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mǐn)农》唐·李绅
原文
《悯农二首》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其一
粟(sù):泛指谷类。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其二
锄禾:用锄头为禾苗除草。
当午:正中午。
译文
其一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许多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种的田地,可仍然有农夫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中午的时候顶着烈日给禾苗除草,汗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子里的食物,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作得来的呢?
讲解
其一
创作背景:唐朝时期,虽然经济繁荣,但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依然困苦。李绅生长在官宦世家,对社会底层农民的悲惨遭遇有所耳闻目睹,怀着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创作了这组诗。
艺术特色
对比强烈: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通过春种秋收的对比,描绘出丰收的景象。一粒种子收获万颗粮食,体现了粮食生产的巨大成果。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将全国没有闲置土地的景象与农夫被饿死的残酷现实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农民劳而无获的悲惨命运。
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全诗短短二十个字,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的苦难。
其二
创作背景:与第一首诗创作背景相似,都是李绅对农民艰苦劳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艺术特色
细节描写生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通过对农民在烈日下锄草这一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日当午”点明了时间是中午最热的时候,“汗滴禾下土”则生动地描绘出农民汗水不断地滴落在土地上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农民辛苦劳作的身影。
以问引发思考: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食物来源的思考。将盘中餐与农民的辛苦劳作联系起来,使人们在享受食物的同时,能够意识到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从而达到劝诫人们珍惜粮食的目的。
主题思想: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第一首诗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遭受残酷剥削,即使在丰收年景也难以生存的社会现实;第二首诗着重强调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呼吁人们珍惜粮食。
语文基础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记叙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咏鹅》唐·骆宾王
- 《江南》汉·汉乐府
- 《静夜思》唐·李白
-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 《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池》宋·杨万里
- 《梅花》宋·王安石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 《山行》唐·杜牧
- 《赠刘景文》宋·苏轼
-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望天门山》唐·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望洞庭》唐·刘禹锡
-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采莲曲》唐·王昌龄
- 《绝句二首》唐·杜甫
-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ī)
-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元日》宋·王安石
- 《清明》唐·杜牧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 《滁(chú)州西涧》唐·韦应物
-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 《鹿柴》唐·王维
- 《暮江吟》唐·白居易
- 《题西林壁》宋·苏轼
- 《雪梅》宋·卢梅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