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核心作用是加强语气、突出情感,无需对方实际回答。它分为肯定式反问(用肯定表否定)和否定式反问(用否定表肯定)两类。

一、反问

1. 本质特征

无疑而问:句子本身包含明确答案,提问只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而非寻求信息。

语气强烈:比陈述句更具感染力,能凸显愤怒、不满、赞美、肯定等情绪。

结构固定:常使用“难道”“岂”“何”“怎”“不”等标志性词语,句末多配问号(有时用感叹号强化语气)。

2. 常见类型

肯定式反问:用肯定句表达否定意思。难道你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实际:这样做不对)

否定式反问:用否定句表达肯定意思。你怎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实际:你该承认错误)

二、反问修辞类问题答题模板

反问修辞类问题(如分析作用、赏析妙处)的核心是把握其“无疑而问,答案隐含在问句中”的特点,围绕“强调观点、增强语气、引发思考”的核心作用展开,以下是通用答题模板及应用示例:

核心答题模板(适用于“分析反问作用”“赏析反问妙处”等问题)

1. 判断修辞:明确指出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2. 还原句意:将反问句转化为陈述句(即揭示问句中隐含的肯定/否定观点,如“难道不……吗?”→“……是……”;“怎么会……呢?”→“……不会……”)。

3. 分析表达效果:从“加强语气”的核心作用出发,结合语境说明其具体效果(如强调某种观点、抒发强烈情感、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语言气势等)。

不同场景的细化模板

1. 表达肯定/否定观点(如议论文、说明文中强化论点)模板:这句话运用反问,以“[反问句内容]”的句式,将隐含的“[还原后的陈述句观点,如肯定:这件事是正确的;否定:这说法是错误的]”的观点表达出来,加强了语气,强烈强调了[作者的核心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让读者对[观点]印象更深刻。

2. 抒发强烈情感(如记叙文、散文中表达喜怒哀乐)模板:这句话运用反问,以“[反问句内容]”的句式,将[如愤怒、赞美、悲痛、无奈]的情感融入问句中,比直接陈述更能加强语气,突出了作者[具体情感]的强烈程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3. 引发读者思考(如杂文、哲理文中启发感悟)模板:这句话运用反问,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反问句内容]”的疑问形式,引发读者对[问题核心,如社会现象、人生道理]的思考,促使读者主动去理解作者的意图,使文章更具启发性,避免了生硬的说教。

三、示例应用(以“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为例)

问题:分析“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这句话的反问作用。

答题: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以“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的句式,隐含并还原出“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的肯定观点。通过反问加强了语气,强烈强调了“珍惜时间”的必要性,比直接说“我们要珍惜时间”更有力度,能引发读者对“如何珍惜时间”的思考,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四、关键注意点

1. 必须还原句意:反问的核心是“藏答案于问句中”,分析时需先明确其实际要表达的肯定/否定意思,这是后续分析效果的基础。

2. 效果要结合语境:避免只说“加强语气”,需具体说明“强调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情感”“引发了什么思考”,结合文本内容让分析不空洞。

3. 区分反问与设问:反问无答(答案隐含),作用是“强调”;设问有问有答,作用是“引起注意”,答题时需先明确判断,避免混淆。

反问修辞例句

1. 难道春天的景色不令人陶醉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令人陶醉”表“令人陶醉”,强调春天景色的迷人。

2. 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会不懂?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会不懂”表“肯定懂”,突出道理的简单易懂。

3. 他为团队付出这么多,难道不该被尊重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该被尊重”表“该被尊重”,强调其付出应得认可。

4. 难道你要为了小事放弃整个计划?解析:肯定式反问,用“要放弃”表“不该放弃”,提醒对方别因小失大。

5. 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怎能忘记?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能忘记”表“不能忘记”,强化对感恩的强调。

6. 难道挫折会打倒真正坚强的人吗?解析:肯定式反问,用“会打倒”表“不会打倒”,突出坚强者的韧性。

7. 这难道不是你亲手许下的承诺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是承诺”表“是承诺”,提醒对方履行约定。

