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设问
设问是一种“先提出问题,再自己回答”的修辞手法,核心作用是引发注意、强调观点,让表达更有层次感和说服力,避免平铺直叙。
一、设问
要判断设问,关键看两个要点:有“问”有“答”,且“问”是作者故意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后续的“答”突出重点,而非真的寻求他人答案。
1. 设问的3大核心特征
自问自答:这是最本质的标志。问题抛出后,作者会立刻给出明确答案,不会让读者产生疑惑。
例:“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能拓宽视野,增长智慧。”
目的明确:提问不是为了“求答案”,而是为了“引关注”。通过问题抓住读者注意力,再用答案强化核心观点。
例:“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是为自己热爱的事全力以赴,是为他人带来温暖的事。”
灵活多变:可用于开头(引出话题)、中间(强调观点)、结尾(引发回味),句式可长可短。
例:开头——“青春该如何度过?不该在躺平中浪费,该在奋斗中绽放。”
例:结尾——“这样的坚持值得吗?我想,多年后回头看,答案一定是‘值得’。”
2. 设问与易混手法的区别
很多人会把设问和反问、疑问混淆,三者核心差异如下:
设问:自问自答,有问有答(例:“努力有用吗?当然有用,它会让你离目标更近。”)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里(例:“努力难道没用吗?”——答案是“有用”)
疑问:单纯提问,寻求他人回答(例:“努力有用吗?”——真的想知道答案)
设问修辞类问题的答题模板
设问修辞类问题的核心是分析“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强化观点”的表达逻辑,以下是通用答题模板及场景化应用,适用于“分析设问作用”“赏析设问妙处”等题型:
一、核心答题模板(通用版)
1. 判断修辞:明确指出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以引发思考)。
2. 拆解内容:
若为“自问自答”:说明“作者先提出‘XX问题’,随后给出‘XX答案’”;
若为“只问不答”:说明“作者提出‘XX问题’,并未直接作答”。
3. 分析作用:结合语境,从“引发思考”的核心效果出发,延伸至具体作用(如突出观点、过渡衔接、吸引读者、强化情感等)。
二、不同场景的细化模板
1. 引出观点/强调观点(如议论文、说明文中)模板:这句话运用设问,作者先提出“[具体问题]”,随后回答“[具体答案/观点]”。通过自问自答,主动引发读者对[问题核心]的思考,从而自然引出/突出作者的[核心观点],使论述更有针对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吸引读者兴趣(如记叙文、散文、说明文开头/段落中)模板:这句话运用设问,以“[具体问题]”提问,打破平铺直叙的节奏,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继续阅读,探究问题的答案/下文内容。
3. 过渡衔接(用于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模板:这句话运用设问,前一句围绕“[前文内容]”展开,此处以“[过渡问题]”提问,自然将话题从“[前文核心]”转向“[后文核心]”,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更连贯、逻辑更清晰。
4. 强化情感/抒发感慨(如抒情散文、诗歌中)模板:这句话运用设问,作者提出“[情感化问题,如‘谁能不被这样的风景打动?’]”(可自问自答,也可只问不答),用反问式的设问强化了对[对象]的[情感,如赞美、惋惜、崇敬] ,使情感表达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5. 引发读者反思(如哲理散文、议论性文本中)模板:这句话运用设问,作者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我们是否忽略了生活中的小美好?’]”,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结合自身经历思考问题,让读者主动与文本产生共鸣,深化文章的主题。
三、示例应用
示例1(自问自答,引出观点)
原句:“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不是鲁莽的冲动,而是明知恐惧仍选择前行。”
答题:这句话运用设问,作者先提出“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的问题,随后给出“不是鲁莽的冲动,而是明知恐惧仍选择前行”的答案。通过自问自答,引发读者对“勇敢”内涵的思考,自然引出作者对“真正勇敢”的定义,突出核心观点,使论述更清晰。
示例2(只问不答,吸引兴趣)
原句:“古埃及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跨越千里被运送到沙漠中的?”
