法,也藏着对故乡的思念,叙事中满是对生活的热爱。

杨绛(当代,温情叙事代表):《我们仨》是杨绛在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去世后,回忆一家三口的生活点滴——文中没有宏大的事件,只有“一起读书、一起散步、一起面对困境”的日常(“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以平实的叙事传递“家”的温暖与失去的悲痛,字里行间皆是对亲人的深情,被誉为“21世纪最动人的家庭回忆录”。

3. 议论散文(杂文):以“理”为核,传递观点思想

议论散文(又称杂文随笔)的核心是“观点表达”,通过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生问题的分析,提出作者的见解与批判,语言多犀利尖锐,逻辑清晰,兼具思想性与战斗性。

鲁迅(现代,杂文的“旗帜”):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匕首与投枪”,直面社会黑暗与人性弱点。《灯下漫笔》从“兑换银元”的日常小事切入,剖析中国历史的本质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语言犀利如刀,“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充满对时代的批判与对青年的呼唤;《论“他妈的!”》以“国骂”为话题,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既幽默又深刻。

柏杨(当代,批判与反思代表):《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国民性的反思之作——文中直指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死不认错”等弱点(“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语言直白尖锐,虽引发争议,却推动了对国民性的深度讨论;《我们要活得有尊严》则呼吁中国人摆脱“奴性”,追求人格尊严,充满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王小波(当代,“幽默式议论”代表):王小波的散文以“幽默”为外衣,包裹对理性、自由与智慧的追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以“猪”为喻,描写一只不服从人类安排、敢于反抗的猪(“它会跳过猪圈的墙,到野地里去游荡,还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实则讽刺人类社会的“规训”与“盲从”,“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语言幽默风趣,却暗含深刻的思想;《沉默的大多数》则为“沉默的普通人”发声,呼吁打破思想的禁锢,追求表达的自由。

4. 写景散文:以“景”为媒,展现自然与人文之美

写景散文的核心是“景物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山川、河流、花草、雨雪)或人文景观(城市、古迹、建筑)的细致刻画,展现景物的美,同时融入作者的情感与感悟,做到“情景交融”。

老舍(现代,城市写景代表):《济南的冬天》是老舍描写城市景物的经典——文中没有堆砌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展现济南冬天的“温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将济南比作“小摇篮”,既写出了地形特点,也传递出对济南的喜爱;《想北平》则以“北京的胡同、院子、槐树”为描写对象,“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将对北平的思念融入景物描写,真挚动人。

郁达夫(现代,山水写景代表):《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描写自然景物的代表作——文中以“秋”为核心,描写故都北平的“清、静、悲凉”(“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通过“落蕊”“秋蝉”“秋雨”等细节,将秋的意境写得细腻而浓郁,同时暗含对人生的感慨;《西溪的晴雨》则描写西溪的“晴景”与“雨景”,“晴天的西溪,水是绿的,山是青的,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雨天的西溪,水是墨的,山是灰的,天是暗的,空气是湿润的”,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余秋雨(当代,“文化写景”代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以“人文景观”为切入点,将景物描写与历史文化反思结合。《道士塔》以敦煌莫高窟的“道士塔”为线索,描写敦煌文物被西方探险家掠夺的历史(“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庄稼。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不舒服,就找了些石灰,把它们刷白了”),在景物描写中融入对历史的痛惜与对民族文化的反思;《都江堰》则描写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阔,“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将景物的“壮美”与工程的“智慧”结合,充满文化厚重感。

5. 哲理散文:以“思”为魂,揭示人生与世界的规律

哲理散文的核心是“思想传递”,通过对生活现象、自然规律、历史事件的观察与思考,提炼出人生哲理或世界本质,语言多凝练深刻,引人深思。

周国平(当代,人生哲理代表):周国平的散文聚焦“生命、死亡、爱、孤独”等人生命题,语言凝练,充满哲思。《成为你自己》中,他提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孤独的价值》则探讨“孤独”的意义,“孤独是灵魂的独处,是与自己对话的时刻,只有在孤独中,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文字平和却充满力量,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本质。

培根(英国,哲理随笔代表):《培根随笔》是西方哲理散文的经典,涵盖“真理、善、美、死亡、友谊”等主题,每篇短文皆凝练深刻。《论读书》中,培根提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将读书的价值与作用说得透彻;《论友谊》则强调“友谊”对人生的重要性,“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语言简洁,却充满人生智慧。

