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夸张(夸大或缩小)
夸张是通过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程度、数量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核心是“超出现实逻辑却服务于情感或意境”,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类。
一、夸张修辞手法核心解析
夸张本质:不追求事实准确性,而追求情感冲击力。比如“白发三千丈”并非真有三千丈白发,而是用极端长度突出愁绪之深。
扩大夸张:将事物的特征、数量等往“大、多、强”的方向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缩小夸张:将事物往“小、少、弱”的方向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大山比作小泥丸)。
超前夸张:把未发生的事提前说,突出急切或必然,如“还没等我开口,他的话就已经飞到我耳边了”。
夸张作用:强化情感(如愤怒、喜悦、愁苦)、突出事物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画面感。
二、现代汉语夸张例题
1. 他饿得能吃下一头牛。(扩大夸张,突出饥饿程度)
2. 这座楼高得能捅破天。(扩大夸张,突出楼高)
3. 她的眼泪流成了河。(扩大夸张,突出悲伤)
4. 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扩大夸张,突出安静)
5. 他跑起来比火箭还快。(扩大夸张,突出速度快)
6. 我等你等得花儿都谢了。(扩大夸张,突出等待时间长)
7. 这片草原大得一眼望不到边。(扩大夸张,突出草原辽阔)
8. 他的力气大得能举起一座山。(扩大夸张,突出力气大)
9. 妈妈的唠叨能绕地球三圈。(扩大夸张,突出唠叨频繁)
10. 那棵树粗得要十个人才能抱住。(扩大夸张,突出树粗)
11. 她的笑容甜得能融化冰块。(扩大夸张,突出笑容甜美)
12. 这场雨下得能把城市淹了。(扩大夸张,突出雨大)
13. 他的眼睛亮得像探照灯。(扩大夸张,突出眼睛有神)
14. 我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扩大夸张,突出疲惫)
15. 这本书厚得能当枕头。(扩大夸张,突出书厚)
16. 他的声音大得能震碎玻璃。(扩大夸张,突出声音洪亮)
17. 这碗饭香得能引来十里外的人。(扩大夸张,突出饭香)
18. 她瘦得一阵风就能吹倒。(扩大夸张,突出瘦弱)
19. 这个西瓜甜得能甜到心里去。(扩大夸张,突出西瓜甜)
20. 他的记性差得转头就忘事。(扩大夸张,突出记性差)
21. 雪下得能没过膝盖。(扩大夸张,突出雪大)
22. 他的手粗糙得像砂纸。(扩大夸张,突出手粗糙)
23. 这条河深得能淹死鲸鱼。(扩大夸张,突出河深)
24.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扩大夸张,突出高兴)
25. 他的缺点多得出乎意料。(扩大夸张,突出缺点多)
26. 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住人?(缩小夸张,突出地方小)
27. 他的心眼比针尖还小。(缩小夸张,突出心胸狭隘)
28. 这粒米小得几乎看不见。(缩小夸张,突出米小)
29. 他的胆子小得像老鼠。(缩小夸张,突出胆子小)
30. 这个村庄小得走两步就到头了。(缩小夸张,突出村庄小)
31. 她的步子轻得像一片羽毛。(缩小夸张,突出步子轻)
32. 这根线细得一拉就断。(缩小夸张,突出线细)
33. 他的成绩差得惨不忍睹。(扩大夸张,突出成绩差)
34. 这阵风大得能把人吹上天。(扩大夸张,突出风大)
35. 她的头发长到能拖地。(扩大夸张,突出头发长)
36. 我冷得牙齿打颤,浑身发抖。(扩大夸张,突出寒冷)
37. 这座山险得没人敢爬。(扩大夸张,突出山险)
38. 他的话多到能说上三天三夜。(扩大夸张,突出话多)
39. 这朵花美得让人挪不开眼。(扩大夸张,突出花美)
40. 他的速度慢得像蜗牛。(扩大夸张,突出速度慢)
41. 这瓶水少得一口就喝完。(缩小夸张,突出水少)
42. 他的个子矮得够不着桌子。(缩小夸张,突出个子矮)
43. 这道菜辣得能喷火。(扩大夸张,突出菜辣)
44. 她的皮肤白得像雪。(扩大夸张,突出皮肤白)
45. 这个房间乱得像猪窝。(扩大夸张,突出房间乱)
46. 他的力气小得连杯子都拿不动。(缩小夸张,突出力气小)
47. 这场比赛激烈得让人喘不过气。(扩大夸张,突出比赛激烈)
48. 这棵草小得几乎埋在土里。(缩小夸张,突出草小)
49. 他的眼神凶得能吃人。(扩大夸张,突出眼神凶)
50. 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扩大夸张,突出激动)
三、初高中文言文夸张例句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解析:扩大夸张。“三千丈”的白发远超现实,用极端长度将“愁绪”具象化,突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深。
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解析:扩大夸张。“三千尺”“落九天”夸大瀑布的高度,将瀑布比作银河,既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又营造出奇幻的意境。
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解析:扩大夸张。“深千尺”的潭水是夸张写法,用潭水的“深”反衬友情的“更深”,强化对友情的赞美。
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解析:扩大夸张。“万里”夸大征途的遥远,“度若飞”夸大行军速度的快,突出木兰奔赴战场的急切与勇敢。
5.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解析:扩大夸张。“百战”“十年”并非实指,夸大战争的频繁与时间的漫长,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艰辛。
6.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析:扩大夸张。“百丈冰”夸大冰层厚度,“万里凝”夸大愁云的范围,突出边塞冬季的严寒与凄凉。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解析:缩小夸张。站在泰山顶看其他山“小”,并非山真的小,而是夸大泰山的雄伟,突出诗人登顶后的豪迈视野。
