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戏剧

戏剧是文学与舞台艺术结合的独特体裁,它以“角色对话”为核心,通过“冲突展开”推动情节,依托“舞台表演”传递情感与思想,是一门“活的艺术”。不同于小说的叙事铺陈、散文的个人抒情,戏剧需在有限的时空内(舞台空间、演出时长),以高度浓缩的冲突、鲜明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在直观体验中感受故事的张力与主题的深度。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话剧,从中国元曲到当代音乐剧,戏剧始终以“互动性”与“现场感”,成为连接创作者、表演者与观众的重要文化纽带。以下从核心界定、分类详解(含代表人物与作品) 、核心要素、文化价值四个维度,结合大量实例展开深度讲解。

一、戏剧的核心界定:何为“戏剧”?

戏剧的本质是“以舞台表演为载体的叙事艺术”,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点,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键:

1. 表演的“现场性”:戏剧需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实时表演”呈现(区别于小说的文字阅读、电影的屏幕播放),演员的台词、动作、表情与观众的反应形成互动,如话剧《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认”场景,演员的情绪爆发与观众的屏息凝神形成现场共鸣,这种“即时性”是戏剧独有的魅力。

2. 冲突的“浓缩性”:戏剧情节以“冲突”为核心,且冲突需高度浓缩——无论是人物与人物的矛盾(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大家族的仇恨)、人物与环境的对抗(如《茶馆》中王利发与旧社会的挣扎),还是人物内心的挣扎(如《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都需在有限时长内集中爆发,推动情节快速发展。

3. 语言的“对话性”:戏剧的核心语言是“角色对话”(台词),台词需兼具“性格化”与“动作性”——既符合人物身份(如《红楼梦》话剧中,林黛玉的台词多细腻哀怨,王熙凤的台词多泼辣精明),又能推动情节或展现内心(如《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既是内心思考,也暗示了人物的悲剧走向)。

二、戏剧的分类1:按“艺术形式”划分:聚焦“舞台呈现方式”

艺术形式决定戏剧的“表演载体”与“审美风格”,核心区别在于是否包含“歌唱”“舞蹈”,以及语言的“口语化”程度。

1. 话剧:以“台词对话”为核心,贴近现实

话剧是最贴近生活的戏剧形式,以演员的“台词表演”为主,无固定唱腔或舞蹈,语言多为口语化表达,注重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与冲突,主题常聚焦现实生活或深刻的人性思考。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雷雨》是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围绕“周朴园一家与鲁侍萍一家的恩怨”展开——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旧情、周萍与繁漪的乱伦、周冲与四凤的纯真爱情,多重冲突在一个雷雨之夜集中爆发,最终以四凤、周冲、周萍的死亡收场,深刻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腐朽与人性的扭曲;《日出》则以“陈白露的堕落”为线索,展现了旧中国都市的黑暗(上层社会的荒淫、底层人民的苦难),结尾“日出东方”的象征,暗含对光明的渴望。

老舍(中国现代话剧代表):《茶馆》以“裕泰茶馆”为舞台,通过“清末、民初、抗战后”三个时期的茶馆变迁,串联起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人物的命运——王利发的“改良求存”、常四爷的“正直爱国”、秦仲义的“实业救国”,最终都在旧社会的压迫下失败,“茶馆”成为旧中国社会的缩影,语言充满北京方言的幽默与辛辣,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史诗”。

莎士比亚(英国,世界话剧巨匠):《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父亲的鬼魂告知被谋杀真相,哈姆雷特假装疯癫,在“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中犹豫挣扎,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剧中“哈姆雷特的独白”“戏中戏”等情节,既展现了人物的内心矛盾,也探讨了“复仇、道德、命运”的深层主题;《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以“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仇恨”为背景,讲述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阳台会”“殉情”等场景成为爱情的经典象征,语言浪漫而深情。

