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的学童:“你的师傅在吗?”他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讲解
创作背景: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隐者的具体身份也不明确,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艺术特色:
寓问于答:诗歌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内容,贾岛却精简为二十字。“松下问童子”时,读者可自行脑补问的是“师往何处去”;“只在此山中”隐括了问“采药在何处”;“云深不知处”则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等具体位置的问题。这种手法使诗歌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意境营造:诗中通过“松下”“云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深邃的意境。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与隐者的身份相符,也映衬出作者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同时,这种环境的描写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情感表达:整首诗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可能就会扫兴而返,但诗中的“我”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最后“云深不知处”,表达出“我”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也更突出了对隐者的怅惘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寻访隐者不遇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之情,以及寻访不遇后的怅惘之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
贾岛,字浪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 “碣石山人”。贾岛是以 “推敲” 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其诗风清奇僻苦,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剑客》等。
语文基础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记叙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咏鹅》唐·骆宾王
- 《江南》汉·汉乐府
- 《静夜思》唐·李白
-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 《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池》宋·杨万里
- 《梅花》宋·王安石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 《山行》唐·杜牧
- 《赠刘景文》宋·苏轼
-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望天门山》唐·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望洞庭》唐·刘禹锡
-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采莲曲》唐·王昌龄
- 《绝句二首》唐·杜甫
-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