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引用
一、引用修辞手法
引用,又称“引语”“用言”,是指在写作或说话时,有意援引名人名言、经典著作中的语句、古今诗文、谚语俗语、格言警句、他人话语等,将其融入自身表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其核心作用在于增强表达的权威性、说服力、文化底蕴或情感共鸣,使内容更具可信度与感染力。
根据引用的形式和目的,引用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1. 明引(直接引用):明确标注引用内容的出处(如作者、作品名称、朝代等),引用语句通常用引号标注,清晰告知读者内容的来源。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接点明了引用对象是孔子及其言论。
2. 暗引(间接引用):不明确标注出处,将引用内容化用或融入自身语句中,不使用引号,需读者结合知识储备辨别。例如“他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未提及李白与《将进酒》,但引用了诗中名句。
3. 意引(概括引用):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是概括提炼原文的核心思想或主旨,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引用内容。例如“鲁迅在作品中多次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未引用鲁迅的具体句子,而是概括其作品的核心观点。
二、引用修辞手法实例
1. 面对困难时,妈妈常对我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挫折,才能收获成长。(引用古诗名句,明引,激励人直面困难)
2.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让我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引用名人名言,明引,强调想象力的价值)
3.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队合作能汇聚众人智慧,攻克单个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引用俗语,明引,突出团队协作的意义)
4. 他总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每天坚持阅读与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引用古诗名句,暗引,体现勤奋治学的态度)
5.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推崇的“大丈夫”品格的核心内涵。(引用经典著作语句,明引,阐释品格标准)
6. 正如《论语》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定期复习旧知识,往往能获得新的理解与感悟。(引用儒家经典,明引,说明复习的重要性)
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时光转瞬即逝,唯有珍惜当下、努力奋斗,才能避免日后的遗憾。(引用古诗,暗引,警示珍惜时光)
8. 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不仅能丰富精神世界,还能提升个人能力。(引用经典散文语句,明引,阐述读书的益处)
9. 老家的长辈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引用谚语,明引,强调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10. 他在演讲中提到:“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勇气正是我们面对困境时所需要的。”(引用文学作品语句,明引,呼吁直面困境的勇气)
1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使与好友相隔千里,深厚的情谊也不会被距离冲淡。(引用古诗,暗引,表达友情的珍贵)
12.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引用教育家观点,明引,阐释教育理念)
13.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任何金钱都无法替代。(引用俗语,明引,强调时间的珍贵)
14. 正如杜甫诗中所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登上人生的高峰,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格局。(引用古诗,明引,激励人追求更高目标)
15.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体现了科学研究中传承与借鉴的重要性。(引用科学家名言,明引,说明传承的意义)
1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源自《论语》的处世准则,至今仍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道德规范。(引用经典,暗引,强调待人接物的原则)
17. 他常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勉,即使遭遇事业挫折,也始终保持乐观自信。(引用古诗,暗引,体现乐观心态)
18. 正如《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描绘的,人类始终在追求一个公平、正义、共享的理想社会。(引用儒家经典,明引,阐述社会理想)
19.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诚的批评虽然刺耳,却能帮助我们发现不足、改正错误。(引用谚语,明引,说明忠言的价值)
20.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教会我们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引用词作品,明引,传递豁达的人生态度)
2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的这句名言,点明了阅读对启迪智慧、提升认知的重要作用。(引用古人名言,明引,强调阅读的意义)
22.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合理规划时间,就能在忙碌中挤出学习与成长的空间。(引用文学名言,明引,说明时间管理的方法)
23.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艰巨的任务。(引用俗语,明引,突出集体力量)
2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诗,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永不放弃。(引用楚辞名句,暗引,体现探索精神)
25. 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源于日积月累的坚持与积累。(引用儒家经典,明引,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26. 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我们,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引用发明家名言,明引,说明勤奋的价值)
