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在记叙文阅读中,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具体如下:

增强文学色彩:名言、诗词、歌谣等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引用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具文采,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提升文章的艺术品味。例如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将春风的柔和形象地展现出来,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丰富文章内容:这些引用可以为文章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素材,丰富文章的内涵。它们能够以简洁而生动的方式,补充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致、深入。如杨朔在《荔枝蜜》中引用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写出了荔枝的妙处,丰富了文章关于荔枝的内容。

突出作品主题:通过引用与主题相关的名言、诗词等,可以进一步强调和深化文章的主题,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驿路梨花》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深化了主题,意蕴丰富。

抒发作者情感:作者可以借助引用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含蓄、深刻,引发读者的共鸣。如引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起到结构作用:在结构上,引用的内容可能起到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或后文等作用,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连贯。例如在文章开头引用名言,可以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在中间引用,可能用于过渡衔接;在结尾引用,则可以升华主题、收束全文等。

1. 《春》引用内容:“吹面不寒杨柳风”。问题:文中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答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2. 《荔枝蜜》引用内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问题:作者引用苏轼的这句诗有什么好处?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写出了荔枝的美味,让读者对荔枝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3. 《敬业与乐业》引用内容:“敬业乐群”“安其居乐其业”。问题:文章开头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宗明义地点明中心论点“敬业乐业”,言简意赅,纲举目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 《敬业与乐业》引用内容: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问题:引用孔子的这两句话有什么目的?

答案:表明孔子对“无业游民”的态度,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有业”的重要性,使读者更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5. 《驿路梨花》引用内容:“驿路梨花处处开”。问题:文章结尾引用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答案:在结构上照应题目,在内容上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深化了主题,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 《少年愁》引用内容:开头引用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问题:文章开头引用辛弃疾的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出下文对少年愁滋味的具体描述,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用内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化用童谣)。问题:文中化用童谣有什么好处?

答案:增强了画面感,使百草园的场景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8. 《中国石拱桥》引用内容:引用《水经注》。问题:文中引用《水经注》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权威文献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具体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科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9. 《谁是最可爱的人》引用内容:引用战士的话“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就是最亲爱的祖国”。问题:引用战士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直接点明“最可爱的人”的核心——对祖国的赤诚,既增强了真实感,又深化了对英雄精神的赞美,引发读者对志愿军战士的敬意。

10. 《敬业与乐业》引用内容: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问题:引用曾国藩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是为了证明“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这个观点,说明敬业的重要性,从反面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