2. 戏曲:以“唱、念、做、打”为核心,兼具歌舞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融合“歌唱、念白、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有固定的“程式化”表演(如骑马用“扬鞭”动作代替,开门用“手势”模拟),不同剧种有独特的唱腔与服饰,主题多改编自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

京剧(中国“国粹”,代表人物:梅兰芳、程砚秋)梅兰芳是京剧“梅派”创始人,擅长演绎旦角,代表作《贵妃醉酒》以“杨贵妃等待唐玄宗赴宴”为情节,通过“饮酒、赏花”的程式化表演(如“卧鱼”“衔杯”动作),展现杨贵妃的哀怨与娇媚,唱腔婉转悠扬,服饰华丽精美;程砚秋是“程派”创始人,代表作《锁麟囊》讲述富家女薛湘灵在灾荒中赠“锁麟囊”给贫女,后自己落难被贫女救助的故事,通过“贫富交替”的情节,传递“善有善报”的主题,程派唱腔低回婉转,情感细腻。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代表人物:袁雪芬、尹桂芳)袁雪芬是越剧“袁派”创始人,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自民间传说,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化蝶双飞”的爱情悲剧,“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场景的表演细腻动人,唱腔柔美清丽;尹桂芳是“尹派”创始人,擅长演绎小生,代表作《何文秀》讲述书生何文秀遭陷害后化名复仇的故事,尹派唱腔醇厚质朴,塑造的小生形象俊朗深情。

黄梅戏(安徽地方剧种,代表人物:严凤英)严凤英是黄梅戏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天仙配》改编自“牛郎织女”传说,讲述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对抗天庭”的故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对唱家喻户晓,黄梅戏唱腔朴实明快,表演贴近民间生活,充满乡土气息。

3. 歌剧:以“歌唱”为核心,侧重音乐表达

歌剧起源于意大利,以“声乐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台词多为“咏叹调”(独唱,展现人物内心)或“宣叙调”(类似说话的唱腔,推动情节),配有完整的管弦乐伴奏,注重通过音乐传递情感,主题多为爱情、英雄史诗或神话传说。

威尔第(意大利歌剧大师):《茶花女》改编自小仲马的小说,讲述妓女薇奥莱塔与阿尔弗雷多的爱情悲剧——薇奥莱塔为不拖累阿尔弗雷多家族,假装背叛,最终在悔恨中病逝,剧中“饮酒歌”(薇奥莱塔与阿尔弗雷多的对唱)欢快热烈,与结局的悲伤形成对比,威尔第的音乐充满情感张力,将人物的痛苦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阿依达》以古埃及为背景,讲述公主阿依达与将军拉达梅斯的爱情,在“国家利益”与“个人爱情”的冲突中,两人最终殉情,音乐宏大壮丽,充满史诗感。

普契尼(意大利歌剧大师):《蝴蝶夫人》以日本为背景,讲述日本艺妓蝴蝶夫人与美国军官平克顿的爱情——平克顿回国后另娶,蝴蝶夫人等待多年后,为保护儿子自刎,剧中“晴朗的一天”(蝴蝶夫人幻想平克顿归来的咏叹调)深情动人,普契尼擅长用音乐刻画女性形象,旋律优美,情感细腻;《图兰朵》以中国为背景,讲述公主图兰朵为报祖先之仇,设下谜语考验求婚者,最终被王子卡拉夫的爱情打动,剧中“今夜无人入睡”(卡拉夫的咏叹调)高亢激昂,成为歌剧史上的经典唱段。

