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借代(相关点)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而是用与本体相关的事物(借体)来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核心是“相关性而非“相似性”,能让表达更简洁、形象或含蓄。

借代的核心特点与常见类型

借代的关键是“本体不出现,借体代本体”,二者必须有紧密关联(如特征、材料、工具、产地、数量等),常见类型如下:

1. 特征代本体:用事物的典型特征代替本体。例如“红领巾学雷锋”,用“红领巾”(少先队员的标志)代指“少先队员”。

2. 材料代本体:用制作事物的材料代替本体。例如“驾扁舟一叶”,用“扁舟”(木材制成的船)代指“船”。

3. 工具代本体:用使用的工具代替本体。例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用“樯橹”(船上的桅杆和船桨,代指战船)代指“敌军战船”。

4. 部分代整体:用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整体。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极小的部分)代指“群众的所有财物”。

5. 具体代抽象: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婵娟”(具体的明月)代指“美好的月色”。

6. 产地代本体:用事物的产地代替本体。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用“杜康”(传说中酿酒的人)代指“酒”。

借代与比喻的核心区别

借代与比喻的核心区别在于本体与替代物的关系:比喻是“相似”,借代是“相关”,前者存在想象的联系,后者依赖现实的关联。

一、核心区别对比(3个关键维度)

1. 本质关系:“相似” vs “相关”

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似性”联系,即两者在某一特征(形状、性质、状态等)上有共同点,但本质是不同类事物。

例:“月亮像银盘”,月亮和银盘本质不同,但“圆形、明亮”的特征相似,是想象中的关联。

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是“相关性”联系,即两者在现实中存在具体关联(如部分与整体、工具与主体、特征与本体等),本质可同类或不同类,但依赖实际逻辑。

例:“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特征与本体相关),是现实中的关联,而非相似。

2. 本体是否出现:“可现可隐” vs “必隐”

比喻:本体可以出现(明喻、暗喻),也可以不出现(借喻),但无论是否出现,都能通过“相似性”还原本体。

例:明喻“叶子像小船”(本体“叶子”出现);借喻“落木千山天远大”(本体“树叶”未出现,但可通过“落木”的特征还原,因“落木”与“树叶”相似)。

借代:本体一定不出现,直接用借体代替本体,且无法通过“相似性”还原,只能通过“相关性”推导。

例:“用‘帆’代指船”(本体“船”不出现,“帆”是船的一部分,只能通过“部分与整体”的关联推导本体,而非“帆”与“船”相似)。

3. 作用侧重:“形象化” vs “简洁化/特征化”

比喻:核心作用是“形象化”,通过喻体的具体特征,让本体的抽象或不熟悉的特征更生动可感。

例:“忧愁像一团乱麻”,用“乱麻”的“缠绕、难解”,将抽象的“忧愁”具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忧愁的复杂。

借代:核心作用是“简洁化”或“特征化”,要么用简洁的借体代替复杂的本体(如“用‘戈’代指战争”),要么用借体突出本体的核心特征(如“用‘白大褂’代指医生”,突出医生的职业着装特征)。

二、易混淆案例辨析(避免踩坑)

很多时候两者易被混淆,关键看“找相似”还是“找相关”:

1. 案例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辨析:“樯橹”代指“曹军的战船”,“樯橹”是战船的组成部分(部分与整体相关),无“相似性”,因此是借代,而非比喻。

2. 案例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辨析:用“梨花”喻“雪花”,“梨花”的“洁白、繁盛”与雪花相似,本体“雪花”未出现,但可通过相似性还原,因此是比喻(借喻),而非借代。

3. 案例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辨析:“杜康”是传说中酿酒的人,用“造酒者”代指“酒”(创造者与产品相关),无相似性,因此是借代。

三、快速判断技巧(2步法)

1. 第一步:问“能不能加‘像’”

能加“像”且通顺(符合相似性)→ 比喻。例:“红领巾像少先队员”不通顺,但“红领巾像火苗”通顺(此处“红领巾”是本体,“火苗”是喻体);

不能加“像”或加后逻辑不通(只符合相关性)→ 借代。例:“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加“像”后“红领巾像少先队员”逻辑不通,因此是借代。

2. 第二步:问“本体和替代物是‘像’还是‘是/代’”

若回答“像”(相似)→ 比喻;若回答“是(的一部分/标志/工具)”(相关)→ 借代。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初高中文言文中借代与比喻易混淆句子的对比清单?清单会包含原句、出处、手法判断及关键理由,方便你直接对照学习。

借代修辞手法例题(附解析)

1.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解析:以“杜康”(传说中酿酒始祖)代指“酒”,属于“产地/人物代本体”。