蒙田(法国,“自我反思”哲理代表):《蒙田随笔》以“自我反思”为核心,通过对自己生活、思想的剖析,揭示普遍的人生哲理。《论经验》中,蒙田提出“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人生”,“我研究的就是我自己,我的目标就是认识我自己,了解我自己”;《论死亡》则探讨“死亡”的必然性,“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也是自然的规律,我们不必恐惧死亡,而应学会坦然面对”,文字坦诚而深刻,影响了后世无数散文家。

三、散文的分类2:按“历史时期”划分:聚焦“时代风格”

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受社会背景、文化思潮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主题,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 中国古代散文(先秦至明清)

古代散文题材广泛,包括“诸子散文”(议论)、“史传散文”(叙事)、“山水游记”(写景)等,语言或古朴或优美,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

诸子散文(先秦,议论散文源头):孔子《论语》以语录体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言简练,充满智慧;孟子《孟子》以“雄辩”著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有力,充满对“仁政”的追求;庄子《庄子》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以奇幻的想象表达“逍遥”的人生境界。

史传散文(汉代,叙事散文经典):司马迁《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多为叙事散文,《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描写(“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情节紧张,人物鲜活,既记录历史,也传递情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廉颇的坦荡,叙事中暗含对“忠义”的赞美。

山水游记(唐宋,写景散文巅峰):柳宗元《永州八记》是唐代山水游记的代表,《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小石潭的清幽,暗含被贬后的孤寂;欧阳修《醉翁亭记》则以“乐”为核心,描写滁州的山水与百姓的安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语言优美,充满旷达之情;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仅八十余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简洁的语言写月色与闲情,暗含人生的旷达与无奈。

2. 中国现代散文(五四至建国前)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现代散文打破文言文束缚,以白话文为载体,更注重“自我表达”与“社会批判”,形成了“鲁迅杂文”“朱自清抒情散文”“冰心哲理散文”等流派。

代表人物与作品:除前文提及的鲁迅、朱自清、冰心外,还有周作人(《自己的园地》,主张“散文应是‘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以浪漫的语言描写康桥的美,“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虽为诗歌句子,但散文中同样充满诗意)、沈从文(《湘西散记》,以质朴的语言描写湘西的民俗与山水,“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充满对故乡的热爱与对人性的赞美)。

3. 中国当代散文(建国后至今)

当代散文题材更广泛,风格更多元,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如巴金《随想录》),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如汪曾祺散文),还有对文化的探寻(如余秋雨文化散文)。

代表人物与作品:除前文提及的史铁生、汪曾祺、杨绛、余秋雨、周国平外,还有贾平凹(《秦腔》,以散文的形式描写陕西农村的变迁,语言质朴,充满乡土气息)、毕淑敏(《提醒幸福》,以温暖的语言提醒人们珍惜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龙应台(《目送》,以“目送亲人离开”的细节,抒发对生命、亲情的感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4. 西方散文(古典至现代)

西方散文同样历史悠久,从古希腊的“随笔”到现代的“杂文”,风格多样,注重“理性”与“个性”的表达。

代表人物与作品:除前文提及的培根、蒙田外,还有梭罗(美国,《瓦尔登湖》,记录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充满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培根(英国,《培根随笔》,前文已提及,是西方哲理散文的经典)、罗素(英国,《我为什么而活着》,以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活着的三个理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充满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人类的关怀)。

四、散文的核心艺术特质:如何让“散文”更动人?

优秀的散文离不开“艺术特质”的支撑,这些特质是散文“感染力”与“思想性”的关键,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结合实例说明):

1.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藏情于微

散文的动人之处往往在“细节”——通过对人物动作、景物特征、生活场景的细微刻画,传递情感与思想,做到“以小见大”。

示例: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没有直接写“父亲爱我”,却通过“攀”“缩”“倾”等动作,将父爱的深沉藏在细节中;汪曾祺《昆明的雨》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的细节(“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通过“小花帽子”“绣鞋”“娇娇的声音”,让昆明的烟火气变得鲜活。

2. 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随景生

写景散文或抒情散文中,“景”与“情”往往相互融合——景物描写为情感表达服务,情感通过景物自然流露,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示例: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秋蝉的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残声”既写出了秋的悲凉,也暗含作者内心的孤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地坛的落叶”(“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既写了景物的特点,也象征作者“在苦难中寻找希望”的心境。