8. 你怎敢在公共场合随意喧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敢”表“不该敢”,批评不文明行为。

9. 难道努力过后还会后悔吗?解析:肯定式反问,用“会后悔”表“不会后悔”,强调努力的价值。

10. 这么美味的食物,谁能不爱?解析:否定式反问,用“谁能不爱”表“所有人都爱”,突出食物的美味。

11. 难道我们不该为保护环境出份力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该出力”表“该出力”,呼吁环保行动。

12. 他这种无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值得学习”表“值得学习”,强调精神的榜样作用。

13. 你怎能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能一蹶不振”表“不能一蹶不振”,鼓励对方振作。

14. 难道金钱能买到所有东西吗?解析:肯定式反问,用“能买到”表“不能买到”,指出金钱的局限性。

15. 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是准则”表“是准则”,强调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16. 难道你没看到他眼中的疲惫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没看到”表“该看到”,提醒对方关注他人状态。

17. 这么重要的会议,你怎会迟到?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会迟到”表“不该迟到”,批评迟到行为的不当。

18. 难道勇气不是面对困难的关键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是关键”表“是关键”,突出勇气的重要性。

19. 父母为你操劳半生,你怎能不孝顺?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孝顺”表“该孝顺”,强化孝道的必要性。

20. 难道你要违背自己的初心吗?解析:肯定式反问,用“要违背”表“不该违背”,提醒对方坚守初心。

21. 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是目标”表“是目标”,强调目标的共同性。

22. 你怎会不知道诚信的重要性?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会不知道”表“肯定知道”,批评忽视诚信的行为。

23. 难道努力拼搏的人不配拥有成功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配拥有”表“配拥有”,强调拼搏与成功的关联。

24. 这么明显的错误,谁能没发现?解析:否定式反问,用“谁能没发现”表“所有人都该发现”,突出错误的明显。

25. 难道你要为了利益牺牲友情吗?解析:肯定式反问,用“要牺牲”表“不该牺牲”,提醒对方重视友情。

26. 他帮助你这么多次,你怎能不感激?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感激”表“该感激”,强调感恩的必要性。

27. 难道学习不是改变命运的途径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是途径”表“是途径”,突出学习的意义。

28. 这么美丽的风景,难道不值得停留欣赏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值得欣赏”表“值得欣赏”,强调风景的吸引力。

29. 你怎敢轻易打破自己的承诺?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敢打破”表“不该打破”,批评失信行为。

30. 难道挫折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是必经之路”表“是必经之路”,强调挫折的积极意义。

31. 父母的叮嘱,你怎能当作耳旁风?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能当作耳旁风”表“不能当作耳旁风”,提醒重视父母的话。

32. 难道你没感受到大家的关心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没感受到”表“该感受到”,提醒对方关注他人的善意。

33. 这么重要的机会,你怎会轻易放弃?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会放弃”表“不该放弃”,强调机会的珍贵。

34. 难道团结不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是法宝”表“是法宝”,突出团结的力量。

35. 他这种舍己为人的行为,难道不令人感动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令人感动”表“令人感动”,强调行为的感染力。

36. 你怎能因为别人的评价否定自己?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能否定”表“不能否定”,鼓励对方坚定自我。

37. 难道时间会为不努力的人停留吗?解析:肯定式反问,用“会停留”表“不会停留”,提醒珍惜时间。

38. 这么精彩的演出,谁能不鼓掌?解析:否定式反问,用“谁能不鼓掌”表“所有人都该鼓掌”,突出演出的精彩。

39. 难道你要让遗憾伴随自己一生吗?解析:肯定式反问,用“要让遗憾伴随”表“不该让遗憾伴随”,鼓励对方弥补遗憾。

40. 父母为你付出的心血,你怎能视而不见?解析:否定式反问,用“视而不见”表“不能视而不见”,强调要关注父母的付出。

41. 难道坚持下去不会有希望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会有希望”表“会有希望”,鼓励对方坚持。

