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是通过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三个及以上短语或句子并列,来增强语势、突出情感的修辞手法,核心在于“结构对称+数量≥3+表意关联”。
一、排比修辞手法核心要点解析
1. 结构特征:短语或句子的语法结构必须一致(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句式框架相同(如“如果…就…”“是…也是…”)。
例:“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均为主谓结构,三个句子并列)。
2. 数量要求:必须包含三个及以上并列成分,两个成分并列属于“对偶”或“并列”,不属于排比。
3. 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通过重复的结构和语气,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有力量,适合抒情或论证。
突出内容:集中呈现同类信息,让观点更鲜明、场景更具体(如列举多个事例论证观点)。
二、排比要素
结构相似:排比的各部分在语法结构上基本相同。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这里每个句子都是“爱心是……使……的人……”的结构。
语气一致:在语气上保持连贯统一,一般是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等同类语气。
意义相关或相同:内容上紧密联系,要么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同一主题,要么是列举同类事物来增强表达效果。
三、排比类型
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思考是开向智慧的一扇明窗,思考是刺向未知迷障的一把利剑,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座伟大桥梁。”是主语“思考”后的谓语部分构成排比。
分句排比:多个分句构成排比。如“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漂浮的白云。”
单句排比:以单个句子为单位进行排比。例如“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
四、排比作用
增强语势:通过排列相同句式,使语言节奏鲜明,气势磅礴。比如在演讲中使用排比句,能够更强烈地表达情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加强节奏感:使文章或话语的韵律感增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条理清晰地表达内容:可以从多个方面阐述观点或描述事物,使表达更加有条理、更充分。例如在说明事物的多种特征或阐述多种理由时,排比句能使内容层次分明。
排比修辞手法例题(现代文)
1.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用三个“爱心是…使…”句式,阐释爱心的不同作用)
2.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乡村是淡雅的美。(用三个“…是…的美”句式,对比不同场景的美)
3.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用三个“没有理想,人生就如…”句式,强调理想的重要性)
4.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用三个“读书,使人…”句式,列举读书的好处)
5. 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用三个“青春是…她…”句式,描绘青春的意义)
6.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用三个“谅解是…能…”句式,说明谅解的作用)
7. 希望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希望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希望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希望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用四个“希望是…(动词)…”句式,构成递进式排比)
8. 童年是旭日,老年是夕阳,岁月充满变幻的风云,理想则是人生永远的北斗;童年是含苞的花,老年是成熟的果,历程充满难测的风雨,信念则是人生永远的绿叶。(前两句“童年是…老年是…”,后两句“…充满…,…则是…”,两组排比嵌套)
9.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用四个“如果你是…就…”句式,倡导奉献精神)
10.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用三个“心灵是…它…”句式,描绘心灵的特质)
11. 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阵春风,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用两个“诚信是…”+具体场景,虽未明确“三个”,但“小朋友”“少先队员”“焦裕禄”“孔繁森”四个事例隐含排比,强化诚信的具体表现)
12. 我看见深邃的宇宙,蔚蓝的地球;我看见神秘的希腊,浪漫的埃及;我看见雄伟的长城,我美丽的家。(用三个“我看见…”句式,列举不同视野中的景象)
13.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追求。(用四个“幸福是…的…”句式,结合诗句阐释幸福的内涵)
14. 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用三个“朋友是…的…”句式,说明朋友的意义)
15. 理想是苗,长成参天大树;理想是树,抽出稚嫩的芽;理想是芽,开出美丽的花;理想是花,结出甜美的果。(用四个“理想是…(动词)…”句式,构成循环式排比)
16. 时间好像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称量奋斗者成果的重量;时间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用三个“时间好像/如同/就像…”句式,比喻时间的作用,兼用排比)
17. 父爱是山,高大威严;父爱是水,温柔缠绵;父爱是风,和煦温暖;父爱是光,照亮前路。(用四个“父爱是…(形容词)…”句式,赞美父爱)
18. 微笑是春天里的一缕轻风,温柔地吹拂着每颗沉睡的心灵;微笑是夏天里的一片绿荫,真诚地呵护着每颗烦躁的心灵;微笑是秋天里的一串硕果,多情地告慰着每颗耕耘的心灵。(用三个“微笑是…的…”句式,描绘微笑的力量)
19. 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用两个“没有…没有…但可以有…”句式,对比中突出“平凡中的美好”,隐含排比)
20. 我们赞美大海的浩瀚,是否会想到江河奔流中的坎坷与执着?我们赞美高山的雄伟,是否会想到土石积淀中的漫长与沉默?我们赞美景色的秀美,是否会想到万物生长中的艰辛与蓬勃?(用三个“我们赞美…是否会想到…”句式,引发思考,属于设问式排比)
21.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用三个“青春是用…的…”句式,比喻青春的特质,兼用排比)
