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晓出:早晨走出。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别样,特别的。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讲解
1. 创作背景
林子方是杨万里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为他送行。这首诗写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的六月。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美景来表达对朋友的眷恋和祝福,希望朋友能珍惜眼前的美好。
2.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的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采用对比手法,将西湖的六月风光与其他季节进行对比,强调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性。这种对比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六月西湖到底有何不同。
色彩鲜明的描写: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运用丰富的色彩描写,“碧”和“红”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莲叶无边无际的碧绿与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格外鲜红的壮丽画面。“接天”“映日”两个词,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开阔感和明亮度,使西湖的景色更加壮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意境营造的高超技巧: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开阔、壮美、生机勃勃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绘,展现出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盛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西湖的浩渺和荷花的艳丽。这种意境不仅体现了西湖自然风光的美丽,也蕴含着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绘西湖六月的美丽风光,通过赞美西湖景色来突出其独特性。实际上,诗人是借景抒情,用西湖美景来暗示林子方此次调任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语文基础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记叙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咏鹅》唐·骆宾王
- 《江南》汉·汉乐府
- 《静夜思》唐·李白
-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 《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池》宋·杨万里
- 《梅花》宋·王安石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 《山行》唐·杜牧
- 《赠刘景文》宋·苏轼
-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望天门山》唐·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望洞庭》唐·刘禹锡
-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采莲曲》唐·王昌龄
- 《绝句二首》唐·杜甫
-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ī)
-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元日》宋·王安石
- 《清明》唐·杜牧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 《滁(chú)州西涧》唐·韦应物
-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 《鹿柴》唐·王维
- 《暮江吟》唐·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