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对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核心是“对称”与“关联”。它能让语言更凝练、节奏更鲜明,是古诗文和现代文都常用的表达技巧。

一、对偶修辞手法的核心要点

要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对偶,需满足以下3个关键条件,缺一不可:

1. 字数相等上下两句(或短语)的字数必须完全一致。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对“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是7个字。

2. 结构相同(或相似)句子的语法结构要对应,比如“主谓宾”对“主谓宾”、“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例:“海内存知己”(方位词+动词+名词)对“天涯若比邻”(方位词+动词+名词)。

3. 意义相关上下句的内容要么“相近”(正对)、要么“相反”(反对)、要么“承接”(串对),不能毫无关联。

二、对偶的3种常见类型(附现代文/古诗文例子)

根据上下句的意义关系,对偶可分为3类,日常使用和考试中最常考这3种:

1. 正对:上下句意义相近、互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前句表对敌人的态度,后句表对人民的态度,共同体现鲁迅的立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两种事物共同讽刺“没有真才实学却傲慢的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对“青山”(名词)、“村边”对“郭外”(方位)、“合”对“斜”(动词),共同描绘乡村的宁静景色。

2. 反对:上下句意义相反、对比,突出矛盾或差异

“失败是成功之母,骄傲是落后之源”:前句讲“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后句讲“骄傲与落后”的关系,意义相反,形成警示。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理”与“无理”直接对立,突出“道理”的重要性。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舍之”与“不舍”相反,“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相反,强调“坚持”的作用。

3.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义承接、连贯,像“流水”一样有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递进)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前句“饮长江水”后,承接“食武昌鱼”,是动作的连贯。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前句是结果,后句是条件,逻辑上“只有不做,才不会被知道”。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巴峡穿巫峡”后,承接“下襄阳向洛阳”,是行程的连贯,体现归乡的急切。

三、对偶修辞类问题答题模板

对偶修辞类问题(如赏析、作用分析)的核心是从“结构对称”和“内容关联”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表达效果,以下是通用答题模板及应用示例:

核心答题模板(适用于“赏析对偶作用”“分析对偶妙处”等问题)

1. 判断修辞:明确指出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2. 分析结构:说明前后两句在字数、词性、句式上的对称关系(如“字数相等,‘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句式结构相同/相似”)。

3. 解读内容:结合语境,分析前后两句的内容关联(如“意思相近,相互补充”“意思相反,形成对比”“意思相关,层层递进”)。

4. 概括表达效果:从“形式整齐”和“内容强化”两方面总结(如增强节奏感、使语言凝练、突出情感/观点、深化主题等)。

不同内容关联的细化模板

1. 正对(前后句意思相近、相互补充)模板:这句话运用对偶,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如“XX(名词)”对“XX(名词)”,“XX(动词)”对“XX(动词)”),句式对称。内容上,前句写[内容1],后句写[内容2],二者意思相近、相互呼应,共同突出了[核心主题/事物特征],使语言形式整齐优美,节奏鲜明,表达更凝练有力。

2. 反对(前后句意思相反、形成对比)模板:这句话运用对偶,前后两句字数相等,句式结构一致,词性相对。内容上,前句写[内容A(如正面情况)],后句写[内容B(如反面情况)],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差异/矛盾/作者的态度倾向],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力,同时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3. 串对(流水对,前后句意思相关、有承接/因果/递进关系)模板:这句话运用对偶(流水对),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句式对称。内容上,前句[描述条件/原因/过程],后句[描述结果/结论/后续动作],二者构成[承接/因果/递进]关系,如行云流水般连贯自然,既使语言形式工整,又清晰地展现了[逻辑关系/事件脉络],让表达更富条理和韵律美。

示例应用(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例)

问题:赏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偶妙处。

答题:这句话运用了对偶(反对)的修辞手法,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严格相对(“横眉”对“俯首”,“冷对”对“甘为”,“千夫指”对“孺子牛”),句式结构完全一致。内容上,前句写对敌人的冷漠蔑视,后句写对人民的无私奉献,二者意思相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整体语言形式整齐,节奏铿锵有力,既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又使情感和观点更鲜明突出。

