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双关
双关是一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双关。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面上是说天气的晴朗,实际上谐音“情”,指感情。
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双关。比如,“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这里的“路”既指水路,又指人生之路。
双关修辞的作用
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或想法:双关可以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避免过于直白带来的生硬感。比如在一些古代诗词中,诗人通过双关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或政治抱负。
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让人在理解双重含义后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如一些歇后语就常常运用双关来增加趣味性,像“孔夫子搬家 - 净是输(书)”。
加深语义,丰富内涵:让一个词语或句子承载更多的意义,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从而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使表达更加耐人寻味。
双关就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用某些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构成双重意义。双关可分为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语音双关: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而构成的双关。
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谐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丝”与“思”谐音。
4. “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朝秋风起,干鳖”。表面上指黄菜叶,实指丞相所信用的三个坏人: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黄菜叶”与三人名字谐音。
5. “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捣蛋”同“导弹”谐音。
语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现象,构成表里两层意思。
1.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瘟君”既指血吸虫,又指社会上的害人虫。
2.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夜”实指黑暗统治,“路”实指革命征途。
3. “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的听妈妈的话啊!’”。“听妈妈的话”实指听党的话。
4. “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
5. “周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周繁漪指的是“风暴”的比喻义,即激发的矛盾,生死的搏斗。
双关修辞类问题的答题模板
双关修辞类问题的核心是拆解“表面义(字面义)”与“深层义(语境义)”的关联,分析其如何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双重性表达含义。以下是通用答题模板及应用示例:
核心答题模板(适用于“赏析双关作用”“分析双关妙处”等问题)
1. 判断修辞:明确指出句子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并可进一步区分类型(语义双关/谐音双关,若能判断)。
2. 拆解双重含义:
先解释表面义:即词语或句子字面直接表达的意思(与语境无关的本义)。
再分析深层义:结合上下文、作者情感或文本主题,解读其隐含的真实意思(如人物情感、事物特征、讽刺批判、主题暗示等)。
3. 分析关联与效果:说明表面义与深层义的关联(如语音相同/相近,或语义相关),并概括表达效果(如委婉含蓄、幽默讽刺、增强趣味性、突出主题等)。
模板1. 语义双关(利用词语的多义性,表面说A义,实际指B义)模板:这句话运用语义双关,表面上是说[词语的表面义:如事物的状态/动作],结合语境(或上下文),实际上是指[词语的深层义:如人物情感/作者观点/事物本质]。通过这种双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核心思想:如对XX的讽刺/对XX的赞美/人物的XX心情],使表达更耐人寻味。
模板2. 谐音双关(利用词语的语音相同或相近,表面说A词,实际指B词)模板:这句话运用谐音双关,“[表面词]”与“[谐音词]”语音相近(或相同),表面上是说[表面词的含义],实际上巧妙地指代[谐音词的含义:如特定事物/人物/情感]。这种表达既幽默风趣(或委婉隐晦),又突出了[文本意图:如对XX的暗示/对XX的批判],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示例1(语义双关,出自鲁迅《故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答题:这句话运用语义双关。表面义是指“我”乘坐的船在前行,“我”在沿着水路走;深层义是指“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通过双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我”对未来人生的思考与迷茫,使表达更深刻,耐人寻味。
示例2(谐音双关,传统节日语境):“过年吃鱼,年年有余。”
答题:这句话运用谐音双关,“鱼”与“余”语音相同,表面上是说过年吃“鱼”这种食物,实际上是借“余”指代“富余、剩余”,寓意“生活年年都有富余,衣食无忧”。这种双关既贴合节日场景,又幽默吉祥,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
关键注意点
1. 双重含义需完整:必须同时解读表面义和深层义,缺一不可,避免只谈其一导致分析不全面。
2. 深层义紧扣语境:深层义不是主观臆断,需结合文本主题、人物身份、上下文情节等合理推导(如讽刺类双关需联系作者批判的对象)。
3. 效果不泛化:避免只说“使表达更生动”,需结合双关类型具体描述(如“语义双关侧重含蓄”“谐音双关侧重幽默/吉祥”)。
初中、高中文言文中含有双关修辞手法的例子:
1. 《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柯”既指斧柄,亦谐音“法则”,意思是砍伐斧柄需要斧头,就像娶妻需要媒人一样,都有一定的法则。
2. 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苦心”音形相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3. 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4. 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5. 《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叹不已。
语文基础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散文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小说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戏剧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童话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寓言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记叙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说明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议论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新闻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传记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书信
-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
- 修辞手法:语言的化妆师
- 修辞手法:比喻
- 修辞手法:借代
- 修辞手法:拟人
- 修辞手法:夸张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顶真
- 修辞手法:通感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