42. 你怎会不知道浪费粮食是不对的?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会不知道”表“肯定知道”,批评浪费行为。

43. 难道友情不比金钱更珍贵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比金钱珍贵”表“比金钱珍贵”,突出友情的价值。

44. 这么艰难的时刻,我们怎能退缩?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能退缩”表“不能退缩”,强调要勇敢面对困难。

45. 难道你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没意识到”表“该意识到”,提醒对方反思错误。

46. 他为梦想奋斗的样子,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令人敬佩”表“令人敬佩”,强调奋斗精神的可嘉。

47. 你怎能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解析:否定式反问,用“怎能放弃”表“不能放弃”,鼓励对方坚守追求。

48. 难道努力不会有回报吗?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会有回报”表“会有回报”,强调努力的价值。

49. 这么温暖的帮助,你怎能不记在心里?解析:否定式反问,用“不记在心里”表“该记在心里”,强调要铭记他人的帮助。

50. 难道你要为了一时的快乐耽误未来吗?解析:肯定式反问,用“要耽误未来”表“不该耽误未来”,提醒对方着眼长远。

初高中文言文反问修辞(含出处+解析)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解析:否定式反问,“不亦说乎”即“不也很快乐吗”,实际表“很快乐”,用反问强调学习后复习的愉悦感,语气亲切自然。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解析:否定式反问,“不亦乐乎”表“不也很快乐吗”,实际是“很快乐”,突出朋友远道而来的喜悦,增强情感共鸣。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解析:否定式反问,“不亦君子乎”即“不也是君子吗”,实际表“是君子”,用反问强调“他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是君子的修养,强化观点。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实际表达为“温故而知新,不亦可以为师乎?”的省略)

解析:否定式反问,隐含“不亦……乎”结构,表“不也可以当老师吗”,实际是“可以当老师”,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语气肯定。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隐含反问逻辑:若不这样,岂是知?)(《论语·为政》)

解析:虽无明确反问词,但隐含“若知而装作不知,或不知装作知,岂算明智?”的反问,用肯定句反衬反问语气,强调诚实求知的态度。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隐含反问:三人行,岂会无师?)(《论语·述而》)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会无师”表“必有师”,用反问强化“人人皆有可学之处”的观点,让道理更具说服力。

7.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解析:两处均为否定式反问,“不亦重乎”表“不也很重吗”(实际“很重”),“不亦远乎”表“不也很远吗”(实际“很远”),用反问突出“以仁为己任”的责任之重、道路之远,增强使命感。

8.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隐含反问:时光如此流逝,岂能不珍惜?)(《论语·子罕》)

解析:隐含否定式反问,“岂能不珍惜”表“必须珍惜”,用时光流逝的景象引发反问,强化珍惜时间的警示意味。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隐含反问:非岁寒之时,岂能知松柏之坚?)(《论语·子罕》)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能知”表“不能知”,用反问突出“困境才能考验品格”的道理,让观点更深刻。

10. “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析:肯定式反问,“何有于我哉”即“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实际表“我能做到”,用反问体现孔子对自身修养的自信,语气谦逊却坚定。

1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解析:否定式反问,“宁有种乎”即“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实际表“没有天生的贵种”,用反问打破等级观念,激发起义者的反抗意识,语气激昂有力。

1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解析:肯定式反问,“安知”即“怎能知道”,实际表“不知道”,用燕雀与鸿鹄的对比,以反问嘲讽他人目光短浅,凸显陈涉的远大志向。

1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

解析:肯定式反问,“安求”即“怎能要求”,实际表“不能要求”,用反问指责统治者“不给千里马合适条件,却要求它日行千里”的荒谬,强化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

1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解析:否定式反问,“其真无马邪”即“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实际表“有千里马”,用反问先引发思考,再给出“是不知马”的答案,突出统治者的无知,语气强烈。