4. 音乐剧:融合“话剧、歌剧、舞蹈”,风格多元

音乐剧起源于欧美,融合了话剧的台词、歌剧的歌唱、舞蹈的动作,语言更口语化,音乐风格多样(如爵士、摇滚、流行),情节轻松明快,注重娱乐性与观赏性,适合大众审美。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英国音乐剧大师):《》改编自艾略特的诗集,以“猫群的舞会”为背景,通过不同猫的自我介绍(如“魅力猫”格里泽贝拉、“领袖猫”老杜特洛诺米),展现“生命、死亡与重生”的主题,剧中“回忆”(格里泽贝拉的唱段)旋律悠扬,情感真挚,舞台设计(猫的服饰、垃圾场场景)充满想象力,是音乐剧史上演出场次最多的作品之一;《歌剧魅影》讲述“魅影”(毁容的音乐天才)对女高音克里斯汀的偏执爱恋,“魅影的咏叹调”“想念我”等唱段经典,情节融合“爱情、悬疑、悲剧”,舞台特效(如魅影的地下迷宫、吊灯坠落)震撼人心。

林-曼努埃尔·米兰达(美国音乐剧大师):《汉密尔顿》以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的生平为背景,创新采用“嘻哈、R&B”等现代音乐风格,打破传统音乐剧的“古典感”,台词与歌词结合紧密,既展现了汉密尔顿的奋斗与悲剧(如与伯尔的决斗),也探讨了“移民、自由、遗产”的主题,该剧获得11项托尼奖,成为现代音乐剧的里程碑。

三、戏剧的分类2:按“题材内容”划分:聚焦“故事的主题方向”

题材内容决定戏剧的“情感基调”与“思想深度”,不同题材的戏剧关注的社会领域与人文思考差异显著。

1. 悲剧:以“人物毁灭”为结局,传递深沉思考

悲剧的核心是“美好的事物被毁灭”,主人公多因“命运的捉弄”或“人性的弱点”走向悲剧,结局常伴随死亡或失败,旨在引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亚里士多德“净化说”),传递对人性、命运或社会的深层反思。

古希腊悲剧(代表人物: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讲述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为逃避“杀父娶母”的预言,离开家乡,却在不知情中杀死父亲、娶了母亲,真相揭露后,他刺瞎双眼自我放逐,剧中“命运的不可抗拒”与“人物的抗争”形成强烈冲突,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命运”的永恒主题。

中国元杂剧悲剧(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巅峰,讲述窦娥被诬陷杀人,在刑场上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誓愿,最终冤情昭雪,“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呐喊,既控诉了封建官吏的腐败,也展现了底层百姓的悲惨命运,结局虽“昭雪”,但过程的惨烈仍具悲剧力量。

2. 喜剧:以“幽默讽刺”为手段,传递轻松反思

喜剧的核心是“通过幽默、讽刺或夸张的手法,揭露社会的荒谬或人性的弱点”,结局多为“圆满”(如爱情修成正果、坏人受到惩罚),旨在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现实,传递对美好事物的肯定。

莎士比亚喜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以“安东尼奥借债”为线索,围绕“夏洛克的割肉契约”展开——夏洛克(犹太商人)因安东尼奥无法还债,要求割其胸口一磅肉,最终被鲍西亚(女扮男装的律师)以“不能流一滴血”的条款挫败,剧中夏洛克的“贪婪”与鲍西亚的“智慧”形成对比,既讽刺了种族歧视(对犹太人的偏见),也歌颂了友谊与爱情,结局安东尼奥获释、巴萨尼奥与鲍西亚成婚,充满喜剧的圆满感。

中国现代喜剧(代表人物:陈白尘):《升官图》以“两个强盗冒充官员”的荒诞情节,讽刺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场的腐败——强盗在梦中被误认为“县长”,与其他官员勾结贪腐,最终在群众的反抗中惊醒,剧中“官员的虚伪”“权力的滥用”通过夸张的表演与幽默的台词展现,既让观众发笑,也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3. 正剧:介于“悲剧与喜剧”之间,贴近现实

正剧(又称“严肃剧”)的情节既无悲剧的“彻底毁灭”,也无喜剧的“纯粹圆满”,主人公多在“困境中挣扎”,最终通过努力获得“有限的成功”或“理性的和解”,主题常聚焦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传递对人性与社会的理性思考。

