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用典
用典,就是引用典故,是古典诗文最常用的修辞表现手法之一。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前人语句等,作者通过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使文章更加含蓄、典雅且富有文化底蕴。用典可分为“用事”(事典)和“用语”(语典),“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语”则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以加深意境。
初中部分
1.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筑,此处用典表明将士以死报国的决心。
2.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易水”典出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战士无所畏惧、慷慨赴死的精神。
3.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回雁”源自“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的传说,反衬边地的荒凉。
4.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5.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他上山砍柴,观看童子下棋,棋局终了,斧柄已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过了上百年。此典抒发了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及对时局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
6.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勒石燕然”出自《后汉书·窦融列传》,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这里表达了词人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
7.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垂钓碧溪”用的是姜太公垂钓遇周文王的典故,“乘舟梦日”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8.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典出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说的“乘长风破万里浪”,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
9.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此典讽刺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10.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时期,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夜晚听到四面汉军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以为楚地尽失,最后自刎于乌江边,表现了词人的忧国思乡之情。
11.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司马青衫”出自《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贬官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遇到妇人弹奏琵琶,不由得伤心落泪,此典用来形容悲伤落泪,知音难觅。
12.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以孙权自比,展现英雄形象。
13.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去赦免魏尚。作者以此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14.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的决心。
15.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杜鹃啼血”传说蜀国望帝杜宇失国身死,悲啼不已,以至于口中流血,魂魄化为杜鹃,此典寄托了诗人听闻友人被贬的无限伤感。
16.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此典表现了军营生活的豪迈。
17. 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据《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里泛指乐器。
18.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卢”是良马名,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跳三丈”,助他脱险,说明战马的精良。
高中部分
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借此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2.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是古代宴饮宾客时的乐歌,曹操化用此句,营造招纳贤才的热烈氛围,表明自己会像宴客一样礼遇贤才。
3.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曹操借此表达自己要像山海一样广纳贤才。
4. 周公吐哺: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为接待贤才,吃饭时多次中断,吐出食物去见士子,曹操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接待贤才。
5.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指谢灵运,据《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游山时穿特制木屐,前后齿可装卸,便于上下山。李白借谢灵运的典故,既点明天姥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以谢灵运的游山经历衬托自己游天姥山的豪情。
6.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据《蜀志》关于望帝杜宇的传说,望帝杜宇禅位后化为杜鹃鸟,春日常夜啼叫,啼至出血方止,白居易用此典渲染浔阳之地的凄凉氛围,烘托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和自己被贬后的哀怨之情。
7.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指周瑜,他是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二十四岁即任要职,苏轼提及周瑜,借周瑜的年少得志、战功赫赫,与自己的境遇对比,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即孙权,他是孙吴开国皇帝,统治江东50余年,辛弃疾感叹找不到像孙权这样的英雄,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对南宋朝廷苟安的不满。
9.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从京口起事,推翻东晋称帝,曾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借刘裕的英雄事迹,抒发自己渴望像刘裕一样北伐建功的豪情,同时反衬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
10.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封狼居胥”典出《史记》中霍去病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纪功,“元嘉草草”指《宋书·王玄谟传》中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惨遭失败。辛弃疾用此典告诫南宋朝廷不要重蹈覆辙,仓促北伐。
11.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曾反击刘宋,在瓜步山建行宫,辛弃疾描写佛狸祠下的热闹景象,暗含对南宋百姓忘记国仇家恨的痛心。
12.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年老时仍能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却因小人谗言未被赵王起用,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虽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心,却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
13.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化用《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描写在江面上驾一叶扁舟的自由景象,表现泛舟赤壁时的悠然心境。
14.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出自《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苏轼借此描绘泛舟时的轻盈感受,表达对超脱尘世、自由遨游的向往。
15.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化用《楚辞·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和《晋书·许迈传》“羽化矣”,描写泛舟时仿佛脱离尘世、成仙飞升的感受,强化超然物外的心境。
16.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出自《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美人”在楚辞中常象征君主或理想,苏轼借此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向往,也暗含对君主的思念。
17.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引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抒发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18.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提及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相关历史,苏轼描写曹操的辉煌战绩,与“而今安在哉”对比,突出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19.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化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化用此句,阐述万物看似流逝却又永恒的哲理,表现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0.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魏征借此强调君主肩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应谨慎对待权力。
21.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不合,则骨肉出逐不收”,意思是人际关系的亲疏取决于“意合”,魏征以此说明君主应竭诚待下。
语文基础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童话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寓言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记叙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说明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议论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新闻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传记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书信
-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
- 修辞手法:语言的化妆师
- 修辞手法:比喻
- 修辞手法:借代
- 修辞手法:拟人
- 修辞手法:夸张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顶真
- 修辞手法:通感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