2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这句诗总能勾起游子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引用古诗,暗引,表达思乡之情)
28. 正如《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应善于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引用经典,明引,阐述学习他人的方法)
29.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的行为选择,将决定明天的结果与收获。(引用谚语,明引,强调因果关系)
30.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生动描绘了思念之人的憔悴与深情。(引用词作品,明引,展现细腻的情感)
3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句诗,彰显了舍生取义、忠贞爱国的崇高气节。(引用古诗,暗引,体现爱国精神)
32. 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时代,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个人立足社会、实现价值的重要支撑。(引用名人名言,明引,强调知识的力量)
33.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技能的掌握或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坚持。(引用俗语,明引,说明坚持的意义)
3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句诗,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提醒我们看待问题要客观全面。(引用古诗,暗引,阐释认知规律)
35. 正如《孟子·告子上》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人生中难免面临选择,需明确取舍的标准。(引用经典,明引,说明取舍的重要性)
36.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带领我们跨越认知的局限,不断提升自我。(引用文学家名言,明引,强调书籍的作用)
37.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这句词,道出了真挚爱情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引用词作品,暗引,表达对爱情的理解)
38. 正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结合两者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引用经典,明引,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39.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经历挫折并从中吸取教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引用俗语,明引,说明从失败中学习的意义)
40.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句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边塞雄浑壮阔的景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引用古诗,暗引,展现诗歌的画面感)
41.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这句话为我们指明了实现成功的具体路径。(引用科学家名言,明引,阐述成功的要素)
4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这句诗,以落花自喻,表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引用古诗,暗引,体现奉献精神)
43. 正如《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需要通过学习与磨砺,才能成为有学识、有品德的人。(引用经典,明引,强调学习与磨砺的价值)
44.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反而能提高效率、避免失误。(引用俗语,明引,说明准备的重要性)
45.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豪迈的笔触描绘黄河的磅礴气势,传递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引用古诗,明引,展现诗歌的豪迈风格)
4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句名言,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与崇高抱负。(引用散文名句,暗引,彰显家国情怀)
47. 正如《孟子·离娄下》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与关爱是相互的,只有真诚待人,才能收获他人的善意。(引用经典,明引,阐述人际交往的原则)
48. 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缺乏明确分工与协作的团队,往往会陷入效率低下的困境。(引用俗语,明引,警示团队管理的问题)
49. 杜甫在《春望》中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残破的景象反衬战乱中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引用古诗,明引,传递忧国忧民的情感)
5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这句诗,总能在人们遭遇困境时,给予直面挑战、勇往直前的勇气。(引用古诗,暗引,激励人奋勇向前)
三、初中文言文引用实例
1.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明引孔子的言论,直接引用《论语》中孔子对“学习”“交友”“修养”的看法,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品德与学习态度的核心表述,奠定了文章传递儒家修身理念的基调。
2. 《论语十二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明引孔子的话,引用孔子对“复习与新知”关系的观点,强调“复习旧知识能获得新理解”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儒家重视实践与反思的学习理念,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3.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明引孔子的言论,引用孔子对“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论述,指出“只学不思会迷茫,只思不学有危险”,清晰阐述了学与思相辅相成的道理,是古代教育理念的经典引用。
4. 《论语十二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明引孔子的话,引用孔子对“学习兴趣”的看法,将学习的境界分为“知道”“喜好”“快乐”三个层次,强调“以学习为乐”是最高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态度的标杆。