易卜生(挪威,“现代戏剧之父”):《玩偶之家》是正剧的经典,讲述娜拉(家庭主妇)从“丈夫的玩偶”觉醒,最终离家出走的故事——娜拉发现丈夫海尔茂只把她当作“装饰”,在经历“伪造签名救夫”的危机后,意识到自己“没有自我”,最终说出“我要做一个人”,毅然离开家庭,剧中“娜拉的觉醒”既批判了封建家庭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也探讨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结局“娜拉出走”并非“圆满”,却引发观众对女性命运的深思。

老舍(中国现代正剧代表):《龙须沟》以“龙须沟的改造”为背景,讲述程疯子(艺人)、王大妈(贫民)等底层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变化——旧社会的龙须沟“臭水横流、恶霸横行”,程疯子被欺负得不敢唱戏;新中国成立后,龙须沟被改造,程疯子重获尊严,重新登台,剧中既展现了“新旧社会的对比”,也刻画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成长,结局“龙须沟变干净”与“人物获幸福”,传递了对新生活的赞美,兼具现实感与正能量。

四、戏剧的分类3:按“结构类型”划分:聚焦“情节的组织方式”

结构类型决定戏剧的“叙事节奏”与“冲突安排”,核心区别在于“幕数”与“冲突的集中程度”。

1. 独幕剧:单一场景,情节集中

独幕剧只有“一幕”,场景固定(如一个房间、一个广场),情节在短时间内(通常1-2小时)集中展开,冲突单一,人物较少,多聚焦“一个核心事件”或“一次人物对话”,适合展现“瞬间的情感爆发”或“小型的社会矛盾”。

契诃夫(俄国独幕剧代表):《天鹅之歌》讲述老演员斯维什尼科夫在后台回忆自己的演艺生涯,面对“年老体衰、无人理解”的困境,最终在孤独中落幕,剧中只有“老演员”一个主要人物,通过他的独白与回忆,展现了“艺术的尊严与人生的孤独”,情节简单却情感深沉;《蠢货》则通过“地主婆与男仆的对话”,讽刺了贵族的虚伪与吝啬,情节幽默,冲突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矛盾爆发与解决”。

丁西林(中国现代独幕剧代表):《一只马蜂》以“吉先生与余小姐的爱情”为线索,通过“吉母的试探”与“两人的机智应对”,展现了新青年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剧中“吉先生:‘我是一只马蜂,你呢?’余小姐:‘我也是一只马蜂。’”的对话,既幽默又暗含爱意,情节轻松,冲突简单,是中国现代独幕剧的经典。

2. 多幕剧:多场景,情节复杂

多幕剧有“两幕及以上”,场景可切换(如从家里到办公室、从古代到现代),情节在较长时间内(通常2-3小时)展开,冲突多元(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内心),人物较多,可展现“一段完整的人生”或“一个复杂的社会事件”。

曹禺《雷雨》(四幕剧):前文已详细介绍,四幕场景集中在“周家客厅”,但通过人物的回忆与对话,串联起30年的恩怨,四幕情节层层递进,从“周萍与繁漪的冲突”到“鲁侍萍的出现”,再到“真相揭露”,最终在第四幕“雷雨之夜”爆发所有冲突,多幕结构让情节更完整,人物更丰满;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五幕剧):五幕场景从“丹麦王宫”到“墓地”,情节涵盖“鬼魂出现、哈姆雷特装疯、戏中戏、海上遇袭、决斗身亡”,五幕结构让“复仇”的情节有足够空间展开,既展现了哈姆雷特的内心挣扎,也刻画了克劳狄斯(杀父仇人)、奥菲利亚(哈姆雷特的恋人)等人物的命运,使悲剧更具深度。

五、戏剧的核心要素:如何构建“舞台故事”?