2.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以“樯橹”(战船的桅杆和船桨)代指“敌军战船”,属于“工具/部分代整体”。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解析:以“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代指“奏乐的声音”,属于“工具代本体”。

4.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解析:以“朱门”(红色大门,贵族宅邸特征)代指“富贵人家”,属于“特征代本体”。

5.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以“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代指“音乐”,属于“工具代本体”。

6.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解析:以“干戈”(古代兵器)代指“战争”,属于“工具代本体”。

7.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解析:以“干戈”代指“战争”,属于“工具代本体”。

8.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解析:以“孤帆”(船的一部分)代指“孤独的船”,属于“部分代整体”。

9. 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解析:以“旌旗”(军队的旗帜)代指“军队”,属于“特征代本体”。

10.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梅岭三章》)

解析:以“烽烟”(古代报警的烟火,战争信号)代指“战争”,属于“工具/信号代本体”。

1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解析:以“汗青”(古代记事用的竹简,需用火烤去水分,称“汗青”)代指“史书”,属于“材料代本体”。

12.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解析:以“烟火色”(烧炭人的肤色特征)代指“烧炭人”,属于“特征代本体”。

13.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析:以“孤帆”代指“孟浩然乘坐的船”,属于“部分代整体”。

1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解析:以“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属于“工具/信号代本体”。

15.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解析:以“金柝”(古代军中打更的器具)代指“军中打更的声音”,属于“工具代本体”;以“铁衣”(铠甲)代指“战士”,属于“工具/服饰代本体”。

1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以“肉食者”(古代贵族常吃肉,平民难得)代指“当权的贵族”,属于“特征代本体”。

17.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以“庙堂”(朝廷的宫殿)代指“朝廷”,以“江湖”(远离朝廷的地方)代指“民间”,均属于“地点代本体”。

18.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以“青衫”(唐代低级官员的服饰)代指“白居易自己(当时任江州司马,官阶低)”,属于“服饰/特征代本体”。

19.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解析:以“纨绔”(富家子弟穿的细绢裤子)代指“富家子弟”,以“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代指“读书人”,均属于“服饰/特征代本体”。

20.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解析:以“轻舟”代指“船”,属于“特征(轻快)代本体”。

2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

解析:以“卷帘人”(负责卷帘的侍女,代指侍女)代指“侍女”,属于“动作/身份代本体”。

22.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序》)

解析:以“佩玉鸣鸾”(贵族身上的玉佩和车上的鸾铃,代指贵族的歌舞场景)代指“贵族的歌舞活动”,属于“器物代本体”。

23.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解析:以“牙璋”(古代调兵的符节)代指“军队的调令”,以“凤阙”(皇宫的门楼)代指“皇宫”,均属于“器物/地点代本体”。

24.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解析:以“形”(身体)代指“身体所受的世俗束缚”,属于“部分代抽象本体”。

25.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

解析:以“冠盖”(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京城的官员”,属于“服饰/器物代本体”。

26.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解析:以“金樽”(金制的酒杯)代指“名贵的酒杯”,以“玉盘”(玉制的盘子)代指“名贵的盘子”,均属于“材料代本体”。

27.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解析:以“黄”(黄犬)代指“猎犬”,以“苍”(苍鹰)代指“猎鹰”,均属于“颜色代本体”。

2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解析:以“酒”代指“酒杯中的酒”,属于“具体代抽象(饮酒的动作)”。

29.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解析:以“冰心”(晶莹的冰,代指纯洁的心)代指“纯洁的品格”,属于“具体代抽象”。

30.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解析:以“楼兰”(古代西域国名,曾与汉朝为敌)代指“敌人”,属于“地名代本体”。

31.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

解析:以“朱门”代指“富贵人家”,属于“特征代本体”。

3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解析:以“楼船”(战船)代指“水军”,以“铁马”(披甲的战马)代指“骑兵”,均属于“工具代本体”。

33.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解析:以“江娥”(湘妃,传说中舜的妃子)代指“善哭的女子”,属于“人物代本体”。

34.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解析:以“昆山玉碎”(昆山美玉破碎的声音)代指“箜篌清脆的声音”,属于“具体声音代本体声音”。

35.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解析:以“长安”(唐朝都城)代指“京城”,属于“地名代本体”。

36.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解析:以“绿”(颜色,代指“吹绿”的动作)代指“春风使草木变绿的景象”,属于“颜色代动作/景象”。

37.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白居易《长恨歌》)

