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反复
反复是通过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来强化情感、突出主旨或增强韵律的修辞手法,核心在于“重复”带来的强调效果。它和排比的区别在于,排比侧重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句子并列,反复则侧重同一内容的直接重复。
一、反复的核心分类与作用
根据重复内容的位置和形式,反复主要分为3类,不同类型的作用略有差异:
1. 连续反复:相同内容连续出现,无其他语句间隔。作用:直接、强烈地抒发情感,或强调某个瞬间的状态,让情绪更饱满。
鲁迅《祝福》:“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真的”紧跟“我真傻”后,强调祥林嫂的自责与麻木)
朱自清《背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连续说的两句话,重复“吧”的语气,突出父爱里的牵挂)
2. 间隔反复:相同内容被其他语句隔开,间隔出现。作用:贯穿全文,让主旨更鲜明,或形成情感的递进,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这句话在诗中多次间隔出现,强化对保姆的依恋与怀念)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围绕此句展开,间隔呼应,突出豁达胸襟)
3. 词语反复:仅重复单个或多个关键词,而非完整句子。作用:聚焦核心概念,让观点更突出,或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娇”字隐含对江山的赞美,后文“惜秦皇汉武”等句围绕“江山”展开,关键词反复强化主题)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百”数量词反复,突出漂泊与病痛的深重)
二、反复手法的判断与答题技巧
1. 判断关键:看是否有“故意重复”的内容,且重复是为了“强化情感或主旨”,而非冗余。
避免误区:日常对话中的无意重复(如“我我我明天去”)不是修辞手法,反复是“有意为之”。
2. 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重复了‘XX’(词语/句子),(连续/间隔)地突出了……(情感/主旨),使语言更有节奏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反复修辞问题答题模板
反复修辞类问题的核心是分析“重复内容-重复形式-表达效果”的逻辑,需结合语境明确重复的目的(如强调情感、突出主题、增强节奏等),以下是通用答题模板及场景细化:
核心答题模板(适用于“分析反复作用”“赏析反复妙处”等问题)
1. 判断修辞:明确指出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2. 定位重复内容:说明“XX词语/句子(重复的核心内容)在文中被多次重复出现”。
3. 分析重复形式(可选):若需细化,可区分重复类型(如连续反复:“盼望着,盼望着”;间隔反复:重复内容中间插入其他语句)。
4. 概括表达效果:从“强调突出”的核心作用出发,结合语境延伸至具体效果(如强化情感、突出主题、营造节奏、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等)。
不同场景的细化模板
1. 强化情感(如抒情散文、诗歌)模板:这句话运用反复,多次重复“[重复的词语/句子]”,强烈突出了作者[情感:如思念、喜悦、悲痛、渴望]的心情,使情感表达更充沛、更有感染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如急切、深沉]。
2. 突出主题/观点(如议论文、记叙文)模板:这句话运用反复,将“[重复的词语/句子(核心观点/主题)]”多次强调,鲜明突出了文章[主题/观点:如对和平的向往、对奋斗的歌颂],使中心思想更明确,让读者对文章主旨留下深刻印象。
3. 营造节奏/增强韵律(如诗歌、歌词、演讲)模板:这句话运用反复,重复“[重复的词语/句子]”,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或演讲时更具号召力),容易引发读者/听众的共鸣。
4. 刻画心理/强调状态(如小说、记叙文)模板:这句话运用反复,多次出现“[重复的词语/句子(体现心理/状态)]”,生动刻画了人物[心理:如紧张、焦虑、坚定]的状态(或强调事物[状态:如混乱、有序]),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或事物特征更突出)。
示例应用(以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为例)
问题:分析“沉默呵,沉默呵!”中反复修辞的作用。
答题: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连续重复“沉默呵”,强烈突出了作者面对“惨象”和“流言”时的悲痛、愤怒与无奈,同时也强调了当时民族“默无声息”的压抑状态,引发读者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使情感表达更沉重、更有冲击力,为后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做了铺垫。
关键注意点
1. 明确重复核心:需精准指出重复的具体词语或句子,而非笼统说“重复了内容”。
2. 效果结合语境:避免只说“强调作用”,需结合文本补充“强调了什么(情感/主题/状态)”,使分析更具体。
3. 区分重复类型(可选):连续反复更侧重情感的急切/强烈,间隔反复更侧重主题的层层深化,可根据题目要求灵活提及。
现代文 反复例题
1. 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续反复,重复“盼望着”,突出对春天的急切期待)
2. 鲁迅《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间隔反复,“没有”重复,强调对故乡记忆的模糊)
3. 史铁生《我与地坛》:“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词语反复,“已经”重复,突出悔恨与遗憾)
4. 冰心《繁星·春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间隔反复,“风雨来了”重复,将自然风雨与内心烦恼对应,突出母爱)
5. 老舍《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连续反复,“济南的冬天”重复,强调济南冬天的独特特点)