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解析:扩大夸张。“抵万金”夸大家书的价值,在战乱背景下,突出家书的珍贵和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解析:扩大夸张。“酒肉臭”夸大贵族生活的奢靡,“冻死骨”夸大底层百姓的悲惨,用对比和夸张突出社会的贫富差距。
10.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解析:扩大夸张。“青丝”(黑发)到“雪”(白发)的变化在“朝暮”间完成,夸大时光流逝之快,突出人生短暂的感慨。
11.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解析:扩大夸张。“难于上青天”将蜀道的“难”与“上青天”对比,夸大蜀道的险峻,表达对蜀道难行的惊叹。
12.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解析:扩大夸张。“四万八千岁”夸大时间的漫长,突出蜀地与外界隔绝的久远,进一步强调蜀道的闭塞。
13.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解析:扩大夸张。“去天不盈尺”夸大山峰的高度(离天不足一尺),突出山峰的险峻,营造惊险的画面感。
14.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解析:扩大夸张。重复出现,“三千尺”“落九天”从空间上夸大瀑布的壮阔,将自然景观与银河的奇幻结合,增强感染力。
15.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解析:扩大夸张。“万重山”夸大山路的繁多,“轻舟已过”则突出行船速度之快,表达诗人获赦后的轻松愉悦。
16.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解析:扩大夸张。“千山”“万径”夸大范围,“鸟飞绝”“人踪灭”则夸大环境的寂静与空旷,突出雪景的孤寂。
17.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析:扩大夸张。“百丈冰”“万里凝”分别从“厚度”和“范围”夸大边塞的严寒,为下文送别营造凄凉氛围。
18.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析:扩大夸张。“不得控”“冷难着”夸大寒冷的程度,连将军、都护都难以抵御严寒,突出边塞冬季的酷寒。
1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析:扩大夸张。“千树万树”夸大雪花覆盖的范围,将雪花比作梨花,用夸张的数量突出雪景的繁盛,充满诗意。
20.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解析:扩大夸张。“气蒸”“波撼”分别从“雾气”和“波浪”入手,“云梦泽”“岳阳城”夸大影响范围,突出洞庭湖的壮阔。
2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解析:扩大夸张。将日月、星汉的运行都归为“沧海之中”,夸大沧海的辽阔,体现诗人的博大胸襟。
22.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解析:扩大夸张。“洪波涌起”夸大波浪的汹涌,结合“秋风萧瑟”,突出沧海在秋风中的磅礴气势。
2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解析:扩大夸张。“志在千里”夸大老骥的志向,即便年老,仍有驰骋千里的抱负,突出诗人的壮志豪情。
24.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解析:扩大夸张。“水何澹澹”夸大海水的广阔,“山岛竦峙”夸大岛屿的挺拔,整体突出沧海的雄浑景象。
25.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解析:扩大夸张。“八百里”夸大酒肉的丰盛,“五十弦”夸大乐器的数量,突出军营生活的豪迈与壮阔。
26.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解析:扩大夸张。“天下事”夸大目标的宏大,“生前身后名”夸大荣誉的长久,突出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27.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解析:扩大夸张。“吹角连营”夸大军营的规模,即便在梦中,仍能感受到军营的壮阔,突出词人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28.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解析:扩大夸张。“黑云压城”“城欲摧”夸大敌军的气势,仿佛城池即将被压垮,突出战争的紧张氛围。
29.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解析:扩大夸张。“角声满天”夸大号角声的范围,仿佛整个天空都被号角声笼罩,突出战场的悲壮。
30.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解析:扩大夸张。“黄金台”“玉龙”(宝剑)夸大君主的礼遇和武器的珍贵,突出将士们为君赴死的决心。
31.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析:扩大夸张。“连天向天横”夸大天姥山的高度,“拔五岳掩赤城”则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山对比,夸大其雄伟。
32.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析:扩大夸张。“四万八千丈”夸大天台山的高度,但即便如此,天台山仍“欲倒东南倾”,反衬天姥山的巍峨。
33.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析:扩大夸张。“熊咆龙吟”夸大声音的洪亮,“殷岩泉”“惊层巅”则夸大声音的影响范围,突出天姥山的神秘与险峻。