关键注意点

1. 结构分析要具体:不能只说“结构对称”,需结合词性(名、动、形等)或短语类型(偏正、动宾等)举例说明,如“‘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都是数量词+名词的偏正短语”。

2. 内容关联要精准:明确区分“正对”“反对”“串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前后句的逻辑关系,避免笼统说“内容相关”。

3. 效果需结合语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是基础效果,需进一步关联内容(如“突出对比”“深化情感”“强化论证”),避免只谈形式不谈内容。

四、对偶例子(涵盖现代文、俗语、古诗文,易懂好记)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正对,写耕种与收获的关系。

2.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正对,从“远看”“近听”角度写画的特点。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正对,“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写黄昏景色。

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串对,“举头”到“低头”是动作承接,引出思乡之情。

5.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反对,“烧不尽”与“吹又生”对比,突出草的顽强。

6.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正对,“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写山间夜景。

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正对,“大漠”对“长河”,“孤烟直”对“落日圆”,写边塞壮阔。

8.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串对,“残夜”到“旧年”是时间承接,表季节更替。

9.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正对,“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写江面平静的景象。

10.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对,“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写战乱中的愁绪。

1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反对,“连三月”(烽火之长)与“抵万金”(家书之贵)对比,突出家书珍贵。

1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正对,“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写春日生机。

13.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正对,“窗含”对“门泊”,“西岭雪”对“东吴船”,写窗前景色。

14.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正对,“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写暴雨骤来。

15.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串对,“风来吹散”后,承接“水如天”,写雨后天晴。

16.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串对,前句“识东风”,后句“万紫千红”承接,写春日景象。

1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串对,后句“只缘”解释前句“不识”的原因,是因果关系。

18.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正对,“莫笑”对“丰年”,“腊酒浑”对“足鸡豚”,写农家热情。

19.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反对,“疑无路”与“又一村”对比,表困境后的转机。

20.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串对,“落红”到“化作春泥”是承接,表奉献精神。

21.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新雷》)——正对,“无言”对“有情”,写造物的特点。

22.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串对,前句“人尽望”,后句“落谁家”承接,写中秋思乡。

23.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串对,后句“一片冰心”回应前句“亲友相问”,表内心清白。

24.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串对,前句“劝酒”,后句“无故人”解释劝酒的原因,是因果关系。

2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对,“故人”对“烟花”,“西辞”对“下”,写送别场景。

26.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正对,“飞流直下”对“疑是银河”,写瀑布的壮阔。

27.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正对,“朝辞”对“千里”,“白帝”对“江陵”,写行船之快。

2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串对,“猿声啼”与“轻舟过”是动作承接,表行船迅速。

29.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正对,“碧玉”对“万条”,“妆成”对“垂下”,写柳树的柔美。

30.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串对,后句“春风似剪刀”回答前句“谁裁出”,是问答关系。

3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正对,“好雨”对“当春”,“知时节”对“乃发生”,写春雨的及时。

3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正对,“随风”对“润物”,“潜入夜”对“细无声”,写春雨的轻柔。

33.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正对,“千门万户”对“总把”,“曈曈日”对“新桃换旧符”,写新年景象。

3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正对,“清明时节”对“路上行人”,“雨纷纷”对“欲断魂”,写清明的愁绪。

3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串对,“独在异乡”是原因,“倍思亲”是结果,因果关系。

36.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串对,前句“登高处”,后句“少一人”承接,写思念兄弟。

3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正对,“爆竹声”对“春风”,“一岁除”对“入屠苏”,写新年热闹。

38.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反对,“春风绿江南”(生机)与“明月照我还”(思乡)对比,表矛盾心情。

39.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正对,“沾衣”对“吹面”,“杏花雨”对“杨柳风”,写春日的温和。

40.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正对,“千里莺啼”对“水村山郭”,“绿映红”对“酒旗风”,写江南春色。

41.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串对,前句“四百八十寺”,后句“烟雨中”承接,写寺庙的朦胧美。

