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一、作品概述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这部作品收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10篇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章,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二、创作背景
1. 社会动荡
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随后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社会矛盾尖锐,封建旧礼教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民众处于愚昧、麻木的状态。
2. 个人经历影响
鲁迅早年经历了家道中落,看到家族中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如长辈对晚辈的专制等。他到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道,期间又目睹了民族歧视,深刻认识到国民精神的改造是中国变革的关键。这些经历促使他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创作了《朝花夕拾》。
三、内容要点
《狗·猫·鼠》:(1926年2月21日)
这篇文章清算猫的罪行,借猫喻人,讽刺了当时社会中种种与猫相似的人,如那些虚伪、谄媚、欺凌弱小的人。文章回忆与现实紧扣,写作手法类似杂文,笔触自由。
故事梗概:文章围绕着对猫的讨厌展开,先从“仇猫”的原因说起,提到猫对弱者的“尽情折磨”、与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等。然后回忆起童年时心爱的隐鼠被猫吃掉的经历。但文中也提到其实隐鼠是被长妈妈踩死的,不过“我”把怨恨都归结到猫身上。
主题思想:表面是写对猫的态度,实际上是借猫讽刺了那些像猫一样“正人君子”的虚伪、残忍和媚态,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1926年3月10日)
描写了鲁迅儿时的保姆阿长,通过对阿长的两次情感转折,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鲁迅对阿长从最初的厌烦到后来的怀念与感激,表达了对她的复杂情感。
故事梗概: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粗俗、迷信,满肚子麻烦的礼节,如元旦要“我”说恭喜、吃福橘等。但她又很关心“我”,特别是当“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无处可寻时,阿长却给“我”买来了。
主题思想:通过描写阿长的形象,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和怀念,也体现了儿童纯真的视角下对人性的复杂感受,阿长虽然有诸多缺点,但她的善良和对“我”的爱令人难忘。
《二十四孝图》:(1926年5月10日)
记叙了作者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后的强烈反感,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残酷和反人性,批判了封建旧道德对儿童的毒害。
故事梗概:鲁迅回忆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经历,着重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老莱娱亲”中的老莱子七十岁还装作婴儿来讨父母欢心,“郭巨埋儿”里郭巨为了奉养母亲要活埋自己的儿子。
主题思想: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残酷和反人性,反映了封建旧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表达了对旧传统观念的批判。
《五猖会》:(1926年5月25日)
主要描述了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心情,与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时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故事梗概:“我”满心期待去看五猖会,这是一个盛大的迎神赛会。但在出发前,父亲却要求“我”背诵《鉴略》,“我”在压抑和痛苦中背完后,去看会的兴致已经大减。
主题思想: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反映了当时儿童渴望自由、快乐,却被封建礼教束缚的状况。
《无常》:(1926年6月23日)
叙述了无常这个具有人情味的鬼的故事,他因善良放“人”与母亲团聚半小时,结果被打了四十大板。通过人与鬼的对比,反思了人世间的不正之气,表达了对公正、善良的向往。
故事梗概:描述了迎神赛会上的无常形象,无常是个勾魂使者,但他不同于其他鬼卒,他有人情味,爽直公正。他同情冤魂,而且在勾魂时一视同仁。
主题思想:通过无常这个形象,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正人君子”们的虚伪和不公,表达了对公正、平等的向往,也反映了民众对公正的鬼神形象的喜爱和对现实的不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年9月18日)
描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的乏味生活,两者的对比反映了鲁迅对封建传统、旧礼教旧规矩对儿童天性束缚的批判。
故事梗概:文章先描写了百草园的美好,那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会叫天子等动植物,还有雪地捕鸟等趣事。之后写到“我”进入三味书屋,这里是封建私塾,先生严格,学习内容枯燥,但“我”在课间也能找到一些乐趣,如在课上画画等。
主题思想: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刻板和束缚。
《父亲的病》:(1926年10月7日)
回忆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从幽默的叙述到沉重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迟来的爱与愧疚,同时也揭露了庸医误人的丑恶行径。
故事梗概:回忆儿时父亲生病,请来几位“名医”诊治的过程。这些名医开出奇怪的药方,如蟋蟀一对要原配等,最后父亲还是去世了。
主题思想:揭露了庸医误人的丑恶行径,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对医疗的影响,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琐记》:(1926年10月8日)
回忆了作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尤其是他对“进化论”思想的接触与择取,这段经历是鲁迅思想变化的启蒙。
故事梗概:记叙了“我”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的经历,先在江南水师学堂,后到矿务铁路学堂。文中描述了学堂里的种种弊端,如乌烟瘴气的教学环境、迂腐的教师等。
主题思想:批判了洋务派办学的失败,表达了对新思想、新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学子探索救国道路的艰难。
《藤野先生》:
(1926年10月12日)记录了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的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对他的影响。鲁迅运用大量抒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赞扬与喜爱,以及对师生情谊的珍视。
故事梗概:讲述了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经历,藤野先生是他的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严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他认真批改鲁迅的笔记,关心鲁迅的学业。但鲁迅在日本也遭遇了民族歧视,最后他决定弃医从文。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思想转变的过程,认识到改变国民精神比医治身体更重要。
《范爱农》:
(1926年11月18日)范爱农是鲁迅的朋友,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回国后,他一直在为新社会奋斗,但结局悲惨,突出了社会封建守旧势力对正直知识分子的压迫。
四、艺术特色
1. 叙事手法多样
回忆性叙事:以回忆为线索,将过去的经历娓娓道来。例如在《狗·猫·鼠》中,由现实中对猫的讨厌,回忆起童年时与猫有关的经历,包括小隐鼠的遭遇等。
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常常穿插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二十四孝图》中,在叙述完自己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的感受后,鲁迅进行议论,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性。
2. 人物刻画生动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的描写,“她生得黄胖而矮”这一外貌描写,以及她常说的“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一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阿长的形象。
3. 语言特色
幽默讽刺:鲁迅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批判社会现象。在《无常》中,描写无常的形象时说“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通过这种幽默的语言来讽刺现实社会中某些人的虚伪,与无常的公正爽直形成对比。
简洁质朴: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景色的描写,简洁而生动地展现出百草园的生机勃勃。
五、价值与意义
1. 文学价值
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为中国现代回忆性散文树立了典范。其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思想价值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封建礼教的危害,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国民性改造的思考,启发人们对人性、教育、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六、阅读建议
1. 了解时代背景
要深入理解《朝花夕拾》,需要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封建礼教的盛行、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中国社会在列强侵略下的困境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封建旧俗和旧教育批判的意义。
2. 关注鲁迅的思想转变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鲁迅在不同篇目中所体现的思想转变过程。例如从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到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再到思考救国之道的转变,这有助于理解鲁迅的爱国情怀和他作品的深刻内涵。
3. 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
品味鲁迅散文的叙事手法、人物刻画和语言特色。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语句和段落,感受他如何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批判社会现象,如何通过回忆性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