22. 感动是春天柔和的春风,吹绿了坚冰的等待;感动是夏天清凉的夏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田;感动是秋天金黄的果实,填补了空虚的岁月;感动是冬天温暖的阳光,照亮了灰暗的角落。(用四个“感动是…的…”句式,说明感动的作用)
23.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用三个“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句式,强调博爱的内涵)
24.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用四个“书是…能/帮助/哺育…”句式,说明书的作用,兼用排比)
25. 美是游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美是依偎在山冈上的几点残雪,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用四个“美是…的…”句式,描绘不同场景的美)
26.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清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候,给学生春天的温暖。(用四个“关爱是…给学生…”句式,说明关爱的表现)
27. 勇气是面对困难时的微笑,是战胜挫折后的坚定,是追逐梦想时的执着,是面对危险时的无畏。(用四个“勇气是…时的…”句式,阐释勇气的内涵)
28.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用四个“语文是…的…”句式,赞美语文的魅力)
29. 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生活是一首诗,充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用四个“生活是…的…”句式,描绘生活的特质)
30. 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用四个“感恩是…的…”句式,阐释感恩的内涵)
31. 友谊是松,高洁傲寒;友谊是竹,疾风劲草;友谊是梅,岁寒清标;友谊是兰,幽谷留香。(用四个“友谊是…(形容词)…”句式,比喻友谊的特质,兼用排比)
32. 奋斗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的篇章;奋斗是一盏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奋斗是一把剑,斩断了途中的荆棘;奋斗是一首歌,唱响了青春的旋律。(用四个“奋斗是…(动词)…”句式,强调奋斗的意义)
33. 希望是沙漠中的绿洲,给绝望者以生机;希望是黑夜中的星光,给迷路者以方向;希望是寒冬中的火焰,给寒冷者以温暖;希望是暴雨中的雨伞,给漂泊者以庇护。(用四个“希望是…给…以…”句式,说明希望的作用)
34. 母爱是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母爱是夏天的凉风,驱散了我的炎热;母爱是秋天的果实,填补了我的空虚;母爱是冬天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灵。(用四个“母爱是…的…”句式,赞美母爱)
35.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让心灵相互沟通;诚信是商业合作的基石,让交易得以信任;诚信是社会和谐的纽带,让关系得以稳定;诚信是国家发展的保障,让民族得以立足。(用四个“诚信是…的…”句式,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36. 理想是灯塔,指引船舶航行的方向;理想是罗盘,确定人生前进的坐标;理想是引擎,提供奋斗不竭的动力;理想是旗帜,引领团队前行的步伐。(用四个“理想是…(动词)…”句式,阐释理想的作用)
37. 幸福是妈妈的唠叨,充满了温暖的牵挂;幸福是爸爸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责任;幸福是朋友的陪伴,带来了快乐的时光;幸福是爱人的拥抱,传递了真挚的情感。(用四个“幸福是…的…”句式,描绘幸福的具体场景)
38. 青春是奔跑时的汗水,是追梦时的呐喊,是受挫时的眼泪,是成功时的笑容。(用四个“青春是…时的…”句式,描绘青春的不同瞬间)
39. 读书,能让我们了解历史的沧桑;读书,能让我们感受文化的魅力;读书,能让我们领悟人生的哲理;读书,能让我们开拓未来的视野。(用四个“读书,能让我们…”句式,列举读书的意义)
40. 时间是小偷,偷走了我们的青春;时间是画家,描绘了我们的成长;时间是老师,教会了我们的成熟;时间是法官,审判了我们的得失。(用四个“时间是…(动词)…”句式,比喻时间的作用,兼用排比)
41. 爱心是捐给灾区的物资,传递着人间的温暖;爱心是帮助老人的搀扶,体现着社会的善意;爱心是救助流浪动物的食物,彰显着生命的尊重;爱心是鼓励他人的话语,给予着前行的力量。(用四个“爱心是…(动词)…”句式,说明爱心的表现)
42. 语文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四个“语文是…的诗句”句式,结合诗词体现语文的内涵)
43. 奋斗是凌晨五点的灯光,照亮了书桌前的身影;奋斗是深夜十二点的键盘声,敲打着梦想的蓝图;奋斗是周末图书馆的座椅,承载着专注的目光;奋斗是节假日的实验室,见证着执着的探索。(用四个“奋斗是…的…”句式,描绘奋斗的场景)
44. 友谊是生病时的一句问候,是失落时的一个拥抱,是成功时的一声祝福,是困难时的一次帮助。(用四个“友谊是…时的…”句式,说明友谊的表现)
45. 理想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口渴者看到希望;理想是黑夜中的一轮明月,让孤独者感到慰藉;理想是寒冬中的一件棉袄,让寒冷者获得温暖;理想是暴雨中的一个屋檐,让漂泊者找到归宿。(用四个“理想是…的…”句式,阐释理想的作用)
46. 感恩是对父母养育的回报,是对老师教导的感谢,是对朋友帮助的铭记,是对社会关怀的回馈。(用四个“感恩是对…的…”句式,说明感恩的对象)
47. 生活是一幅画,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生活是一首歌,需要我们用情去演唱;生活是一首诗,需要我们用爱去书写;生活是一场戏,需要我们用智去演绎。(用四个“生活是…需要我们…”句式,强调生活的态度)
48. 勇气是面对批评时的坦然,是承认错误时的诚恳,是挑战权威时的坚定,是面对危险时的果敢。(用四个“勇气是…时的…”句式,阐释勇气的内涵)
49. 母爱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了我的沉睡;母爱是出门前的一句叮嘱,温暖了我的行程;母爱是回家后的一顿饭菜,抚慰了我的疲惫;母爱是睡前的一个故事,陪伴了我的童年。(用四个“母爱是…的…”句式,描绘母爱的场景)
50. 诚信是考试时的自觉,不抄袭他人的答案;诚信是借钱时的承诺,按时归还所借的财物;诚信是合作时的坦诚,不隐瞒真实的情况;诚信是交友时的真诚,不欺骗朋友的感情。(用四个“诚信是…时的…”句式,说明诚信的表现)
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排比例子
1.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用三个“…乎?”的反问句式,并列“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三个反省角度,构成排比,突出曾子每日自我反思的全面性,增强语势。