6. 郭沫若《女神·凤凰涅槃》:“凤凰涅槃,凤凰涅槃!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连续反复,“凤凰涅槃”“我们更生了”重复,抒发对新生的热烈赞美)
7. 茅盾《白杨礼赞》:“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间隔反复,“一种树”重复,先“普通”后“不平凡”,突出白杨树的精神)
8. 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连续反复,“悠长”重复,强化雨巷的幽深与孤独感)
9. 杨绛《老王》:“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词语反复,“不幸”重复,突出老王命运的悲惨)
10.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连续反复,“从明天起”重复,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11.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间隔反复,后文多次提及“孔乙己”,强化人物形象)
12. 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词语反复,“叶子”重复,聚焦荷塘景物,增强画面感)
13. 沈从文《边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间隔反复,后文多次描写“翠翠的眸子”,重复突出人物的纯净)
14. 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间隔反复,结尾再次出现“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强化对土地的热爱)
15. 老舍《骆驼祥子》:“他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词语反复,“不知道”“只”重复,突出祥子的迷茫与无助)
16. 冰心《寄小读者》:“我心中深深的知道:人类没有一件事是不经过艰苦努力而能成功的。”(间隔反复,文中多次提及“艰苦努力”,强调成功的不易)
17. 鲁迅《野草·秋夜》:“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连续反复,“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重复,突出枣树的抗争精神)
18. 茅盾《林家铺子》:“林先生苦着脸,踱过来,踱过去,没有主意。”(词语反复,“踱”重复,突出林先生的焦虑与无措)
19.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间隔反复,“这一角”“那一角”重复,展现对土地的痛心)
20. 史铁生《务虚笔记》:“我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听过很多故事,可我还是想念最初的那个地方,最初的那些人。”(词语反复,“最初的”重复,突出对过往的怀念)
初中文言 反复例题
1.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词语反复:“不亦……乎”句式重复,形成排比式反复,强调学习、交友、修身的快乐与境界,语气委婉且富有韵律)
2.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间隔反复:“不以”重复,突出“得道”才是治国根本,而非靠地理或武力,强化观点的逻辑性)
3. 《桃花源记》(陶渊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词语反复:“酒食”重复,侧面突出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的特点,让场景更真实)
4. 《陋室铭》(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连续反复:“无……之……”句式重复,强调陋室“雅”的本质,反衬作者安贫乐道的心境)
5. 《爱莲说》(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词语反复:“不”字重复,突出莲花的高洁、正直,强化对莲花品格的赞美)
6. 《出师表》(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间隔反复:“亲贤臣,远小人”与“亲小人,远贤臣”对比重复,突出“亲贤远佞”对国家兴亡的关键作用,恳切劝谏刘禅)
7.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连续反复:“……之美我者,……我也”句式重复,清晰列出邹忌被“美”的三种原因,为后文讽谏齐王做铺垫)
8. 《岳阳楼记》(范仲淹):“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连续反复:“登斯楼也”重复,分别引出“悲”与“喜”两种心境,对比鲜明,为后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铺垫)
9. 《醉翁亭记》(欧阳修):“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乐其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间隔反复:“乐”字重复,层层递进,从“山水之乐”到“与民同乐”,突出太守的豁达与爱民情怀)
10. 《曹刿论战》(《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词语反复:“而”字重复,描述士气从盛到衰的过程,强调“勇气”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逻辑清晰)
1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间隔反复:“不”字重复,突出宋濂求学时的艰辛与勤奋,为后文勉励马生做榜样)
12. 《陈涉世家》(司马迁):“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文陈涉起义时再次印证此志)
(间隔反复:“鸿鹄之志”虽未直接重复,但后文行动与前文志向呼应,属于意义上的反复,突出陈涉的远大抱负)
13. 《桃花源记》(陶渊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词语反复:“皆”字重复,突出桃花源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与热情,强化世外桃源的隔绝感)
