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ī)
原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三衢(qú):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泛,乘船。尽,尽头。
却:再。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同“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译文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然后又改走山路。
山路上绿树成荫,和来的时候差不多浓密,还增添了几声黄鹂的啼叫声。
讲解
1. 创作背景
曾几是南宋诗人,他一生经历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的动荡时期。这首诗是他在一次游览三衢山的途中创作的,具体时间不详。当时社会相对稳定,诗人的心情比较闲适,在旅途中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便写下这首纪游诗。
2. 艺术特色
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诗的前两句“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是叙事,交代了时间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天气是连日晴朗,还描述了自己的行程,先乘船沿着小溪前行,到了尽头后又改走山路。后两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则是写景,重点描绘了山路上绿树成荫的景象,并且指出和来的时候相比,绿荫并没有减少,还多了黄鹂的啼叫声。这种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诗人的旅行过程,同时也能感受到沿途的风景变化。
对比手法的运用:“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不减”和“添得”形成对比,来的时候路上有绿树成荫,回去的时候绿荫依旧,但是却增添了黄鹂的叫声。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旅途的新鲜感和乐趣,即使是同一条路,因为有了新的声音元素,也让诗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好。
以动衬静:诗中“添得黄鹂四五声”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在幽静的山林中,几声黄鹂的啼叫更加衬托出山林的宁静,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清脆的鸟鸣声,感受到山林的清幽之美。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三衢道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初夏时节三衢山的自然风光。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对旅途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整个旅程充满了闲适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语文基础
-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 《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池》宋·杨万里
- 《梅花》宋·王安石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 《山行》唐·杜牧
- 《赠刘景文》宋·苏轼
-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望天门山》唐·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望洞庭》唐·刘禹锡
-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采莲曲》唐·王昌龄
- 《绝句二首》唐·杜甫
-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ī)
-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元日》宋·王安石
- 《清明》唐·杜牧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 《滁(chú)州西涧》唐·韦应物
-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 《鹿柴》唐·王维
- 《暮江吟》唐·白居易
- 《题西林壁》宋·苏轼
- 《雪梅》宋·卢梅坡
- 《嫦娥》唐·李商隐
- 《出塞(sài)》唐·王昌龄
- 《凉州词》唐·王翰(hàn)
-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 《别董大二首》唐·高适
-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
-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 《卜算子·咏梅》现代·毛泽东
- 《蜂》唐·罗隐
-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唐·卢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