3. 语言风格:因人而异,各具特色

散文的语言没有固定标准,却因作者的个性、经历、题材不同,形成独特的风格——或平实如话,或细腻优美,或犀利尖锐,或幽默风趣。

示例:老舍的语言平实如话,《济南的冬天》中“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像邻居聊天一样亲切;冰心的语言细腻优美,《寄小读者》中“月光浸着我们,便如在太空里了”,充满诗意;鲁迅的语言犀利尖锐,《灯下漫笔》中“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像匕首一样直击问题本质;王小波的语言幽默风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它会跳过猪圈的墙,到野地里去游荡,还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让严肃的思想变得轻松易懂。

4. 结构自由: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结构不受固定格式限制,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感顺序展开,甚至可跳跃、穿插,但核心思想或情感始终统一,做到“形散神不散”。

示例:朱自清《荷塘月色》从“心里颇不宁静”开篇,先写“去荷塘的路上”,再写“荷塘的月色”,最后写“离开荷塘”,结构看似松散,却始终围绕“内心的孤独与超脱”这一核心;史铁生《我与地坛》穿插了“地坛的景物”“母亲的回忆”“对生命的思考”等内容,结构自由跳跃,但始终围绕“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这一主旨。

五、散文的文化价值:为何“散文”能深入人心?

散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生活的镜子”与“思想的载体”,其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情感的“共鸣剂”:散文记录的是“真实的情感”——无论是朱自清《背影》中的父爱,还是杨绛《我们仨》中的亲情,抑或是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感悟,都能让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情感的共鸣与慰藉。当我们经历过与父母的离别,会更懂《背影》的感动;当我们面对过生命的困惑,会更懂《我与地坛》的深刻。

2. 生活的“记录者”:散文是“时代的切片”——鲁迅的杂文记录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黑暗,汪曾祺的散文记录了抗战时期的昆明生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记录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变迁。通过散文,我们能“触摸”到不同时代的生活细节,了解过去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它就像一部“活的历史”,让我们在文字中回望过去。

3. 思想的“启蒙者”:散文传递的是“独立的思考”——鲁迅的杂文引导人们反思社会与人性,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培根的随笔传递着智慧与理性。优秀的散文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美,更能启发我们独立思考,培养我们的批判精神与人文素养,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独立的人格。

总结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学体裁”,也是“最贴近心灵的文学体裁”。它可以是一杯茶的温暖,一场雨的诗意,一次离别的感动,也可以是对社会的批判,对人生的思考,对文化的探寻。从古代的《论语》《史记》到现代的《背影》《随想录》,从西方的《培根随笔》《瓦尔登湖》到当代的《目送》《我与地坛》,散文始终以“真实”为底色,以“情感”为纽带,以“思想”为灵魂,连接着作者与读者,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读懂散文,不仅是读懂文字,更是读懂生活,读懂人性,读懂这个复杂而又温暖的世界。

广东省优秀的散文代表人物

詹谷丰:他的散文具有大气象,代表作有《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这部作品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文学笔触,展现了左联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和精神成长史,为现代文学史上广东籍左翼作家树碑立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此外,他的《书生的骨头》《纸上的文人》等作品,也聚焦于人文气节、书生情怀等主题,文字内敛、凝练,饱含“理”和“道”。

耿立:其散文情感饱满,兼具诗意与思想性。代表作《暗夜里的灯盏烛光》通过对中国当代乡土的刻画剖析和历史人物的追溯回望,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情怀和使命担当。他的文字富有诗意,能将文学经典中的意象与自己的现实经验和艺术感受相结合,如《谁的故乡不沉沦》等作品,以现代意识回望故乡,引发读者对乡村现实和文化传统的深刻思考。

陈俊年:他的散文有着鲜明的岭南特色,代表作《南边的岸》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将“水—岸—史”融会贯通,通过对广东地理人文的描写,挖掘广东的文化品格和广东人的气质禀赋。语言圆融自然,富有诗意,且幽默风趣,如《磨呀磨碟沙》等作品,不仅真实记录时代光影,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人生哲理。

江冰:作为“新广州人”,他致力于展现岭南文化,代表作有《老码头》《岭南乡愁》等。他的散文从衣食住行、文艺娱乐、民俗风情等方面入手,展现了羊城万花筒般的景观,文字酣畅淋漓、活色生香,笔调率性自由、趣味盎然,充满了对广州的热爱和亲近之情。

廖君:他是茂名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以文化散文、历史随笔等为主,坚持“力量与美”的主题。代表作品有抒情类散文《西涌之湄》《深秋的阳光》,文史类散文《假想史前文明》《千年的礼拜》等,此外,他还著有《岭南道》《茂名年例》等多部作品,对岭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