答题:这句话运用设问,以“古埃及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运送的?”提问,未直接作答。通过提出读者可能好奇的问题,打破叙述的平淡,激发读者的探究欲,引导读者继续阅读以寻找答案,增强了文本的吸引力。
四、关键注意点
1. 区分设问与反问:设问的核心是“自问(或答或不答)以引发思考”,反问的核心是“用疑问语气表达肯定/否定观点”,答题时需先明确判断,避免混淆。
2. 结合语境分析作用:“引发思考”是基础,但需具体说明“引发对什么的思考”,以及最终服务于“突出观点”“吸引兴趣”还是“强化情感”,避免只说套话。
3. 关注位置和文本类型:开头的设问多为“吸引兴趣、引出话题”,中间的设问多为“过渡、强调观点”,结尾的设问多为“引发反思、升华主题”,需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和文本体裁(议论、记叙、抒情)判断作用。
现代文设问例子
1. 今天该吃什么?不如试试楼下新开的那家面馆吧。
2. 怎样才能快速平复情绪?深呼吸三次,告诉自己“没关系”,会好很多。
3. 周末在家做什么好呢?看看书、追部剧,再帮妈妈打扫下房间,就很充实。
4. 为什么冬天的太阳总让人觉得温暖?因为它不像夏天那么灼热,光线柔和又舒服。
5. 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每天黏在一起,而是需要时能随时找到彼此。
6. 怎样才能记住英语单词?每天坚持背10个,再用单词造3个句子,记得会更牢。
7. 下雨天真的会让人心情低落吗?其实未必,听着雨声看书,反而有种特别的宁静。
8.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烟花?因为它在黑夜中绽放的瞬间,像把美好都定格了。
9. 熬夜之后怎么补精神?中午小睡20分钟,再喝一杯温水,比喝咖啡更有效。
10. 怎样才算真正了解一个人?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在小事上怎么做。
11. 学习的意义仅仅是考高分吗?当然不是,它更能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挫折对人来说是坏事吗?不,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能让我们更强大。
13.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不是赚很多钱,而是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辜负初心。
14.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矛盾吗?其实不矛盾,绿色发展才是长久的发展。
15. 为什么说“细节决定成败”?因为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疏忽,就可能让所有努力白费。
16. 读书一定要读“有用”的书吗?不一定,那些“无用”的散文、诗歌,能滋养我们的心灵。
17. 团队合作的关键是什么?是每个人都愿意付出,也愿意倾听,互相补位不拆台。
18. 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不同?因为世界的精彩,正来自于每个人的独一无二。
19. 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吗?不一定,但不努力,就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
20. 什么是“孝顺”?不只是给父母钱,更是常回家看看,耐心听他们说说话。
21. 春天最动人的是什么?是柳枝抽出的新芽,是桃花绽开的粉瓣,是燕子归来的呢喃。
22. 夏夜的星空有多美?抬头望去,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一闪一闪映着人间。
23. 秋天为什么总让人想起“思念”?或许是枫叶红得像心头的牵挂,或许是秋风凉得像远方的问候。
24. 冬天的雪有什么魔力?它能把整个世界染成白色,盖住所有喧嚣,让一切都变得安静。
25. 大海为什么能让人平静?因为它的辽阔能装下所有烦恼,海浪声像在轻轻安慰每一个来人。
26. 山顶的风景值得爬那么久吗?当你站在山顶,看到云雾在脚下流动,所有疲惫都会变成值得。
27. 雨后的彩虹为什么让人开心?因为它总在风雨后出现,像在告诉我们“困难过后就是美好”。
28. 夕阳西下时,最难忘的是什么?是天边那片橘红的晚霞,是归巢鸟儿的翅膀,是身边人的陪伴。
29. 草原的夜晚有多迷人?没有城市的灯光,只有月亮和星星,还有远处传来的马头琴声。
30.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有什么意义?它照亮了黑夜,也像在提醒我们:新的一天,新的希望。
31. 这个故事要从哪里说起呢?就从那个飘着小雨的清晨,男孩捡到一只流浪猫开始吧。
32. 为什么小蚂蚁能搬动比自己重很多的东西?原来它们靠的不是力气大,而是团结协作。
33. 老奶奶为什么每天都要在门口种牵牛花?因为她的孙女说过,最喜欢看牵牛花爬满篱笆的样子。
34. 那只小鸟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它跟着同伴飞了很久,终于在夕阳下看到了妈妈的身影。
35. 为什么爷爷总把旧手表带在身上?因为那是奶奶年轻时送他的礼物,每走一秒都像在陪伴。
36. 小女孩为什么要把糖果分给流浪狗?因为妈妈告诉她,所有生命都需要被温柔对待。
37. 那棵老槐树为什么被大家保护着?因为它已经在这里生长了一百年,见证了几代人的童年。
38. 弟弟为什么坚持要把风筝放得最高?因为他说,风筝飞得高,就能让在外地的爸爸看到。
39. 阿姨为什么每天都要给楼下的流浪猫喂食物?因为她曾经也养过一只猫,知道孤独的滋味。
40. 那个旧书包里藏着什么秘密?里面装着男孩第一次得满分的试卷,还有朋友送的小纸条。
41. 时间是什么?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每一分每一秒里,改变着我们和世界。
42. 幸福是什么?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是能珍惜眼前的每一份小美好。
43. 什么是“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明明害怕,却依然选择往前走。
44. 为什么说“善良是一种选择”?因为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善良需要顶住很多诱惑和压力。
45. 成长是什么?是从“需要别人保护”,变成“能保护别人”;是从“不懂事”,变成“会担当”。
46. 什么是“友谊”?是不会因为距离疏远,不会因为时间变淡,难过时能依靠,开心时能分享。
47. 为什么要学会“原谅”?不是原谅别人的错,而是放过自己,不让过去的事困住未来。
48. 梦想有什么用?它像一盏灯,在迷茫的时候,能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49. 什么是“责任”?是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是自己的事不推给别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50. 为什么要“珍惜当下”?因为过去回不去,未来还没来,只有当下,才是我们能真正把握的。
初高中文言文设问例子(附出处+讲解)
1.《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连续用三个反问句式的“不亦……乎”,但本质是“自问自答”(答案暗含“是”),属于设问的变体。通过提问强调“学习、交友、待人”的君子态度,引发读者对“君子品格”的思考。
2.《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隐含设问:“人这一生该如何成长?”)