5. 《论语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明引孔子的言论,引用孔子关于“向他人学习”的观点,提出“任何人都有可学习之处,需取善改恶”的修身方法,体现了儒家谦逊好学、自省自改的品德要求。
6. 《论语十二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明引孔子的话,引用孔子对“意志坚定”的论述,以“军队可换主帅”反衬“普通人不可改变志向”,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是儒家推崇的“气节”观念的经典表达。
7. 《论语十二章》:“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讲解:明引孔子的言论,引用孔子对“仁的实现途径”的阐述,指出“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恳切提问、思考当下”是达到“仁”的方法,为儒家“仁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8. 《桃花源记》(陶渊明):“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讲解:暗引当时名士刘子骥的事迹(虽未直接引用其言论,但引用其“寻访桃花源”的行为),通过刘子骥这一真实人物的经历,增强了桃花源故事的真实性与传奇色彩,暗示桃花源的“虚幻与难寻”。
9. 《陋室铭》(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讲解:前半句暗引诸葛亮“南阳草庐”、扬雄“西蜀子云亭”的典故(引用历史人物的居所),类比自己的“陋室”;后半句明引孔子“何陋之有”的话(出自《论语·子罕》),直接引用孔子的观点,反驳“陋室简陋”的看法,强调“品德高尚则居所不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文化底蕴。
10. 《爱莲说》(周敦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讲解:暗引历史文化中对“菊”“牡丹”的象征意义(菊象征隐逸,源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牡丹象征富贵,是古代社会普遍的文化认知),通过引用这些约定俗成的文化意象,为“莲象征君子”的观点做铺垫,使对比更鲜明,立意更深刻。
11. 《出师表》(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讲解:暗引西汉与东汉的历史事实(引用历史王朝兴衰的案例),通过对比“先汉亲贤兴隆”与“后汉亲佞倾颓”的史实,为后主刘禅提供治国借鉴,强调“亲贤远佞”的重要性,以历史经验增强劝谏的说服力。
12. 《出师表》(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讲解:暗引诸葛亮自身早年的经历(引用个人过往的志向),通过陈述自己“乱世中只求保命,不求功名”的初衷,反衬出“先帝三顾茅庐”后自己“鞠躬尽瘁”的原因,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增强情感的真挚性。
13. 《出师表》(诸葛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讲解:明引“先帝三顾茅庐”的史实(引用具体的历史事件),通过描述先帝放下身份、多次拜访自己的经历,突出先帝的“知人善任”,为后文“报先帝、忠陛下”的誓言做铺垫,使劝谏更具情感共鸣。
14.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讲解:暗引邹忌自身“被妻、妾、客赞美”的生活经历(引用个人生活实例),通过分析“赞美背后的原因”,类比齐王“被宫妇、群臣、四境之内赞美”的情况,为“劝齐王纳谏”提供生动的论据,使讽喻更委婉、更易接受。
15. 《曹刿论战》(《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讲解:暗引古代战争中“击鼓助威”的军事常识(引用军事惯例),曹刿通过分析“鼓声与士气”的关系,提出“一鼓作气”的作战策略,引用军事经验支撑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智慧。
16. 《曹刿论战》(《左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讲解:暗引古代战争中“观察敌军迹象判断胜负”的军事经验(引用军事观察方法),曹刿通过“辙乱、旗靡”判断敌军“真败而非诱敌”,引用军事常识作为追击的依据,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与可信度。
17. 《岳阳楼记》(范仲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讲解:暗引“前人描述岳阳楼景色的诗文”(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对岳阳楼的题咏),范仲淹通过“前人之述备矣”承认前人已有详尽描写,转而聚焦“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既尊重前人成果,又巧妙转换文章立意。
18. 《岳阳楼记》(范仲淹):“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讲解:暗引古代文人“被贬谪后触景生情”的普遍心境(引用文人被贬的情感共鸣),通过描述“迁客骚人登楼见凄凉之景而悲”的情况,为后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做对比,突出作者的高尚境界。
19. 《岳阳楼记》(范仲淹):“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讲解:暗引古代文人“遇美景而愉悦”的常见情感(引用文人赏景的情感体验),通过描述“迁客骚人登楼见明媚之景而喜”的情况,与“悲景生悲”形成对比,为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做铺垫。
20. 《醉翁亭记》(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讲解:暗引“文人借酒抒情”的文化传统(引用文人饮酒的常见动机),欧阳修通过“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打破“饮酒只为酣醉”的常规认知,表达自己“以山水为乐、与民同乐”的情怀,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远。
21. 《醉翁亭记》(欧阳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讲解:暗引古代山水散文中“描写朝暮景色变化”的笔法(引用山水描写的传统范式),欧阳修借鉴前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角度,细致描绘山间朝暮的“晦明变化”,既符合读者的审美习惯,又展现了琅琊山的独特之美。
22.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讲解:暗引古代“寒门学子刻苦求学”的典故(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宋濂通过描述自己“寒冬抄书、按时还书”的经历,引用自身求学的艰辛实例,为勉励马生“珍惜学习机会”提供真实论据,增强了劝学的感染力。
23.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讲解:暗引古代“弟子尊师重道”的礼仪规范(引用传统师生相处的准则),宋濂通过描述自己“恭敬请教先达”的行为,引用尊师求学的传统做法,展现了古代学子对知识的敬畏与谦逊态度,为马生树立了学习榜样。