一部优秀的戏剧,离不开“剧本、演员、舞台”三个核心要素,它们相互支撑,共同完成“从文字到舞台”的转化。

1. 剧本:戏剧的“基础框架”

剧本是戏剧的文字载体,包含“台词”“舞台提示”“人物表”三部分

台词:包括“对话”(人物之间的交流)、“独白”(人物内心的直接表达,如《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旁白”(演员跳出角色向观众解说,如《茶馆》中“王利发改良茶馆”的旁白),台词需符合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舞台提示:包括“场景设置”(如“周家客厅,晚上,有雷雨声”)、“人物动作”(如“鲁侍萍从怀中取出旧照片,颤抖地递给周朴园”)、“灯光音效”(如《窦娥冤》中“六月飞雪”的灯光与音效),舞台提示为演员表演与舞台设计提供依据;

人物表:列出主要人物及其身份(如“周朴园:55岁,周家老爷,封建家长”),帮助读者与演员理解人物定位。

示例:《雷雨》剧本中,“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段对话,既展现了周朴园的冷酷与鲁侍萍的悲愤,也推动了“两人相认”的情节,是剧本台词的经典范例。

2. 演员:戏剧的“灵魂载体”

演员是剧本的“执行者”,通过“台词、动作、表情”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舞台形象,演员的表演需“入戏”,既要符合人物性格,也要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台词表演:需把握语气语调(如林黛玉的台词需“轻柔哀怨”,王熙凤的台词需“泼辣尖锐”),传递人物的情绪(如《哈姆雷特》中,演员需用“犹豫、痛苦”的语气演绎独白,展现人物的内心挣扎);

动作表演:需符合“程式化”(戏曲)或“生活化”(话剧),如京剧中“骑马”用“扬鞭”动作,话剧中“生气”用“握拳、皱眉”动作,动作需自然且有表现力;

情感投入:演员需“代入角色”,如《茶花女》中,演员演绎薇奥莱塔病逝时,需通过“虚弱的呼吸、含泪的眼神”传递人物的痛苦与不舍,让观众产生怜悯。

示例:梅兰芳演绎《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通过“衔杯”(用手指捏杯,缓慢饮酒)、“卧鱼”(身体下弯,模仿鱼儿游动)等动作,配合“婉转的唱腔”,将杨贵妃的娇媚与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演员表演的经典案例。

3. 舞台:戏剧的“空间载体”

舞台是演员表演的“场所”,包含“场景设计、灯光、音效、服饰道具”等元素,舞台设计需服务于情节与主题:

场景设计:需还原故事背景,如《茶馆》的舞台设计为“裕泰茶馆的内部,有柜台、桌椅、挂着的‘莫谈国事’牌匾”,让观众直观感受“旧中国茶馆”的氛围;

灯光:通过“明暗、色彩”烘托情绪,如《哈姆雷特》中“墓地场景”用“昏暗的冷光”,营造悲凉氛围;《猫》中“魅力猫唱歌”用“聚光灯”,突出人物;

音效:通过“音乐、声音”增强感染力,如《雷雨》中“雷雨声”贯穿全剧,象征“冲突的爆发”;《歌剧魅影》中“管风琴音乐”营造神秘氛围;

服饰道具:需符合人物身份与时代背景,如京剧中“皇帝穿龙袍、大臣穿官服”,话剧中“民国时期的人物穿长袍马褂”,道具(如《雷雨》中的“旧照片”、《哈姆雷特》中的“剑”)需推动情节。

示例:音乐剧《猫》的舞台设计为“垃圾场”,堆满破旧的轮胎、罐头、报纸,演员穿着“猫的服饰”(带尾巴、耳朵的服装,脸上画猫的妆容),配合“猫的动作”,让观众仿佛置身“猫的世界”,舞台设计与主题高度契合。

六、戏剧的文化价值:为何“戏剧”能经久不衰?

