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头发凌乱的样子。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指野草。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在学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野草掩映着他的身子。有路人想问路,他远远地就摆手示意,因为害怕惊动了鱼儿,所以不敢回应路人。
讲解
1. 创作背景
胡令能是唐代贞元、元和时期的人,他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县)。这首诗是诗人在隐居生活中,观察到乡村儿童的生活场景后所作,描绘了小儿垂钓的一个有趣画面。
2. 艺术特色
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诗的前两句通过“蓬头”“侧坐”“莓苔草映身”等细节,生动地勾勒出小儿的外貌和垂钓时的姿态。“蓬头”表现出小孩的天真烂漫、不拘小节;“侧坐”描绘出他随意、专注的钓鱼姿势,同时“莓苔草映身”点明了小孩所处的环境,体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乡村气息。
细节描写展现心理: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全诗的精彩之处。诗人通过描写小儿“遥招手”这个细节动作,细腻地展现了小儿的心理活动。他一心想钓到鱼,又担心路人的询问声会把鱼吓跑,所以只能远远地摆手示意,这个细节把小儿的纯真、专注和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描手法的运用:整首诗运用白描手法,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只是如实描绘出小儿垂钓的场景和他的神态动作,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童趣。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小儿垂钓的有趣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儿童的纯真可爱和专注认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儿童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乡村生活的自然、闲适之美。
语文基础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记叙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咏鹅》唐·骆宾王
- 《江南》汉·汉乐府
- 《静夜思》唐·李白
-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 《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池》宋·杨万里
- 《梅花》宋·王安石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 《山行》唐·杜牧
- 《赠刘景文》宋·苏轼
-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望天门山》唐·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望洞庭》唐·刘禹锡
-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采莲曲》唐·王昌龄
- 《绝句二首》唐·杜甫
-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ī)
-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元日》宋·王安石
- 《清明》唐·杜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