4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反对,“不知亡国恨”与“犹唱后庭花”对比,讽刺商女的麻木。

4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正对,“烟笼”对“夜泊”,“寒水”对“秦淮”,写秦淮夜景。

44.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串对,前句“共剪烛”是愿望,后句“话夜雨”是具体场景,承接关系。

4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正对,“春蚕”对“蜡炬”,“到死”对“成灰”,写奉献精神。

46.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反对,“无彩凤双飞翼”(身体相隔)与“有灵犀一点通”(心灵相通)对比,表情感深厚。

47.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正对,“相见难”对“别亦难”,“东风无力”对“百花残”,写离别之愁。

48.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反对,“花落去”(失去)与“燕归来”(归来)对比,表时光流逝。

49.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正对,“一曲新词”对“去年天气”,“酒一杯”对“旧亭台”,写怀旧之情。

50.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串对,“夕阳西下”(景)承接“断肠人在天涯”(情),情景交融。

五、初高中文言文中的对偶例子(附出处+讲解)

以下例子均来自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覆盖必背古诗文,讲解重点突出“对偶结构”和“表达效果”: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结构:“学而不思”(动宾短语+动宾短语)对“思而不学”,“则罔”(则+形容词)对“则殆”,字数相等(各7字)。

效果:反对,“学”与“思”的两种错误做法对比,强调“学思结合”的重要性,语言简练,警示性强。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结构:“知之者”(名词短语)对“好之者”对“乐之者”,“不如”(动词)重复,字数相等(各11字)。

效果:正对(递进式),从“知”到“好”再到“乐”,层层递进,突出“以学习为乐”是最高境界。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结构:“温故”(动宾短语)对“知新”,字数相等(各2字),后句承接前句。

效果:串对,“温故”是条件,“知新”是结果,说明“复习旧知识能获新感悟”,逻辑清晰。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结构:“择其善者”(动宾短语)对“其不善者”,“而从之”(连词+动词短语)对“而改之”,字数相等(各9字)。

效果:反对,“善者从之”与“不善者改之”对比,体现孔子“虚心学习、自我反省”的态度。

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结构:“为人谋”(介宾短语)对“与朋友交”对“传”,“不忠乎”(否定+形容词+语气词)对“不信乎”对“不习乎”,字数相近(各7-5字)。

效果:正对(并列式),三个问句并列,从“对人”“对友”“对学习”三个角度,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结构:“富贵”(名词)对“贫贱”对“威武”,“不能淫”(不能+动词)对“不能移”对“不能屈”,字数相等(各6字)。

效果:正对(并列式),三个短语并列,列举“富贵”“贫贱”“威武”三种考验,突出“大丈夫”的气节。

7.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结构:“得道者”(名词短语)对“失道者”,“多助”(形容词+动词)对“寡助”,字数相等(各6字)。

效果:反对,“得道”与“失道”、“多助”与“寡助”直接对立,强调“仁政”的重要性,说服力强。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结构:“天时”(名词)对“地利”,“不如”(动词)重复,“地利”对“人和”,字数相等(各6字)。

效果:正对(递进式),从“天时”到“地利”再到“人和”,层层递进,突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9.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结构:“生”(名词)对“义”,“亦我所欲也”(判断句结构)重复,字数相等(各8字)。

效果:正对,并列“生”与“义”两种欲望,为后文“舍生取义”的观点做铺垫,逻辑严谨。

1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结构:“鱼”(名词)对“熊掌”,“我所欲也”(判断句结构)对“亦我所欲也”,字数相等(各7字)。

效果:正对,用“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生动形象,为“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做铺垫。

1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结构:“苦其心志”(动宾短语)对“劳其筋骨”对“饿其体肤”对“空乏其身”对“行拂乱其所为”,字数相近(各5-6字)。

效果:正对(并列式),五个短语并列,从“心志”“筋骨”“体肤”“身体”“行为”五个角度,说明“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内容全面,气势充沛。

1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结构:“穷”(形容词)对“达”,“则独善其身”(则+动宾短语)对“则兼济天下”,字数相等(各8字)。