讲解:虽未直接抛出问题,但全文围绕“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目标”展开,本质是“先隐含提问,再用具体阶段作答”,用设问的逻辑引导读者理解“成长的递进性”。
3.《桃花源记》(陶渊明):“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隐含设问:“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讲解:通过刘子骥“寻而未果”的情节,间接回答“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世界,现实中难以寻觅”,用“隐含提问+情节作答”的方式,突出桃花源的“虚幻性”。
4.《陋室铭》(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隐含设问:“陋室真的‘陋’吗?”)
讲解:先提出“陋室”的概念,再用“德馨、绿植、鸿儒”作答,回答“陋室不陋,因主人品德高尚”,用设问的逻辑强调“精神富足胜过物质简陋”。
5.《爱莲说》(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隐含设问:“世间花草众多,作者独爱什么?”)
讲解:先隐含“爱什么花”的提问,再详细描写莲花的品格,既回答问题,又借莲花喻君子,用设问突出“君子的高洁品格”。
6.《出师表》(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隐含设问:“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讲解:先隐含“朝代兴衰原因”的提问,再用“亲贤/亲小人”的对比作答,既回答问题,又提醒后主“亲贤远佞”,用设问强化治国的核心观点。
7.《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讲解:邹忌先问“我和徐公谁美”,再通过妻、妾、客的回答分析“美我的原因”,属于“自问自答”。用自身经历设喻,为后续劝齐王“纳谏”做铺垫,让观点更易接受。
8.《曹刿论战》(《左传》):“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讲解:鲁庄公先问“凭什么作战”,曹刿通过三次追问(衣食、牺牲、断狱),最终肯定“断狱以情”是作战的根本,属于“连续设问+逐步作答”,突出“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
9.《岳阳楼记》(范仲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讲解:先提出“古仁人之心与常人不同,为什么?”的问题,再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民忧君”作答,直接回答“古仁人的品格”,用设问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
10.《醉翁亭记》(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隐含设问:“醉翁的心意真的在酒吗?”)
讲解:先隐含“醉翁为何饮酒”的提问,再回答“心意在山水”,用设问突出“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避免直白表述的平淡。
11.《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讲解:先连续提问“木兰在想什么、忆什么”,再用“无所思、无所忆”转折,接着引出“军帖征兵”的背景,属于“设问+转折作答”,既引发注意,又自然过渡到木兰从军的原因。
12.《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隐含设问:“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
讲解:先隐含“山的特点”的提问,再用“连山无阙、隐天蔽日”作答,用设问的逻辑引导读者关注三峡“山高、岭连”的雄伟景象。
13.《小石潭记》(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隐含设问:“小石潭的鱼有什么特点?”)
讲解:先隐含“鱼的状态”的提问,再用“空游无依、动静结合”作答,既回答问题,又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用设问让景物描写更有层次。
1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隐含设问:“作者年轻时如何读书?”)
讲解:先隐含“读书的艰辛”的提问,再用“寒夜抄书、按时还书”的细节作答,用设问突出“作者勤奋好学”的态度,为劝勉马生做铺垫。
15.《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讲解:客人先提问“元方的父亲在吗”,元方直接回答“父亲等你不来,已经走了”,属于“直接设问+直接作答”,简洁推动情节,同时为后续“友人怒”“元方驳”埋下伏笔。
16.《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隐含设问:“时间是什么样的?”)