2.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讲解:用三个“…不以…之…”的动宾结构,并列“域民”“固国”“威天下”三个治国目标及对应的“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构成排比,强调“得道”的重要性,而非外在条件,逻辑清晰且有气势。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讲解:用五个“…其…”的动宾结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并列“天将降大任”前的五种磨砺,构成排比,全面展现“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语势强烈。
4.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讲解:“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相同,虽仅两句,但后文“怒而飞”的描述隐含对“大”的进一步强调,且整体句式对称,可视为排比的简化,突出鲲、鹏的庞大。
5. 《劝学》(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讲解:前两句“…,取之于/为之,而…于…”结构相同(青与蓝、冰与水),第三句虽句式稍长,但核心是“木经輮而变曲”,三者均为“事物经改造而超越原质”的例子,构成排比,论证“学习可以提升自我”的观点。
6. 《劝学》(荀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讲解:用四个“…者,非…也,而…”的句式,并列“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四个例子,均说明“借助外物可提升能力”,构成排比,强化“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论点。
7. 《过秦论》(贾谊):“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讲解:“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动宾短语结构相同,均形容秦孝公的野心,构成排比,语言凝练且气势磅礴,突出秦的扩张欲望。
8. 《过秦论》(贾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讲解:“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名词+而+动词+名词”的句式,并列始皇统一后的举措,构成排比,展现始皇的雄才与秦的强盛。
9. 《鸿门宴》(司马迁):“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讲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两个“…如不能/恐不…”的句式,虽仅两句,但“杀人”“刑人”均体现秦王的残暴,且后文“天下皆叛之”为结果,可视为排比的简化,突出秦王的暴虐。
10. 《屈原列传》(司马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讲解:用四个“其…(形容词)”的主谓结构,并列屈原文章、言辞、志向、品行的特点,构成排比,简洁有力地概括屈原的人格与文风,增强评价的权威性。
11. 《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讲解:用五个“…能/学/弹/诵/为…”的句式,按年龄顺序并列刘兰芝的技能与经历,构成排比,清晰展现刘兰芝的多才多艺与成长历程,为后文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12. 《桃花源记》(陶渊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讲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四个主谓短语,并列桃花源的环境特点,构成排比,简洁勾勒出桃花源的宁静祥和,让读者快速进入场景。
13.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讲解:“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结构相同,“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结构相同,两组排比分别描绘“归途的轻松”与“到家的温馨”,突出陶渊明归隐的喜悦。
14. 《兰亭集序》(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讲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两个“…观/察…之…”的动宾结构,并列“仰观”“俯察”两个动作,构成排比,展现兰亭集会时的视野开阔,为后文“信可乐也”的感慨铺垫。
15. 《滕王阁序》(王勃):“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讲解:“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两个“…(动词)…而…(动词)…”的句式,并列滕王阁的地理位置优势,构成排比,简洁有力地突出滕王阁的险要与重要性。
16. 《滕王阁序》(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讲解:两个“…当/且…,宁/不…?”的反问句式,并列“老”与“穷”两种境遇下的人生态度,构成排比,强调“坚守志向”的重要性,语势铿锵,激励人心。
17. 《师说》(韩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讲解:“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与“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结构完全相同,并列“生乎吾前”“生乎吾后”两种情况,构成排比,论证“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逻辑严谨。
18. 《师说》(韩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讲解:“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结构对称,并列“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构成排比,突出“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增强批判力度。
19. 《阿房宫赋》(杜牧):“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讲解:用六个“…多于…之…”的句式,并列阿房宫的“柱”“椽”“钉头”“瓦缝”“栏槛”“管弦”与“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言语”的对比,构成排比,极力渲染阿房宫的奢华,讽刺秦的骄奢淫逸。
