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所见》清·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讲解
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便写下了这首《所见》。
艺术特色:
动静结合:诗的前两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是动态描写,描绘了牧童悠然自得地骑着黄牛,放声高歌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活泼、自在的氛围。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则是静态描写,当牧童想要捕捉鸣蝉时,瞬间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旁,一动一静的转换,使画面极具张力,将小牧童天真烂漫、机灵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白描手法:全诗纯用白描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简洁明了地描绘出牧童的行为和神态。通过“骑”“振”“捕”“立”等简单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牧童的生活场景和心理变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语言质朴: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用简单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通过对牧童捕蝉这一小事件的描写,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纯真天性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自由、纯真的生活态度的追求。
语文基础
- 文言文:虚词-代词
- 文言文:虚词-叹词
- 文言文:初中必背文言文
- 文言文:高中必背文言文
-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模板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小学诗词《咏鹅》唐·骆宾王
- 小学诗词《江南》汉·汉乐府
- 小学诗词《静夜思》唐·李白
- 小学诗词《寻隐者不遇》唐·贾(jiǎ)岛
- 小学诗词《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小池》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梅花》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小学诗词《登鹳雀楼》唐·王之涣(huàn)
- 小学诗词《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小学诗词《夜宿山寺》唐·李白
- 小学诗词《敕(chì)勒(lè)歌》南北朝·北朝民歌
- 小学诗词《咏柳》唐·贺知章
- 小学诗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绝句》唐·杜甫
- 小学诗词《悯(mǐn)农》唐·李绅
- 小学诗词《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小学诗词《所见》清·袁枚
- 小学诗词《山行》唐·杜牧
- 小学诗词《赠刘景文》宋·苏轼
- 小学诗词《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小学诗词《望天门山》唐·李白
- 小学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小学诗词《望洞庭》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小学诗词《采莲曲》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绝句二首》唐·杜甫
- 小学诗词《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小学诗词《三衢(qú)道中》宋·曾(zēng)几(jī)
- 小学诗词《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元日》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清明》唐·杜牧
- 小学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 小学诗词《滁(chú)州西涧》唐·韦应物
- 小学诗词《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鹿柴》唐·王维
- 小学诗词《暮江吟》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题西林壁》宋·苏轼
- 小学诗词《雪梅》宋·卢梅坡
- 小学诗词《嫦娥》唐·李商隐
- 小学诗词《出塞(sài)》唐·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