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讲解
创作背景: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这首诗是他客居异乡,在一个寂静的秋夜所写。秋天的夜晚,景色萧索,最容易引发旅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借此景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对故乡的思念。
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萧萧梧叶”和“江上秋风”,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将自然环境与诗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秋风瑟瑟、梧叶萧萧,不仅是对秋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孤独、凄凉的写照。
动静结合:诗的后两句中,“儿童挑促织”是动景,“夜深篱落一灯明”是静景。以动衬静,更突出了夜晚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同时,儿童的天真活泼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巧用修辞:“萧萧梧叶送寒声”中,“送”字赋予了梧叶以人的动作,将梧叶的飘落与寒声的传递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诗句更具感染力。同时,这句诗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触觉,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秋风的寒冷。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儿童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凄凉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儿童捉蟋蟀的场景也唤起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使诗歌在思乡之情中又增添了一份对童年的怀念。
语文基础
- 文言文:高中必背文言文
-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模板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小学诗词《咏鹅》唐·骆宾王
- 小学诗词《江南》汉·汉乐府
- 小学诗词《静夜思》唐·李白
- 小学诗词《寻隐者不遇》唐·贾(jiǎ)岛
- 小学诗词《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小池》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梅花》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小学诗词《登鹳雀楼》唐·王之涣(huàn)
- 小学诗词《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小学诗词《夜宿山寺》唐·李白
- 小学诗词《敕(chì)勒(lè)歌》南北朝·北朝民歌
- 小学诗词《咏柳》唐·贺知章
- 小学诗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绝句》唐·杜甫
- 小学诗词《悯(mǐn)农》唐·李绅
- 小学诗词《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小学诗词《所见》清·袁枚
- 小学诗词《山行》唐·杜牧
- 小学诗词《赠刘景文》宋·苏轼
- 小学诗词《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小学诗词《望天门山》唐·李白
- 小学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小学诗词《望洞庭》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小学诗词《采莲曲》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绝句二首》唐·杜甫
- 小学诗词《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小学诗词《三衢(qú)道中》宋·曾(zēng)几(jī)
- 小学诗词《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元日》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清明》唐·杜牧
- 小学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 小学诗词《滁(chú)州西涧》唐·韦应物
- 小学诗词《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鹿柴》唐·王维
- 小学诗词《暮江吟》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题西林壁》宋·苏轼
- 小学诗词《雪梅》宋·卢梅坡
- 小学诗词《嫦娥》唐·李商隐
- 小学诗词《出塞(sài)》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凉州词》唐·王翰(hàn)
- 小学诗词《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 小学诗词《别董大二首》唐·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