20. 《六国论》(苏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讲解:虽未直接用排比句式,但“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核心观点并列,且后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等句子,通过列举齐、燕、赵的例子,隐含排比,全面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21. 《赤壁赋》(苏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讲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结构相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结构相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相同,三组排比层层递进,从“行动”到“比喻”再到“感慨”,展现苏轼夜游赤壁的心境变化。
22. 《赤壁赋》(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讲解:两个“自其…者而观之,则…也”的句式,并列“变”与“不变”两种观察角度,构成排比,体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逻辑清晰且有哲理。
23.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讲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与“险以远,则至者少”结构对称,并列“夷近”与“险远”两种路况及对应的“游者众”“至者少”,构成排比,为后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观点铺垫。
24. 《岳阳楼记》(范仲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讲解:“衔远山”“吞长江”两个动宾短语结构相同,并列岳阳楼俯瞰的“山”与“江”,构成排比,简洁勾勒出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为后文“迁客骚人”的不同情怀铺垫。
25. 《岳阳楼记》(范仲淹):“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讲解:“淫雨霏霏…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四个分句,均描绘“淫雨霏霏”时的凄凉景象,结构相似,构成排比,极力渲染“悲”的氛围。
26. 《岳阳楼记》(范仲淹):“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讲解:“春和景明…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四个分句,均描绘“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结构相似,构成排比,极力渲染“喜”的氛围,与前文“悲”形成对比。
27. 《醉翁亭记》(欧阳修):“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讲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三个“…者,…也”的判断句式,并列“琅琊山”“酿泉”“醉翁亭”三个景物,构成排比,清晰展现游览路线,让读者如临其境。
28. 《醉翁亭记》(欧阳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讲解:“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个“…而…”的句式,并列“朝”“暮”的景色,构成排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个短语,并列“春”“夏”“秋”“冬”的景色,构成排比,分别展现山间“朝暮”与“四时”的变化,语言优美。
29.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讲解:“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三个分句,并列“寒”“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三个困难,构成排比,突出宋濂抄书时的艰辛,为后文“遍观群书”的成果铺垫。
30.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讲解:“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三个分句,并列“行路”“天气”“身体”三个方面的困难,构成排比,突出宋濂从师时的艰苦,体现其求学的执着。
31. 《曹刿论战》(《左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讲解:用三个“…,弗敢…也,必以…”的句式,并列鲁庄公“分衣食”“守诚信”“断狱情”三个举措,构成排比,清晰展现鲁庄公的治国表现,为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评价铺垫。
3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讲解:用三个“…之美我者,…也”的判断句式,并列“妻”“妾”“客”赞美邹忌的原因,构成排比,逻辑清晰地分析出“私”“畏”“求”三种心理,为后文讽齐王纳谏埋下伏笔。
33.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讲解:用三个“…莫不…王”的句式,并列“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构成排比,与前文邹忌的“妻、妾、客”形成类比,有力地说服齐王“王之蔽甚矣”。
34. 《出师表》(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讲解:两个“亲…,远…,此…所以…也”的句式,并列“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原因,构成排比,对比鲜明,强调“亲贤臣,远小人”的重要性,表达诸葛亮对刘禅的恳切期望。
35. 《出师表》(诸葛亮):“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讲解:“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六个动宾短语,并列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与目标,构成排比,展现其坚定的信念与使命感,语势强烈。
36. 《桃花源记》(陶渊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讲解:“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无论魏晋”四个分句,并列村民对渔人的态度与交流内容,结构相似,构成排比,展现桃花源村民的淳朴与与世隔绝。
37. 《陋室铭》(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讲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两个“无…之…(动词)…(名词)”的句式,并列“丝竹”“案牍”两种干扰,构成排比,突出陋室的“雅”,展现刘禹锡的高洁情操。