讲解:用“流水”比喻时间,隐含“时间如何流逝”的提问,再用“不舍昼夜”作答,用设问的逻辑强调“时间飞逝,应珍惜”的观点。
17.《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隐含设问:“如何与人相处?”)
讲解:隐含“与人相处的原则”的提问,再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答,用设问突出“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让道理更易被记住。
18.《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隐含设问:“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讲解:先隐含“胜利关键”的提问,再用“天时→地利→人和”的递进作答,用设问强调“人和(民心)是最关键的因素”,逻辑清晰且有说服力。
19.《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隐含设问:“人如何才能承担大任?”)
讲解:隐含“承担大任的条件”的提问,再用“苦、劳、饿、空乏”等磨砺作答,用设问突出“逆境出人才”的观点,激励读者正视挫折。
20.《庄子·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隐含设问:“北冥的鱼有什么特别?”)
讲解:隐含“鲲的特点”的提问,再用“大、能化鹏”作答,用设问的逻辑引导读者想象“鲲鹏的宏大”,突出庄子笔下“逍遥”的意境。
21.《礼记·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隐含设问:“如何知道嘉肴的美味、至道的好处?”)
讲解:隐含“认知方法”的提问,再用“食嘉肴、学至道”作答,用设问强调“实践(学习、教学)才能获得真知”的道理。
22.《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隐含设问:“燕雀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吗?”)
讲解:用反问句式隐含提问,答案是“不能”,属于设问变体。通过提问突出陈涉“不甘平凡、有远大志向”的形象,为后续起义做铺垫。
23.《汉书·苏武传》(节选,初中拓展):“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隐含设问:“苏武为何不愿投降?”)
讲解:隐含“苏武不投降的原因”的提问,再用“受陛下恩遇、愿肝脑涂地”作答,用设问突出苏武“忠君爱国”的气节。
24.《孔雀东南飞》(节选,初中拓展):“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隐含设问:“阿母为何反对府吏和兰芝?”)
讲解:隐含“阿母反对的原因”的提问,再用“兰芝无礼、自专由”作答(虽不符合实际,但是阿母的理由),用设问推动情节,突出封建家长制的矛盾。
25.《卖油翁》(欧阳修):“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隐含设问:“卖油翁为何能让油从钱孔入而钱不湿?”)
讲解:隐含“技艺高超的原因”的提问,再用“惟手熟尔”作答,用设问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简洁又有说服力。
26.《劝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隐含设问:“思考和学习、踮脚和登高,哪个更有效?”)
讲解:隐含“两种行为效果对比”的提问,再用“学习胜思考、登高胜踮脚”作答,用设问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为后续“劝学”观点铺垫。
27.《逍遥游》(庄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此大年也。”
讲解:先提出“凭什么知道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问题,再用“朝菌、蟪蛄(小年)”和“冥灵、大椿(大年)”的例子作答,属于“直接设问+举例作答”,清晰阐释“大小之辩”的观点。
28.《师说》(韩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讲解:先提出“人不是生来就懂,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再用“有惑不从师则终不解”作答,直接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用设问打破“耻学于师”的观念。
29.《阿房宫赋》(杜牧):“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讲解:先隐含“灭六国、族秦的原因是什么”的提问,用“六国不爱民、秦不爱民”作答;再提出“谁能灭秦”的问题,用“秦不爱民则自灭”暗含回答,用设问强化“爱民则兴、失民则亡”的警示。
30.《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讲解:先提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用“弊在赂秦”作答;再回应“是否所有国家都赂秦”的疑问,用“不赂者因失援而丧”作答,属于“连续设问+分层作答”,逻辑严密地论证“赂秦亡国”的观点。
3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隐含设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看到奇伟的景观?”)
讲解:隐含“观奇景的条件”的提问,再用“有志者能至险远之地”作答,用设问突出“志向的重要性”,并借游山喻“治学、做事需有志向”。
32.《赤壁赋》(苏轼):“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讲解:先提出“客人知道水和月亮的道理吗?”的问题,再用“水逝而常流、月盈虚而不消长”作答,用设问引出“万物永恒”的哲理,缓解客人的悲愁,体现苏轼的豁达。
33.《项脊轩志》(归有光):“问诸婢,婢曰:‘娘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讲解:先写“问婢女往事”,再引用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提问及婢女的应答,属于“间接设问”。通过母亲的日常提问,凸显“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情感真挚动人。
34.《陈情表》(李密):“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隐含设问:“李密为何不能奉诏任职?”)