14. 《陋室铭》(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间隔反复:围绕“陋室不陋”的核心,“无白丁”“调素琴”等内容间接重复“德馨”的内涵,突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15. 《爱莲说》(周敦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连续反复:“……之爱,……”句式重复,对比菊、莲、牡丹的受众,突出莲花的高洁与作者的独特品味)
高中文言文 反复例题
1.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不可以已。”
(间隔反复:“学不可以已”重复,开篇点题,后文用比喻论证后再次强调,突出“学习永无止境”的核心观点)
2. 《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连续反复:“不知其几千里也”重复,夸张且反复地描写鲲、鹏的庞大,突出“逍遥”的境界需要强大的基础)
3.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间隔反复:“师”“惑”重复,围绕“从师解惑”展开,强调“从师”的必要性,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
4. 《阿房宫赋》(杜牧):“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连续反复:“……也”句式重复,列举阿房宫的奢华场景,形成排比式反复,突出秦的奢靡,为后文“族秦者秦也”做铺垫)
5. 《赤壁赋》(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间隔反复:“也”字重复,在议论中营造舒缓的语气,从“哀须臾”到“悟无穷”,突出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6. 《离骚》(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间隔反复:“兮”字重复(楚辞常用反复手法),且“死”字多次出现,突出屈原坚守理想、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
7.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间隔反复:“磐石”“蒲苇”重复,先盟誓“坚不可摧”,后焦母逼迫下兰芝质疑,形成对比,突出爱情的悲剧性)
8. 《过秦论》(贾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词语反复:“而”字重复,串联始皇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动作,突出秦的强大,与后文“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形成反差)
9. 《陈情表》(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连续反复:“无……无以……”句式重复,强调“母孙相依为命”的关系,恳切表达不能赴任的原因,打动晋武帝)
10. 《滕王阁序》(王勃):“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词语反复:“而”字重复,描绘滕王阁的秋景,句式整齐且反复,增强语言的韵律美,展现壮阔的意境)
11.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连续反复:“归去来兮”重复,开篇即抒发归隐的急切心情,后文再次强调,突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向往)
12. 《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连续反复:“阳”“阴”“入”重复,清晰介绍泰山的地理环境,逻辑严谨,为后文写登山所见做铺垫)
13.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词语反复:“亡郑”重复,围绕“亡郑对秦无利”展开,层层递进说服秦伯,突出烛之武的辩才)
14.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间隔反复:“皆”字重复,突出送行者的悲壮氛围,为荆轲刺秦的壮举烘托气氛)
15. 《屈原列传》(司马迁):“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词语反复:“其”“而”重复,围绕屈原“志洁行廉”展开,反复强调其高洁品格,表达司马迁对屈原的敬佩)
语文基础
- 句子:把字句、被字句
- 句子:提取句子的主干(缩写)
- 句子:修改病句
- 汉语:标点符号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诗歌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散文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小说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戏剧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童话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寓言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记叙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说明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议论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新闻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传记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书信
-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
- 修辞手法:语言的化妆师
- 修辞手法:比喻
- 修辞手法:借代
- 修辞手法:拟人
- 修辞手法:夸张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顶真
- 修辞手法:通感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