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讲解、考点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讲解:
整体意境: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次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歌通过描写峨眉山月以及诗人的江行之旅,展现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又流露出他初次离乡时的不舍之情。
诗句分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首句以“峨眉山月”起笔,点出了远游的地点和时令。“半轮秋”描绘了秋天夜空中高悬着的半圆秋月,给人以宁静、优美的感觉,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清朗的基调。
“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澄澈的水面上,随着江水流动。“入”和“流”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月影在江水中的动态美,仿佛月亮也随着诗人的行船在一同前行。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中点出了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美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诗人在夜里从清溪驿出发,乘船驶向三峡。“夜发”体现出行程的匆忙,也增添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这一句清晰地交代了诗人的行程路线,进一步展现了他的江行之旅。
“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的“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峨眉山月,诗人借月抒情,表达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另一种说法是指诗人的友人。“思君不见”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下渝州”则表明诗人顺流而下,离故乡和友人越来越远,心中的不舍之情愈发强烈。
艺术特色:全诗仅用二十八字,却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引发了丰富的意蕴。
考点:
理解性默写:
常考“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或“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答案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考“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答案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句赏析:
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两个动词的妙处,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影在江水中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乘船夜行的情景,使诗句更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或者分析“峨眉山月”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它既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象征着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又贯穿整首诗,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文学常识:考查对李白的了解,包括他的字、号、称号(如“诗仙”)以及他的诗歌风格特点(如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等),还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李白初次离开蜀地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