讲解:隐含“进退两难的原因”的提问,再用“奉诏则弃母、顺私情则违诏”作答,用设问突出“李密忠孝难两全”的困境,为后续“愿乞终养”的请求铺垫。
35.《滕王阁序》(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讲解:用反问句式提问(“年老就该改变志向吗?穷困就该放弃理想吗?”),答案暗含“不”,属于设问变体。通过提问强调“无论年老或穷困,都要坚守志向”的精神,极具感染力。
36.《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讲解:先提出“田园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既然心被身体奴役,为何还惆怅悲叹?”的问题,再用“悟已往、知来者”作答,用设问表达“归隐的决心”,情感强烈且坚定。
37.《桃花源记》(陶渊明,高中拓展解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讲解:桃花源人先提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具言所闻”作答,属于“直接设问+具体作答”。通过问答对比“桃花源内的安宁”与“外界的战乱”,突出桃花源的“理想性”。
38.《史记·项羽本纪》(节选):“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讲解:项羽连续提出“我为什么要渡江?”“我有什么面目见江东父兄?”“我能不愧于心吗?”的问题,答案暗含“不渡、无面目、有愧”,属于设问变体。通过提问凸显项羽“宁死不屈”的性格,悲壮感人。
39.《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相如谓臣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讲解:蔺相如先提问“秦王那么威严,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答案暗含“不怕”,属于设问变体。通过提问解释“避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突出蔺相如的“大局观”。
40.《汉书·苏武传》(节选):“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隐含设问:“苏武被幽禁后会投降吗?”)
讲解:隐含“苏武是否投降”的提问,再用“啮雪咽毡、牧羊北海”的情节作答,用设问突出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展现其爱国精神。
41.《后汉书·张衡传》(节选):“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隐含设问:“候风地动仪是什么样的?”)
讲解:隐含“地动仪的构造”的提问,再用“材质、形状、内部结构、外部装饰”作答,用设问引导读者清晰了解地动仪的特点,体现张衡的智慧。
42.《兰亭集序》(王羲之):“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隐含设问:“死生是小事吗?”)
讲解:隐含“死生的意义”的提问,再用“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作答,用设问表达对“生死”的思考,否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情感深沉。
43.《五人墓碑记》(张溥):“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讲解:先提出“大阉之乱时,能坚守志向的缙绅有几人?”“五人为何能蹈死不顾?”的问题,再用“五人之力阻止阉党”作答,用设问突出“五人虽平凡却有大义”的精神,强调“义的重要性”。
44.《病梅馆记》(龚自珍):“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隐含设问:“梅为什么会病?”)
讲解:隐含“病梅的原因”的提问,再用“文人画士让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作答,用设问批判“束缚个性的社会风气”,借梅喻人,表达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45.《过秦论》(贾谊):“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讲解:先详细叙述秦的兴衰,再提出“秦为什么会灭亡?”的问题,最后用“仁义不施”作答,属于“先铺陈+后设问+再作答”,有力总结“秦亡的根本原因”,警示汉朝统治者。
46.《屈原列传》(司马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隐含设问:“屈原的文章和人品有什么特点?”)
讲解:隐含“屈原的文品与人品”的提问,再用“文约辞微、志洁行廉”作答,用设问突出屈原“高洁的品格”,表达司马迁对屈原的敬佩之情。
47.《刺客列传》(司马迁,节选):“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讲解:太子先提问“时间快到了,荆轲难道没心意去吗?”,荆轲用“待客与俱、太子迟之”作答,属于“他人设问+主角作答”。通过问答展现“太子的急躁”与“荆轲的沉稳”,推动情节发展。
48.《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讲解:烛之武先提出“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的问题,再用“邻厚则君薄”作答,属于“设问+利弊分析”。用设问引导秦伯思考“亡郑的坏处”,为后续“退秦师”奠定基础。
49.《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隐含设问:“防民之口的后果是什么?”)
讲解:隐含“防民之口的危害”的提问,再用“甚于防川、川溃伤人”作答,用设问强调“要让百姓说话,不能堵塞言路”的观点,警示厉王“弭谤”的错误。
50.《论语·先进》(高中拓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讲解:孔子先鼓励弟子“不要因为我年长就拘束”,再提出“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做?”的问题,属于“引导+设问”。通过提问引出弟子们对“志向”的阐述,是全文的核心引导句。
语文基础
- 汉语:标点符号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诗歌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散文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小说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戏剧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童话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寓言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记叙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说明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议论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新闻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传记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书信
-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
- 修辞手法:语言的化妆师
- 修辞手法:比喻
- 修辞手法:借代
- 修辞手法:拟人
- 修辞手法:夸张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顶真
- 修辞手法:通感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