15.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曹刿反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时隐含反问:肉食者鄙,岂能远谋?)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能远谋”表“不能远谋”,用反问否定“肉食者能谋划”的观点,为自己参与论战找依据,语气坚定。

16.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隐含反问:彼竭我盈,岂有不克之理?)(《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隐含否定式反问,“岂有不克之理”表“一定能攻克”,用反问强化“彼竭我盈时作战必胜”的逻辑,增强说服力。

17.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鲁庄公问“何以战”,曹刿追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隐含反问:仅靠这些,岂能作战?)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能作战”表“不能作战”,用反问引导鲁庄公思考“作战的根本条件”,推动对话深入。

18.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反思时隐含反问:彼等美我,岂因我真美?)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因我真美”表“不是因我真美”,用反问引出对“美我原因”的分析,为讽谏齐王做铺垫,语气委婉却明确。

19.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谏时隐含反问:王之蔽如此,岂能不除?)

解析:隐含否定式反问,“岂能不除”表“必须除”,用反问提醒齐王“受蒙蔽严重”,促使其接受纳谏建议,语气恳切。

20.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妻答邹忌)

解析:肯定式反问,“何能及君”即“怎能比得上您”,实际表“比不上您”,用反问夸张地表达妻子的偏爱,凸显“私我”的原因。

21.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妾答邹忌)

解析:与上例同理,肯定式反问,“何能及君”表“比不上您”,体现妾因“畏我”而刻意讨好,强化“私、畏、求”的对比。

22. “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自比徐公后,隐含反问:彼等皆言我美,岂不虚妄?)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不虚妄”表“很虚妄”,用反问突出“他人赞美并非实情”,为后续讽谏埋下伏笔。

23.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重复但需强调,陈涉起义时的呐喊)

解析:与第11例同,否定式反问,“宁有种乎”表“没有天生贵种”,用反问打破阶级桎梏,激发群众的反抗热情,是起义的精神旗帜。

24. “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解析:肯定式反问,“死国可乎”即“为国家而死,难道不可以吗”,实际表“可以”,用反问鼓动众人“与其等死,不如为国而死”,增强号召力。

25.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解析:肯定式反问,“胡不已乎”即“为什么不停止呢”,实际表“该停止”,墨子用反问指出公输盘“义不杀人却造云梯助楚杀人”的矛盾,迫使对方反思。

26.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隐含反问:公输盘造云梯攻宋,岂合“义”哉?)(《墨子·公输》)

解析:隐含否定式反问,“岂合‘义’哉”表“不合‘义’”,用反问铺垫墨子的反对立场,为后续辩论做准备。

27.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解析:肯定式反问,“何罪之有”即“有什么罪呢”,实际表“没有罪”,用反问直接否定“攻宋合理”的观点,语气强硬,直击要害。

28.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隐含反问:如此行为,岂算智、仁、忠、强、知类?)(《墨子·公输》)

解析:隐含多处否定式反问,“岂算……”表“不算……”,用反问排比强化公输盘行为的荒谬,让对方无力反驳。

29. “子墨子曰:‘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隐含反问:杀墨子仍不能攻宋,岂有必要再攻?)(《墨子·公输》)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有必要再攻”表“没必要再攻”,用反问促使楚王放弃攻宋,体现墨子的智慧与威慑力。

30.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隐含反问:若非如此,岂能担当大任?)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能担当大任”表“不能担当大任”,用反问强调“逆境磨砺是担当大任的前提”,让道理更具必然性。

3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隐含反问:若无人恒过、无困于心,岂能改、岂能作、岂能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隐含多处肯定式反问,“岂能……”表“不能……”,用反问突出“挫折对成长的必要性”,增强论证的力度。

3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隐含反问:入无拂士、出无敌患,国岂有不亡之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隐含否定式反问,“岂有不亡之理”表“一定会亡”,用反问强调“内外忧患对国家生存的重要性”,警示意味强烈。

33.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隐含反问:若非经历忧患与安乐的对比,岂能知此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能知此理”表“不能知此理”,用反问总结全文观点,让结论更具说服力。

3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隐含反问:二者不可得兼,岂有不舍鱼取熊掌之理?)