解析:以“云鬓”(如云的发髻)、“花颜”(如花的容貌)代指“杨贵妃”,属于“特征代本体”。

38.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

解析:以“梨园弟子”(唐代宫廷乐师,代指宫廷艺人)代指“宫廷乐师”,属于“身份代本体”;以“椒房”(皇后宫殿,代指皇后)代指“杨贵妃”,属于“地点代本体”。

39.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

解析:以“烟尘”(战争扬起的尘土)代指“战争”,属于“景象代本体”。

40.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解析:以“铁衣”代指“战士”,以“玉箸”(玉制的筷子,代指眼泪)代指“思妇的眼泪”,均属于“器物代本体”。

4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以“浔阳江头”(地点)代指“浔阳江头的送别场景”,属于“地点代本体”。

42.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以“善才”(唐代对琵琶师的称呼)代指“精通音乐的人”,以“秋娘”(唐代著名歌女,代指美貌歌女)代指“歌女”,均属于“人物代本体”。

43.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解析:以“五陵年少”(汉代五座皇帝陵墓附近的富家子弟,代指京城富家子弟)代指“富家子弟”,属于“地点代本体”;以“红绡”(红色丝织品,代指财物)代指“赏赐的财物”,属于“材料代本体”。

44. 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增广贤文》)

解析:以“满面春风”(神态特征)代指“表面热情的人”,属于“特征代本体”。

45.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解析:以“红颜”(年轻的容貌)代指“年轻时”,以“白首”(年老的白发)代指“年老时”,均属于“特征代本体(时间)”。

46.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以“肉食者”代指“当权贵族”,属于“特征代本体”(同第16题,不同语境重复考查)。

47.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解析:以“烽火”代指“战争”,属于“工具/信号代本体”(同第14题,经典句重复考查)。

48.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解析:以“旌旗”代指“军队”,属于“特征代本体”(同第9题,不同语境)。

49.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解析:以“孤帆”代指“船”,属于“部分代整体”(同第8题,经典句)。

50.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解析:以“朱门”代指“富贵人家”,属于“特征代本体”(同第4题,千古名句,高频考查)。

初高中文言文中含借代的句子(附出处与解析)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肉食者”代指“当权的贵族”(古代贵族常吃肉,平民少得),特征代本体。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牺牲”代指“祭祀用的纯色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等,称“牺牲”),材料/用途代本体。

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狱”代指“案件”(古代“狱”指诉讼案件,非现代“监狱”),词义代本体。

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解析:“丝竹”代指“奏乐的声音”(丝为弦乐,竹为管乐),工具代本体。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解析:“鸿儒”代指“博学的人”(“鸿”表大,“儒”指读书人),特征代本体;“白丁”代指“没有功名的平民”(古代平民穿白衣),服饰代本体。

6.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庙堂”代指“朝廷”(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地点代本体;“江湖”代指“民间”(远离朝廷的地方),地点代本体。

7.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远山”代指“远处的山”,“长江”代指“长江的江水”,均为具体代本体(简化表达)。

8.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淫雨”代指“连绵不断的雨”(“淫”表过多),特征代本体。

9.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物”代指“外界的景物、境遇”,“己”代指“自己的处境、心情”,均为具体代抽象。

10.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解析:“酒”代指“饮酒的行为”,具体代抽象(实际指对山水的喜爱)。

11.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解析:“伛偻”代指“弯腰驼背的老人”,“提携”代指“被搀扶的小孩”,均为动作/形态代本体。

12.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解析:“酿泉”代指“酿泉的水”,地点代本体;“山肴野蔌”代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产地代本体。

13.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

解析:“樯橹”代指“敌军的战船”(桅杆和船桨是战船的重要部分),部分代整体。

1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初中)

解析:“丹心”代指“赤诚的忠心”(红色的心,象征忠诚),具体代抽象;“汗青”代指“史书”(古代竹简需烤去水分,称“汗青”),材料代本体。

15.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初中)

解析:“干戈”代指“战争”(古代兵器),工具代本体;“一经”代指“一门儒家经典”(古代科举考儒家经典),部分代整体。

1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初中)

解析:“烽火”代指“战争”(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工具/信号代本体;“三月”代指“长时间”(表约数,非实指三个月),数量代抽象。

17.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初中)

解析:“金柝”代指“军中打更的声音”(古代军中打更器具),工具代本体;“铁衣”代指“战士”(战士穿的铠甲),服饰代本体。

18.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初中)

解析:“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均代指“从军的装备”,具体器物代整体装备(排比中的借代)。

19.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诗》,初中)

解析:“战时袍”代指“从军时的装束”,“旧时裳”代指“少女时的服装”,均为服饰代本体(代指身份状态)。

20.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高中)

解析:“杜康”代指“酒”(传说中酿酒始祖),人物代本体。

21.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高中)