24. 《桃花源记》(陶渊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讲解:暗引古代“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社会理想(引用对“大同社会”的向往),陶渊明通过描写桃花源中人“邀请渔人、热情招待”的场景,引用人们对“和谐邻里关系”的美好想象,塑造了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雏形。
25. 《陋室铭》(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讲解:暗引古代文人“厌恶官场繁扰、追求闲适生活”的情怀(引用文人避世归隐的常见追求),刘禹锡通过“无丝竹之乱、无案牍之劳”,表达对“清净淡泊生活”的向往,引用文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使“陋室不陋”的观点更易引发共鸣。
四、高中文言文引用实例
1.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讲解:明引“君子”的观点(此处“君子”指有学识、有品德的人,引用儒家对“君子”的认知),荀子开篇即以“君子曰”引出“学习不可停止”的核心论点,借用“君子”的权威性,为全文论述“劝学”奠定理论基础,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2. 《劝学》(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讲解:暗引古代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知(引用自然现象的规律),荀子通过“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常见的自然现象,类比“学习能使人超越前人、不断提升”的道理,引用自然规律作为论据,使抽象的道理更具体易懂。
3. 《劝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讲解:暗引古代“实践重于空想”的哲学思想(引用儒家“知行合一”的早期理念),荀子通过对比“终日思”与“须臾学”、“跂而望”与“登高见”,引用“实践出真知”的朴素认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反驳“空想能获得知识”的观点。
4. 《劝学》(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讲解:暗引古代“君子善于借助外力”的智慧(引用对“君子能力”的传统认知),荀子提出“君子并非天生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引用人们对“君子善于学习、利用资源”的普遍看法,为“劝学”提供了理论支撑,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5. 《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讲解:暗引《齐谐》中的神话传说(引用古代神话故事),庄子引用《齐谐》中“鲲化为鹏”的典故,通过描绘鹏的巨大与神奇,为后文阐述“逍遥游”的境界做铺垫,以神话的奇幻色彩增强文章的浪漫主义气息与哲思深度。
6. 《逍遥游》(庄子):“《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讲解:明引《齐谐》中的文字(引用古代志怪书籍的内容),庄子直接引用《齐谐》中对“鹏南飞”的描述,以权威的神话记载支撑自己对“鹏”的想象,既增强了“鹏”这一形象的可信度,又通过“水击三千里、扶摇九万里”的描述,凸显“大物需待大风”的道理。
7. 《逍遥游》(庄子):“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讲解:暗引古代对“浮力原理”的朴素认知(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庄子通过“水积不厚则负舟无力”“杯水坳堂则杯胶”的实例,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类比“万物需待相应条件才能发挥作用”的哲学观点,使抽象的哲理更易理解。
8.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讲解:暗引古代“学者从师”的教育传统(引用儒家“尊师重教”的理念),韩愈开篇即引用“古代学者必有师”的传统,定义“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为后文批判“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现象做铺垫,以传统理念反驳时弊。
9. 《师说》(韩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讲解:明引孔子的言论(出自《论语·述而》),韩愈直接引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论证“弟子可以超过老师,老师不必比弟子贤能”的道理,以儒家圣人的言论为依据,增强了“打破门第、年龄界限从师”的观点的权威性。
10. 《师说》(韩愈):“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讲解:暗引古代“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分工(引用古代教育体系的分类),韩愈引用古代教育中“童子之师授句读、君子之师传大道”的传统,区分“教知识”与“传道理”的不同,批判当时只重句读、不重传道的教育现状。
11. 《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讲解:暗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事实(引用秦朝兴衰的史实),杜牧引用“秦灭六王、修建阿房宫”的历史事件,开篇即点明阿房宫建造的时代背景,为后文批判秦朝“骄奢亡国”做铺垫,以历史事实增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12. 《阿房宫赋》(杜牧):“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讲解:暗引“陈胜吴广起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历史(引用秦朝灭亡的史实),杜牧引用秦朝因“暴政”引发起义、最终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通过历史的兴衰对比,论证“骄奢亡国”的道理,以历史教训警示当朝统治者。
13. 《赤壁赋》(苏轼):“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讲解:明引《诗经·陈风·月出》中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即“窈窕”),苏轼引用《诗经》中描写明月与美人的诗句,既点明了夜游赤壁时“诵诗”的场景,又以《诗经》的典雅意境烘托出夜游的浪漫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14. 《赤壁赋》(苏轼):“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讲解:明引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客人引用曹操的诗,由“明月”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引发对“历史人物(曹操)”的感慨,为后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哲思做铺垫,以经典诗句串联起景、情、理的交融。
15. 《赤壁赋》(苏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讲解:暗引《论语·子罕》中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苏轼化用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将“逝水”与“明月”结合,阐述“万物看似流逝却永恒”的哲理,引用儒家经典语句,使哲思更具文化根基。