效果:反对,“穷”与“达”两种境遇下的做法对比,体现孟子“进退有度”的人生态度,是古代士人的行为准则。

1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结构:“青”(名词)对“冰”,“取之于蓝”(动补短语)对“水为之”,“而青于蓝”(而+形容词+于+名词)对“而寒于水”,字数相等(各10字)。

效果:正对(并列式),用“青”和“冰”的例子并列,说明“学习能超越前人”的道理,比喻生动,易于理解。

14.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结构:“木”(名词)对“金”,“受绳”(动宾短语)对“就砺”,“则直”(则+形容词)对“则利”,字数相等(各6字)。

效果:正对,并列“木”和“金”的例子,说明“学习需借助外力(如老师、规范)才能进步”,类比贴切。

1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结构:“积土成山”(动宾短语+动宾短语)对“积水成渊”,“风雨兴焉”(名词+动词+语气词)对“蛟龙生焉”,字数相等(各8字)。

效果:正对(并列式),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例子并列,说明“积累的重要性”,为后文“积善成德”做铺垫。

1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结构:“不积跬步”(否定+动宾短语)对“不积小流”,“无以至千里”(无+以+动词+名词)对“无以成江海”,字数相等(各10字)。

效果:反对(反证式),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反面例子,强调“积累”的必要性,与前文正面例子呼应,论证更全面。

17.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结构:“锲而舍之”(动词+而+动词+代词)对“锲而不舍”,“朽木不折”(名词+否定+动词)对“金石可镂”,字数相等(各8字)。

效果:反对,“舍之”与“不舍”、“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直接对比,突出“坚持”的重要性,对比强烈,印象深刻。

18.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结构:“蚓”(名词)对“蟹”,“无爪牙之利”(无+名词+之+形容词)对“六跪而二螯”,“上食埃土”(方位词+动词+名词)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一也”对“用心躁也”,字数相近。

效果:反对,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对比,说明“专注”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正反对比,论证有力。

19.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结构:“一鼓作气”(数词+名词+动词+名词)对“再而衰”对“三而竭”,字数相近(各4-3字)。

效果:正对(递进式),从“一鼓”到“再”到“三”,层层递进,说明“士气随次数递减”的规律,为“彼竭我盈”的战术做铺垫。

20.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结构:“视其辙乱”(动词+代词+名词+形容词)对“望其旗靡”,字数相等(各5字)。

效果:正对,“视辙”与“望旗”两个动作并列,说明曹刿追击前的谨慎观察,体现其军事智慧。

2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结构:“寡助之至”(形容词+动词+之+副词)对“多助之至”,“亲戚畔之”(名词+动词+代词)对“天下顺之”,字数相等(各6字)。

效果:反对,“寡助”与“多助”、“亲戚畔”与“天下顺”对比,进一步强调“得道”的重要性,论证更深入。

2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结构:“居庙堂之高”(动词+名词+之+形容词)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则+动词+代词+名词)对“则忧其君”,字数相等(各11字)。

效果:反对,“庙堂之高”(做官)与“江湖之远”(退隐)两种境遇下的“忧”对比,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境界高远。

23.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结构:“衔远山”(动词+名词)对“吞长江”,字数相等(各3字);“朝晖”(名词)对“夕阴”,字数相等(各2字)。

效果:正对,“衔”“吞”写出洞庭湖的壮阔,“朝晖夕阴”写出其景色变化,共同描绘洞庭湖的雄伟景象,语言有气势。

24.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结构:“日星隐曜”(名词+动词+名词)对“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对“樯倾楫摧”,“薄暮冥冥”对“虎啸猿啼”,字数相等(各4字)。

效果:正对(并列式),三组对偶句并列,从“天文”“地理”“人事”“声音”四个角度,描绘洞庭湖阴天的凄凉景象,渲染悲凉气氛。

25.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结构:“春和景明”(名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对“波澜不惊”,“上下天光”对“一碧万顷”,“沙鸥翔集”对“锦鳞游泳”,“岸芷汀兰”对“郁郁青青”,字数相等(各4字)。