戏剧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是“文化传承、情感共鸣、社会反思”的重要媒介,其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情感的“即时共鸣”:戏剧的“现场性”让观众与演员直接互动——当《雷雨》中四凤触电身亡时,观众会因演员的痛苦表演而落泪;当《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被挫败时,观众会因幽默的情节而发笑。这种“即时共鸣”让情感传递更直接,也让观众更易沉浸于故事,获得情感的宣泄与慰藉。

2. 社会的“镜子与批判”:优秀的戏剧既能“反映社会现实”(如《茶馆》展现旧中国的黑暗),也能“批判社会问题”(如《玩偶之家》批判封建家庭制度),还能“传递时代精神”(如《龙须沟》赞美新中国的变化)。通过戏剧,观众能更清晰地认识社会矛盾,反思人性弱点,如《窦娥冤》让观众痛恨腐败官吏,《升官图》让观众警惕权力滥用,戏剧像一面镜子,让社会在反思中进步。

3.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戏剧承载着特定文化的“审美传统”与“价值观念”——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传递中国传统美学,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传递西方人文精神;同时,戏剧也在不断创新,如《汉密尔顿》用嘻哈音乐演绎历史,《潮汐图》(广东戏剧)用魔幻手法展现岭南文化,既传承了文化根脉,也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总结

戏剧是“文学与舞台结合的活态艺术”,它可以是悲剧的深沉反思,也可以是喜剧的轻松讽刺;可以是传统戏曲的程式之美,也可以是现代音乐剧的多元融合。从《俄狄浦斯王》到《猫》,从关汉卿到梅兰芳,戏剧始终以“现场性”与“冲突性”,连接着创作者、表演者与观众,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想。读懂戏剧,不仅是读懂一个故事,更是读懂舞台背后的文化密码与人性深度——它让我们在演员的表演中感受情感的温度,在冲突的爆发中思考社会的广度,在舞台的光影中触摸文化的厚度。

广东省戏剧种类丰富,有粤剧、潮剧、广东汉剧、揭阳铁枝木偶戏等:

粤剧

代表人物:红线女是粤剧界的杰出代表,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和“红腔”,代表作有《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等。马师曾是革新粤剧的前驱,其具有独特风格的“马腔”家喻户晓,他的代表作有《苦凤莺怜》《佳偶兵戎》《贼王子》等。此外,还有罗家宝,他创造了“虾腔”,代表作《柳毅传书》历演不衰。

代表作:《程婴救孤》由广东粤剧院主办,是粤剧“老生”担纲,促进行当艺术发展的优秀剧目,入选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优秀案例十佳案例。《搜书院》是“马、红”流派经典剧目的传承发展典范,入选经典剧目传承演出优秀案例。《南海十三郎》是粤港文化融合下话剧IP的戏曲创新转化案例,入选文学、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优秀案例十佳案例。

潮剧

代表人物:陈学希是潮剧梅花奖“破冰者”,2001年凭《葫芦庙》贾雨村摘得梅花奖,他还曾主演《张春郎削发》,推动了潮剧全国化。蔡植群被称为“群腔”开创者,他在《彩楼记·坐窑》中饰演的吕蒙正一角深入人心。林初发主演《观灯》登陆央视元宵晚会,实现潮剧34年央视首秀,他还凭借《薛丁山哭灵》《忆十八》连夺两届广东省戏剧金奖。

代表作:潮剧版《陈三五娘》是经典剧目,1955年主演该剧的李钦裕赴省汇演时,梅兰芳盛赞“表演真挚动人”。此外,《葫芦庙》《张春郎削发》等也是潮剧的知名作品。

广东汉剧

代表人物:张广武是广东汉剧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他是一级演员,工老生,师从广东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范开盛。从艺40年来,他先后在《百里奚认妻》《麒麟老道》《齐王求将》《蝴蝶梦》《白门柳》等三十多个剧目中担任主演。

代表作:除了张广武主演的一系列剧目外,广东汉剧还有《王昭君》《天风海雨梅花渡》等剧目,在省艺术节上屡获殊荣。

揭阳铁枝木偶戏

代表人物:陈俊龙是揭阳铁枝木偶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在传承和发展揭阳铁枝木偶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代表作:丁清波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代表作品有《唐僧收三徒》《杂技》《八仙贺寿》《五福连》等。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