解析:“管弦”代指“音乐”(管乐器和弦乐器),工具代本体。

22.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高中)

解析:“青衫”代指“白居易自己”(唐代低级官员穿青衫,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服饰代本体。

23.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高中)

解析:“纨绔”代指“富家子弟”(富家子弟穿的细绢裤子),服饰代本体;“儒冠”代指“读书人”(读书人戴的帽子),服饰代本体。

24.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高中)

解析:“冠盖”代指“京城的官员”(官员的帽子和车盖),器物代本体。

25.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初中)

解析:“牙璋”代指“调兵的符节”(古代调兵用的玉璋,分为两半),器物代本体;“凤阙”代指“皇宫”(皇宫的门楼形似凤凰),特征代本体。

26.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初中)

解析:“金甲”代指“战士的铠甲”(金属制成的铠甲),材料代本体;“楼兰”代指“敌人”(古代西域国名,曾与汉朝为敌),地名代本体。

27.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高中)

解析:“烟尘”代指“战争”(战争扬起的尘土),景象代本体;“汉家”代指“唐朝”(借汉喻唐,古诗常用手法),朝代代本体。

28.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高中)

解析:“铁衣”代指“战士”,“玉箸”代指“思妇的眼泪”(玉制筷子形似眼泪),均为器物代本体。

29.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高中)

解析:“善才”代指“精通音乐的人”(唐代对琵琶师的称呼),身份代本体;“秋娘”代指“美貌的歌女”(唐代著名歌女,代指同类人),人物代本体。

30.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高中)

解析:“五陵年少”代指“京城的富家子弟”(汉代五座皇帝陵墓附近住的富家子弟),地点代本体;“红绡”代指“赏赐的财物”(红色丝织品,可当钱用),材料代本体。

31.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初中)

解析:“冰心”代指“纯洁的品格”(晶莹的冰象征纯洁),具体代抽象;“玉壶”代指“高洁的胸怀”(玉制的壶象征高洁),器物代本体。

3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初中)

解析:“长安”代指“京城”(唐朝都城),地名代本体;“捣衣声”代指“思妇对征人的思念”(捣衣是为征人准备寒衣,象征思念),动作代抽象。

33.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序》,高中)

解析:“佩玉鸣鸾”代指“贵族的歌舞活动”(贵族身上的玉佩和车上的鸾铃,歌舞时会发出声响),器物代本体。

34.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

解析:“形”代指“身体所受的世俗束缚”(身体是被束缚的载体),部分代抽象本体。

35.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

解析:“轻飏”代指“船轻快地行驶”(“轻飏”是船的状态,代指行驶动作),状态代本体。

36.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

解析:“扶老”代指“拐杖”(用来搀扶老人的工具),用途代本体。

37.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

解析:“西畴”代指“西边的田地”(“畴”指田地),地点代本体。

38.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

解析:“帝乡”代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传说中天帝的住所),地点代本体。

39.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

解析:“心志”代指“内心”,“筋骨”代指“身体”,均为部分代整体(代指人的整体承受力)。

40.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

解析:“法家拂士”代指“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敌国外患”代指“能威胁国家的外部势力”,均为具体代抽象(代指国家的内外保障)。

41.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初中)

解析:“衣食”代指“生活必需品”,具体代抽象(代指维持生活的物资)。

42.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初中)

解析:“玉帛”代指“祭祀用的玉器和丝织品”,材料代本体(与“牺牲”共同代指祭祀用品)。

43.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初中)

解析:“情”代指“实情、公正的判断”(古代“情”可指实际情况),抽象代具体(代指处理案件的态度)。

4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

解析:“阡陌”代指“田间小路”(“阡”指南北向小路,“陌”指东西向小路),特征代本体。

4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

解析:“外人”代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地点代本体(代指桃花源外的人)。

46.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

解析:“汉”“魏晋”代指“汉、魏、晋三个朝代”,朝代代本体(代指桃花源外的历史变迁)。

4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初中)

解析:“仙”代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仙则山有名,代指山的名气来源),“龙”代指“龙居住的地方”(有龙则水有灵,代指水的灵气来源),均为人物/神兽代本体(代指山、水的特质)。

48.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初中)

解析:“诸葛庐”代指“诸葛亮居住的草庐”(代指贤人的居所),“子云亭”代指“扬雄(字子云)的亭子”(代指贤人的居所),均为人物代本体(代指与贤人相关的事物)。

49.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初中)

解析:“中通外直”等特征代指“莲花的形态”,特征代本体(实际借莲花喻君子,此处先以特征代莲花本身)。

50.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初中)

解析:“案牍”代指“官府的公文”(古代办公用的文书),工具代本体(代指繁杂的公务)。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