38. 《爱莲说》(周敦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讲解:用三个“…,花之…者也”的判断句式,并列“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构成排比,对比鲜明,突出莲“君子”的特质,表达作者对莲的喜爱。
39. 《核舟记》(魏学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讲解:“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与“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结构相同,并列东坡与鲁直的动作,构成排比,细致描绘核舟上人物的姿态,突出核舟雕刻的精巧。
40. 《陈涉世家》(司马迁):“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讲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两个“…亦死”的句式,并列“逃亡”与“举大计”两种选择的结果,构成排比,突出“等死”的处境,为后文“举大计”的号召铺垫,增强说服力。
41. 《陈涉世家》(司马迁):“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讲解:虽未直接用排比,但“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两个分句并列“生”与“死”的两种选择,隐含排比,结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问,增强反抗的气势,激励徒属起义。
42. 《桃花源记》(陶渊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讲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两个分句,结构相似,并列渔人与村民的互动,构成排比,展现村民的善良与热情,进一步突出桃花源的美好。
43. 《醉翁亭记》(欧阳修):“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
讲解:用四个“…也”的判断句式,并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构成排比,简洁概括醉翁亭的欢乐氛围,突出“与民同乐”的主旨。
44. 《岳阳楼记》(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讲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两个“居/处…之…则忧其…”的句式,并列“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两种境遇下的忧思,构成排比,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45. 《师说》(韩愈):“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讲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两个“…之不知/不解”的宾语前置句式,并列“句读”与“惑”两个学习重点,构成排比,批判“小学而大遗”的错误做法,强化“从师学习要传道解惑”的观点。
46. 《阿房宫赋》(杜牧):“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讲解:用四个“…,…也”的判断句式,将“明星荧荧”“绿云扰扰”“渭流涨腻”“烟斜雾横”的景象与“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焚椒兰”的行为对应,构成排比,极力渲染阿房宫宫女的众多与奢华,讽刺秦的腐败。
47. 《六国论》(苏洵):“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讲解:“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两个主谓短语,并列“诸侯”与“秦”的对比;“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两个“…之弥/愈…”的短语,并列“诸侯奉秦”与“秦侵诸侯”的关系,构成排比,清晰论证“赂秦必亡”的道理。
48. 《赤壁赋》(苏轼):“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讲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两个“…如斯/如彼,而…也”的句式,并列“水”与“月”的特性,构成排比,为后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铺垫,体现苏轼的豁达。
49.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讲解:两个“有志…,而…,亦不能至也”的句式,并列“力不足”“无物相之”两个不能“至”的原因,构成排比,全面论证“至险远之地需志、力、物三者结合”的观点,逻辑严密。
50.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讲解:“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五个动宾短语,并列同舍生的穿戴,构成排比,与“余则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宋濂“以中有足乐者”的求学态度,展现其安贫乐道的精神。
语文基础
- 现代汉语:虚词:叹词(感叹、呼唤、应答)
- 现代汉语:虚词:拟声词(自然声音、动物声音、物体声音)
- 阅读理解:中考与高考阅读理解题型大全
- 阅读理解: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实用体裁)
- 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
- 实用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传记、书信
- 文学体裁:什么是诗歌?
- 文学体裁:什么是散文?
- 文学体裁:什么是小说?
- 文学体裁:什么是戏剧?
- 文学体裁:什么是童话?
- 文学体裁:什么是寓言?
- 实用体裁:什么是记叙文?
- 实用体裁:什么是说明文?
- 实用体裁:什么是议论文?
- 实用体裁:什么是新闻?
- 实用体裁:什么是传记?
- 实用体裁:什么是书信?
-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伏笔、悬念、铺垫、抑扬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 修辞手法:比喻(相似点)
- 修辞手法:借代(相关点)
- 修辞手法:拟人(变成人)
- 修辞手法:夸张(夸大或缩小)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回环
- 修辞手法:顶真(联珠、蝉联)
- 修辞手法:衬托
- 修辞手法:对照
- 修辞手法:拈连
- 修辞手法:移就(转借、移状、移用)
- 修辞手法:通感(移觉)
- 修辞手法:互文
- 修辞手法:婉曲(婉转)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好处/表达效果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三大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