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因水汽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河流之上。川,河流。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数。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译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白色丝带悬挂在山前。
那瀑布飞速地直泻而下,好像有几千尺长,让人恍惚以为是银河从天上最高处落了下来。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李白一生好游山玩水,庐山的壮美景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写下了这首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诗篇。
2. 艺术特色
夸张手法的运用: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长,“银河落九天”将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瀑布的雄伟气势和磅礴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喻形象生动:“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把瀑布比作“挂”在山前的一条白色丝带,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形态。这个比喻不仅写出了瀑布的静态美,还暗示了瀑布的高远,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瀑布的壮观。
色彩与动态描写相结合:“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通过描写太阳照耀香炉峰产生的紫色烟雾,为画面增添了色彩。随后的“飞流直下”则是动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色彩与动态描写相结合,使整首诗的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生动逼真。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瀑布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美景观的赞美和惊叹之情。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语文基础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 记叙文: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中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100题)
- 《咏鹅》唐·骆宾王
- 《江南》汉·汉乐府
- 《静夜思》唐·李白
-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 《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 《小池》宋·杨万里
- 《梅花》宋·王安石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 《夜宿山寺》唐·李白
- 《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
- 《咏柳》唐·贺知章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 《绝句》唐·杜甫
- 《悯(mǐn)农》唐·李绅
-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 《所见》清·袁枚
- 《山行》唐·杜牧
- 《赠刘景文》宋·苏轼
-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 《望天门山》唐·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望洞庭》唐·刘禹锡
-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 《采莲曲》唐·王昌龄
- 《绝句二首》唐·杜甫
-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 《三衢(qú)道中》宋·曾几(jī)
-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 《元日》宋·王安石
- 《清明》唐·杜牧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 《滁(chú)州西涧》唐·韦应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