解析:隐含否定式反问,“岂有不舍……之理”表“必须舍鱼取熊掌”,用反问铺垫“舍生取义”的核心观点,让比喻更贴切。

35.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隐含反问:生与义不可得兼,岂有不舍生取义之理?)(《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隐含否定式反问,“岂有不舍……之理”表“必须舍生取义”,用反问直接亮出核心观点,语气坚定,凸显“义”的至高地位。

36.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隐含反问:若所欲无甚于生者,岂会不为苟得?)(《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会不为苟得”表“会为苟得”,用反问反衬“所欲有甚于生者”的人“不为苟得”的高尚,强化论证。

37.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两处均为肯定式反问,“何不用也”即“什么手段不用呢”,“何不为也”即“什么事不做呢”,实际表“不会用所有手段、不会做所有事”,用反问从反面论证“人有高于生命的追求”,逻辑严密。

38.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隐含反问:若无非生之欲、无非死之恶,岂能有不用、不为之举?)(《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能有……之举”表“不会有……之举”,用反问进一步强化“人有道德底线”的观点,让论证更完整。

39.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隐含反问:人皆有是心,岂独贤者有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隐含否定式反问,“岂独贤者有之”表“不独贤者有之”,用反问扩大“是心”的普遍性,强调“人人皆可成贤者”,增强观点的亲和力。

40.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肯定式反问,“何加焉”即“有什么益处呢”,实际表“没有益处”,用反问批评“为万钟而失礼义”的行为,凸显“礼义”重于利益的立场。

41.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肯定式反问,“得我与”即“感激我吗”,实际表“不值得感激”,用反问质疑“为私利而受万钟”的合理性,语气尖锐,引人反思。

42.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隐含反问:乡能身死不受,今岂能为外物而受?)(《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今岂能为外物而受”表“今不该为外物而受”,用反问对比“乡”与“今”的行为,批评“失其本心”的做法。

43.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否定式反问,“不可以已乎”即“不可以停止吗”,实际表“可以停止”,用反问直接呼吁“停止失本心的行为”,语气恳切,富有感染力。

44. “此之谓失其本心。”(隐含反问:如此行为,岂不算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解析:隐含否定式反问,“岂不算失其本心”表“算失其本心”,用反问总结“受万钟而失礼义”的本质,让结论更明确。

45.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司马光《孙权劝学》)

解析:否定式反问,“岂欲”即“难道想”,实际表“不想”,孙权用反问打消吕蒙“治经为博士”的顾虑,强调学习的目的是“见往事耳”,语气亲切,符合君臣对话语境。

46.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隐含反问:卿言多务,岂若孤之多?)(司马光《孙权劝学》)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若孤之多”表“不如孤多”,用反问反驳吕蒙“多务”的借口,增强说服力,促使吕蒙接受建议。

47.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司马光《孙权劝学》)

解析:肯定式反问,“何见事之晚乎”即“为什么认清事情这么晚呢”,实际表“认清事情太晚”,吕蒙用反问调侃鲁肃,既体现自己的进步,又不失幽默,语气活泼。

48.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解析:否定式反问,“自非”即“如果不是”,隐含“若非亭午夜分,岂能见曦月”的反问,实际表“不能见曦月”,用反问突出三峡山的高峻、狭窄,画面感强烈。

49.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隐含反问:虽乘奔御风,岂有此疾乎?)(郦道元《三峡》)

解析:隐含肯定式反问,“岂有此疾乎”表“没有这么快”,用反问夸张地表现三峡水流的湍急,增强描写的冲击力。

50.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解析:否定式反问,“可据理臆断欤”即“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判断吗”,实际表“不可以”,用反问总结全文,批评“主观臆断”的错误,强调“实践出真知”,语气有力,引人深思。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