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唐·骆宾王
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讲解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连用三个“鹅”字,既模拟了鹅的叫声,又表现出孩子般的天真活泼和对鹅的亲昵之情。接着“曲项向天歌”一句,生动地展现了鹅伸长脖子、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则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白”与“绿”、“红”与“青”对照映衬,鲜明耀眼,同时“浮”“拨”两个动词的使用恰到好处,动静相生,写出了鹅在水中悠然自得又充满活力的状态,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全诗将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是一首经典的咏物诗。
作者
骆宾王(约640年-约684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是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咏鹅》相传就是他七岁时所作。后来他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被斩,一说剃发出家,终身隐居。
语文基础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记叙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咏鹅》唐·骆宾王
- 《江南》汉·汉乐府
- 《静夜思》唐·李白
-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 《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池》宋·杨万里
- 《梅花》宋·王安石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 《山行》唐·杜牧
- 《赠刘景文》宋·苏轼
-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望天门山》唐·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望洞庭》唐·刘禹锡
-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