34.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解析:扩大夸张。第三次出现,再次用“三千尺”“落九天”强调瀑布的壮阔,体现李白诗歌中“夸张极致”的风格。
35.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解析:扩大夸张。“千里”夸大路程,“一日还”夸大速度,用“千里”与“一日”的对比,突出行船之快。
36.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解析:扩大夸张。“万重山”夸大山路的曲折与繁多,“轻舟已过”则突出行船的顺畅,表达诗人的轻松心情。
37.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析:扩大夸张。“碧空尽”“天际流”夸大长江的长度和孤帆消失的距离,突出送别时的不舍与长江的辽阔。
38.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解析:扩大夸张。“中断”夸大天门山被楚江劈开的气势,“至此回”夸大江水的汹涌,突出天门山与楚江的壮阔。
39.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解析:扩大夸张。“相对出”夸大青山的动态,仿佛青山主动“走出”,“日边来”则夸大孤帆的遥远,营造开阔意境。
40.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解析:扩大夸张。“九曲”“万里”分别从“曲折度”和“长度”夸大黄河的特征,“自天涯”则夸大黄河的源头之远。
41.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解析:扩大夸张。“直上银河”是超越现实的夸张,将黄河与银河联系,突出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浪漫想象。
4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解析:扩大夸张。“千山”“万径”覆盖所有山脉和道路,“鸟飞绝”“人踪灭”则排除所有生命痕迹,夸大环境的寂静。
43.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解析:扩大夸张。“孤舟”“独钓”在“千山万径”的背景下,用“孤”与“独”夸大环境的空旷,突出渔翁的孤寂。
4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解析:扩大夸张。“绿江南岸”夸大春风的影响范围,仿佛春风一吹,整个江南都变绿了,突出春天的生机。
45.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解析:缩小夸张。“一水间”“数重山”看似写实,实则在诗人思乡的视角下,缩小了距离,突出归心似箭。
46.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解析:扩大夸张。“万事空”夸大死亡后对世间事物的“无牵挂”,但“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却打破这种“空”,突出爱国情怀。
47.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解析:超前夸张。“王师北定”是未发生的事,但诗人提前嘱托“家祭告乃翁”,夸大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与坚定信念。
4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解析:扩大夸张。“照汗青”夸大“丹心”(爱国之心)的影响,让爱国精神永远留在史册中,突出精神的不朽。
49.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解析:扩大夸张。“惶恐”“零丁”的情绪与“惶恐滩”“零丁洋”的地名结合,夸大内心的恐惧与孤独,增强情感共鸣。
50.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解析:扩大夸张。“如满月”夸大雕弓拉开的弧度,“射天狼”(喻指西夏)则夸大报国的壮志,突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语文基础
- 现代汉语:虚词:助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 现代汉语:虚词:叹词(感叹、呼唤、应答)
- 现代汉语:虚词:拟声词(自然声音、动物声音、物体声音)
- 阅读理解:中考与高考阅读理解题型大全
- 阅读理解: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实用体裁)
- 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寓言
- 实用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传记、书信
- 文学体裁:什么是诗歌?
- 文学体裁:什么是散文?
- 文学体裁:什么是小说?
- 文学体裁:什么是戏剧?
- 文学体裁:什么是童话?
- 文学体裁:什么是寓言?
- 实用体裁:什么是记叙文?
- 实用体裁:什么是说明文?
- 实用体裁:什么是议论文?
- 实用体裁:什么是新闻?
- 实用体裁:什么是传记?
- 实用体裁:什么是书信?
-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伏笔、悬念、铺垫、抑扬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 修辞手法:比喻(相似点)
- 修辞手法:借代(相关点)
- 修辞手法:拟人(变成人)
- 修辞手法:夸张(夸大或缩小)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回环
- 修辞手法:顶真(联珠、蝉联)
- 修辞手法:衬托
- 修辞手法:对照
- 修辞手法:拈连
- 修辞手法:移就(转借、移状、移用)
- 修辞手法:通感(移觉)
- 修辞手法:互文
- 修辞手法:婉曲(婉转)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好处/表达效果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三大文:概括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