效果:正对(并列式),多组对偶句并列,从“天气”“水面”“飞鸟”“游鱼”“植物”五个角度,描绘洞庭湖晴天的明媚景象,渲染喜悦气氛。

2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结构:“先天下之忧”(副词+名词+之+名词)对“后天下之乐”,“而忧”(而+动词)对“而乐”,字数相等(各9字)。

效果:反对,“先忧”与“后乐”对比,点明文章主旨,体现范仲淹的远大抱负和忧国忧民情怀,是千古名句。

2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结构:“不以物喜”(否定+介词+名词+动词)对“不以己悲”,字数相等(各6字)。

效果:反对,“物喜”(因外物而喜)与“己悲”(因自身而悲)对比,写出古仁人“心境平和、不随外物变化”的境界,为后文“先忧后乐”做铺垫。

28.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结构:“衔远山”(动宾短语)对“吞长江”,字数相等(各3字);“浩浩汤汤”(叠词)对“横无际涯”(形容词短语),字数相近。

效果:正对,“衔”“吞”两个动词生动写出洞庭湖的壮阔,“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绘其广阔,共同展现洞庭湖的雄伟,语言有画面感。

29.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结构:“醉翁之意不在酒”(名词短语+否定+名词)对“在乎山水之间也”(动词+名词短语),字数相等(各9字)。

效果:串对,前句“不在酒”,后句“在乎山水”承接,点明“醉翁”的真正乐趣在山水,而非酒,为后文“与民同乐”做铺垫。

30.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

结构:“日出”(名词+动词)对“云归”,“而林霏开”(而+名词+动词)对“而岩穴暝”,字数相等(各7字)。

效果:反对,“日出”(早晨)与“云归”(傍晚)、“林霏开”(雾散)与“岩穴暝”(穴暗)对比,写出山间早晚景色的变化,语言简练,对仗工整。

31.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结构:“野芳发”(名词+动词)对“佳木秀”,“而幽香”(而+形容词)对“而繁阴”,字数相等(各7字)。

效果:正对,“野芳”(野花)与“佳木”(好树)并列,“幽香”(香气)与“繁阴”(树荫)并列,写出山间春夏景色的秀美,充满生机。

32.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结构:“风霜高洁”(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对“水落而石出”,字数相等(各4字)。

效果:正对,“风霜高洁”(秋冬)与“水落石出”(秋冬)并列,写出山间秋冬景色的清爽,与前文春夏景色呼应,完整呈现“四时之景”。

33.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结构:“负者”(名词)对“行者”,“歌于途”(动词+介词+名词)对“休于树”,字数相等(各7字)。

效果:正对,“负者”与“行者”并列,“歌”与“休”并列,描绘滁人出游的欢乐场景,体现“与民同乐”的主题。

34.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结构:“酿泉为酒”(名词+动词+名词)对“山肴野蔌”,“泉香而酒洌”(名词+形容词+而+名词+形容词)对“杂然而前陈者”,字数相近。

效果:正对,“酿泉为酒”写酒的来源,“山肴野蔌”写菜的种类,共同描绘太守宴的丰盛,体现宴饮的欢乐。

35.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结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名词+动词+介词+名词+动词+而+形容词)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字数相等(各11字)。

效果:反对,“人知”(众人知道的乐)与“不知”(众人不知道的乐)对比,点明太守的“乐”是“乐民之乐”,深化“与民同乐”的主题。

3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结构:“亲贤臣”(动词+名词)对“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代词+名词+所以+形容词+语气词)对“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字数相等(各13字)。

效果:反对,“亲贤臣”与“亲小人”、“兴隆”与“倾颓”直接对比,用先汉、后汉的历史教训,告诫后主“亲贤远佞”,论证有力,情感恳切。

37.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结构:“苟全性命”(动词+名词)对“不求闻达”,“于乱世”(介词+名词)对“于诸侯”,字数相等(各10字)。

效果:正对,写出诸葛亮在乱世中“只想保全性命,不想追求功名”的初衷,为后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的知遇之恩做铺垫,体现其谦逊。

