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小池》宋·杨万里
原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
2. 惜:吝惜。
3. 照水:映在水里。
4.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5.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为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在水面是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小的荷叶才刚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早早地站立在上面了。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南宋时期所作。杨万里一生热爱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此诗描绘的是初夏时节小池周边的景色,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2. 艺术特色
拟人手法的运用:“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惜”字赋予泉眼人的情感,仿佛泉眼舍不得泉水流走;“爱”字将树阴拟人化,好像树阴对晴天柔和的风光情有独钟。这种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情感和行为,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细节描写生动:诗中对小荷和蜻蜓的描写十分细致入微。“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才”字和“尖尖角”的描写,精准地捕捉到了荷叶初出水面的鲜嫩形态。“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早”字,体现出蜻蜓的迫不及待,同时也展现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美妙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意境清新优美: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小巧玲珑的意境。诗人通过对小池中的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小池景观。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美好,让人感受到初夏时节的蓬勃生机和恬静之美。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小池及周边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小池的精致与灵动,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细腻品味。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闲适、恬静的生活情趣。
语文基础
-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转移
-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强化
-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弱化
- 文言文:古今异义-感情色彩
- 文言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 文言文:古今异义-单音偶合
- 文言文:古今异义-说法改变
- 文言文:通假字
- 文言文:词类活用
- 文言文:虚词-副词
- 文言文:虚词-连词
- 文言文:虚词-助词
- 文言文:虚词-代词
- 文言文:虚词-叹词
- 文言文:初中必背文言文
- 文言文:高中必背文言文
-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模板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小学诗词《咏鹅》唐·骆宾王
- 小学诗词《江南》汉·汉乐府
- 小学诗词《静夜思》唐·李白
- 小学诗词《寻隐者不遇》唐·贾(jiǎ)岛
- 小学诗词《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小池》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梅花》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小学诗词《登鹳雀楼》唐·王之涣(huàn)
- 小学诗词《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小学诗词《夜宿山寺》唐·李白
- 小学诗词《敕(chì)勒(lè)歌》南北朝·北朝民歌
- 小学诗词《咏柳》唐·贺知章
- 小学诗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绝句》唐·杜甫
- 小学诗词《悯(mǐn)农》唐·李绅
- 小学诗词《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小学诗词《所见》清·袁枚
- 小学诗词《山行》唐·杜牧
- 小学诗词《赠刘景文》宋·苏轼
- 小学诗词《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小学诗词《望天门山》唐·李白
- 小学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小学诗词《望洞庭》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小学诗词《采莲曲》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绝句二首》唐·杜甫
- 小学诗词《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小学诗词《三衢(qú)道中》宋·曾(zēng)几(jī)
- 小学诗词《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