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贯穿于整篇记叙文之中,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推进情节发展,体现文章各个部分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情感等诸多因素。
线索的类型
人物线索:以某个人的经历或感受为线索,通过描述此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文章内容,展现文章主旨与人物形象。如《小英雄雨来》以雨来为线索人物,围绕雨来的经历展开,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
事物线索:用一件具体的物品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各种材料组织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晰,主题突出。如《灯光》一文以“灯光”为线索,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事件线索:围绕一个核心事件来安排文章结构,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叙述,使文章情节紧凑,脉络分明。如《将相和》以“将相和”这一事件为线索,依次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廉颇知错能改的品质。
时间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使文章的发展过程清晰明了,有助于读者了解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和整个过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以时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回忆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
地点线索:依据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文章内容,随着地点的变化,展现不同场景下的人、事、物,使读者能清晰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情节的推进。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游览地点转换为线索,依次写路上、洞口、洞内等场景。
情感线索:以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为脉络,串联起全文内容,通过情感的起伏推动情节发展,体现文章主旨。如《母鸡》中老舍对母鸡的情感变化是线索,从讨厌到尊敬,体现了母性的伟大。
线索的作用
使结构严谨:线索就像一根线,将文章中各个零散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如《背影》中,“背影”这一线索把作者对父亲的回忆等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突出主题:线索可以引导读者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使主题更加突出。如《散步》中,“散步”这一事件线索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突出了“尊老爱幼”这一主题。
体现人物情感变化:当线索是人物的情感变化时,能够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一情感线索贯穿始终,使“我”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1. 《羚羊木雕》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羚羊木雕”。文章从“我”把羚羊木雕送给好友万芳,到父母发现后要求“我”要回羚羊木雕,再到“我”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最后去万芳家要回木雕,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2. 《藤野先生》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我”(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以及和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从“我”在东京的见闻,到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等事件,再到“我”因看电影事件决定弃医从文离开仙台,这些情节都是通过“我”的经历和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空间的转换。文章先以百草园为空间范围,描述了百草园中的美景、趣事,然后以空间转换到三味书屋,叙述在书屋中的学习生活,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空间场景的转换,展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同阶段。
4. 《散步》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散步”这一事件。文章围绕一家人散步的过程展开,在散步过程中出现了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通过描述散步中的对话、场景和人物关系,体现了家庭中的亲情、责任和尊老爱幼的主题。
5. 《秋天的怀念》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怀念。文中母亲对“我”的关怀体现在她的每一个举动和言语中,而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不断加深,这种情感变化过程贯穿全文。
6. 《最后一课》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我”(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文章以小弗郎士的视角,从他上学路上的见闻,到课堂上的感受,再到最后一课结束时的心情,串联起整个故事,展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
7. 《皇帝的新装》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过程。文章围绕皇帝对新装的痴迷以及大臣、百姓对皇帝新装的态度展开,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8. 《小英雄雨来》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雨来”这个人物。文章围绕雨来的经历展开,如雨来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与鬼子英勇斗争等情节,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
9. 《灯光》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灯光”。从作者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灯光引发回忆,到回忆中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以及为了孩子们能在灯下学习而英勇牺牲,最后又回到现实的灯光,“灯光”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10. 《落花生》的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的线索是“花生”。文章以“花生”为线索,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等情节,借花生默默奉献的特点,突出“做人要朴实有用”的主题。
语文基础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传记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书信
-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
- 修辞手法:语言的化妆师
- 修辞手法:比喻
- 修辞手法:借代
- 修辞手法:拟人
- 修辞手法:夸张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顶真
- 修辞手法:通感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记叙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咏鹅》唐·骆宾王
- 《江南》汉·汉乐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