38.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结构:“受任”(动词)对“奉命”,“于败军之际”(介词+名词+助词)对“于危难之间”,字数相等(各10字)。

效果:正对,“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并列,写出诸葛亮接受重任时的艰难处境,体现其忠诚和担当,语言庄重。

39.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结构:“陟罚臧否”(四个动词,分别表“提拔”“惩罚”“表扬”“批评”)对“不宜异同”(不宜+形容词,表“不应有差异”),字数相等(各4字)。

效果:正对,“陟罚臧否”是具体做法,“不宜异同”是原则,强调治理国家要“赏罚分明、一视同仁”,告诫后主公正用人。

40.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结构:“作奸犯科”(动词+名词+动词+名词)对“为忠善者”,“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名词+动词+代词+名词)对“昭陛下平明之理”,字数相近。

效果:反对,“作奸犯科”(坏人)与“为忠善者”(好人)、“论其刑赏”(赏罚)与“偏私”(不公)对比,强调“公正执法”的重要性,语气恳切。

4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结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数词+动词+代词+介词+名词+助词)对“咨臣以当世之事”(动词+代词+介词+名词+助词),字数相等(各10字)。

效果:正对,“三顾”与“咨臣”并列,写出先帝对诸葛亮的重视和知遇之恩,为后文“报先帝、忠陛下”的誓言做铺垫,情感真挚。

4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结构:“策之不以其道”(动词+代词+否定+介词+代词+名词)对“食之不能尽其材”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字数相等(各9字)。

效果:正对(并列式),三个短语并列,从“鞭策”“喂食”“听鸣”三个角度,写出千里马被“食马者”埋没的原因,突出“食马者不知马”的主题,层层递进。

4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结构:“千里马常有”(名词+副词+动词)对“伯乐不常有”,字数相等(各6字)。

效果:反对,“千里马常有”与“伯乐不常有”对比,点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伯乐”,开篇点题,引发读者思考。

44.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结构:“日光下澈”(名词+名词+动词)对“影布石上”,字数相等(各4字)。

效果:正对,“日光下澈”写光线,“影布石上”写影子,通过光线和影子的描写,侧面烘托小石潭水的清澈,画面感强。

45.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结构:“青树”(名词)对“翠蔓”,“蒙络”(动词)对“摇缀”,“参差”(形容词)对“披拂”,字数相等(各2字)。

效果:正对(并列式),三组词语并列,从“树木”“藤蔓”“形态”三个角度,描绘小石潭周围的植被,写出其生机勃勃的景象。

46.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范仲淹《岳阳楼记》)

结构:“北通”(方位词+动词)对“南极”,“巫峡”(名词)对“潇湘”,字数相等(各4字)。

效果:正对,“北”与“南”、“通”与“极”(到达)并列,写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体现其壮阔。

47.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结构:“居庙堂之高”(动词+名词+之+形容词)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则+动词+代词+名词)对“则忧其君”,字数相等(各11字)。

效果:反对,“庙堂”与“江湖”是两种境遇,“忧民”与“忧君”是两种情怀,对比中体现古仁人“无论进退都心怀天下”的境界,情感深沉。

48.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结构:“视其辙乱”(动词+代词+名词+形容词)对“望其旗靡”,字数相等(各5字)。

效果:正对,“视”和“望”是两个连续的动作,“辙乱”和“旗靡”是两个观察到的现象,并列写出曹刿追击前的谨慎,体现其军事才能。

49.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

结构:“与常马等不可得”(介词+名词+形容词+否定+动词)对“安求其能千里也”(疑问词+动词+代词+能愿动词+名词+语气词),字数相等(各9字)。

效果:串对,前句“等不可得”是前提,后句“安求千里”是反问,通过递进关系,强调“食马者不知马,导致千里马无法发挥才能”,语气强烈。

50.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虽有嘉肴》)

结构:“学然后知不足”(动词+然后+动词+形容词)对“教然后知困”,字数相等(各7字)。

效果:正对,“学”与“教”并列,“知不足”与“知困”并列,说明“学习和教学都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为后文“教学相长”的观点做铺垫,逻辑清晰。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