16. 《离骚》(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讲解:暗引古代“贵族追溯先祖”的传统(引用上古帝王的世系),屈原引用自己是“高阳氏后裔、伯庸之子”的家族渊源,强调自己的高贵出身与纯正血统,为后文“坚持美德、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做铺垫,体现了古代贵族对“血统与品德”的重视。
17. 《离骚》(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讲解:暗引古代“君子佩香草象征品德”的文化习俗(引用楚地的文化传统),屈原引用楚地“以香草比喻美德”的习俗,通过“佩江离、芷、秋兰”的行为,象征自己对“高洁品德”的追求,以文化习俗增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与象征意义。
18.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讲解:暗引古代“布衣之交重信义”的道德观念(引用民间交往的诚信准则),蔺相如引用“平民之间交往尚且不欺骗,何况大国之间”的民间共识,反驳秦王“以城换璧却失信”的行为,以民间道德准则约束大国交往,增强了外交辞令的说服力。
19.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讲解:暗引古代“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恩怨”的政治理念(引用忠臣的价值取向),蔺相如引用“先国家之急、后私仇”的政治准则,解释自己“避让廉颇”的原因,体现了古代忠臣“以国家为重”的崇高品格,以传统政治理念凸显人物的精神境界。
20. 《屈原列传》(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讲解:明引《离骚》的题义(“离忧”即遭遇忧患),并暗引古代“人穷反本、呼天呼父母”的情感本能(引用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司马迁引用《离骚》的题义与人类的情感本能,分析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为后文评价屈原的“忠直”做铺垫,增强了论述的情感共鸣。
21. 《屈原列传》(司马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讲解:暗引古代“比兴手法”的文学理论(引用《诗经》“比兴”的创作传统),司马迁引用“称文小而指大、举类迩而义远”的比兴特点,分析《离骚》的文学风格,指出屈原“以香草比美德、以恶草比奸佞”的创作手法,体现了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总结。
22. 《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讲解:暗引古代“天文分野”的地理观念(引用汉代“星野”学说,即把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郡对应),王勃引用“翼轸二星对应豫章郡”的星野学说,交代滕王阁的地理位置,既体现了古代的天文地理知识,又使开篇的地理描述更具典雅的文化气息。
23. 《滕王阁序》(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讲解:暗引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式(引用前人的写景笔法),王勃借鉴前人“景物并列对仗”的描写手法,化用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既继承了前人的文学智慧,又创造出更优美、更开阔的意境,成为千古名句。
24. 《滕王阁序》(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讲解:暗引《后汉书·马援传》中马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话(引用古人的励志名言),王勃化用马援的名言,表达“年老更应壮志、穷困更要坚定志向”的信念,引用古人的励志精神,增强了文章的鼓舞力量,成为激励后人的经典语句。
25.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讲解:暗引战国时期“六国赂秦”的历史事实(引用《史记》等史书对六国灭亡的记载),苏洵引用“六国以地赂秦、最终力亏灭亡”的史实,开篇即提出“弊在赂秦”的核心论点,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为后文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语文基础
- 文章体裁-文学体裁:寓言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记叙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说明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议论文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新闻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传记
- 文章体裁-实用体裁:书信
-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烘托类、象征类、结构类、情感类
- 修辞手法:语言的化妆师
- 修辞手法:比喻
- 修辞手法:借代
- 修辞手法:拟人
- 修辞手法:夸张
- 修辞手法:排比
- 修辞手法:反复
- 修辞手法:对比
- 修辞手法:对偶
- 修辞手法:设问
- 修辞手法:反问
- 修辞手法:双关
- 修辞手法:顶真
- 修辞手法:通感
- 修辞手法:用典
- 修辞手法:引用
- 记叙文:文章标题的含义
- 记叙文:文章标题能不能改为另一标题
- 记叙文: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给文章拟题
-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 记叙文:概括文章内容
-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 记叙文:某个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 记叙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 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 记叙文:概括段落大意
-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旨
-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记叙文:某两段能否对调顺序的问题
- 记叙文:补叙内容能否删除的问题
-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 记叙文: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
- 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的作用
- 记叙文:段落能不能删除的问题
- 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
- 记叙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