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济南的冬天》课文阅读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细腻描绘,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写作手法:对比烘托:
作者开篇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济南冬天 “温晴” 的特点。如北平的冬天常刮风,而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伦敦冬天少见日光,济南的冬天却是响晴的;热带的日光毒,而济南的冬天阳光温和。这种对比手法,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为后文描写济南的山水景色做了铺垫。
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比喻:文中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景物的特点更加形象生动。例如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将树尖上顶着雪的矮松比喻成日本看护妇,生动地写出了矮松在雪后的形态,既贴切又富有美感。再如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把雪后的山坡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形象地描绘出了雪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充满了动态感。
拟人:“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生命和情感,表现出济南冬天的宁静与舒适,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小山拟人化,将小山对济南的呵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小山的可爱以及济南冬天的温暖。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景与情紧密结合。如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通过描写济南人的感受和想法,侧面烘托出济南冬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描写水时,“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作者将水、水藻、垂柳都赋予了人的情感,使景物充满了生命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结构布局: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开头部分通过对比引出济南冬天 “温晴” 的特点,点明济南是个宝地。中间部分分别描写了济南的山景和水景,对济南的山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写山景时,按照空间顺序,从山尖到山坡再到山腰,依次描写了雪后的山景,如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水景时,突出了水的清澈、温暖以及绿的特点。结尾部分以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收束全文,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再次强调了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
作者
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他是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贫苦:
1899 年 2 月 3 日,老舍出生于北京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舒永寿是一名满族护军,在他一岁半时,父亲与八国联军巷战阵亡,此后依靠母亲马氏当佣工和给人缝洗度日。他自幼经历生活的艰辛,这对他的性格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求学与创作起步:
1913 年夏,老舍考入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 年毕业后,被分派到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1921 年,他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舍作品。此后,他不断进行文学创作,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海外经历:
1924 年,老舍经人引荐到英国担任汉语讲师。在伦敦教书的六年间,他写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些作品取材于他的生活经历,暴露了社会的黑暗。1929 年夏,他离开英国途经新加坡,在当地的一所华侨中学教了半年中文。
回国发展:
1930 年,老舍回国,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期间写有长篇小说《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王九》《微神》等。后来又到山东大学担任教授。1936 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的职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抗战时期:
1938 年,他前往重庆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组织出版《抗战文艺》。在抗战八年中,老舍始终坚持创作,积极宣传抗日,先后出版多部作品,如话剧《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面子问题》《桃李春风》等,还有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等。
新中国时期:
1949 年,老舍受到邀约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1951 年,他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 文学成就:
小说方面:
《骆驼祥子》: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 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京为背景,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苦难。祥子从一个勤劳、善良、有梦想的青年,逐渐被社会的残酷现实压垮,最终走向堕落,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世同堂》:一部长篇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描写了小羊圈胡同里不同家庭、不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普通百姓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艰难挣扎和不屈抗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爱国情怀。
《猫城记》: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以虚构的猫城为背景,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具有一定的寓言性质。
戏剧方面:
《茶馆》:老舍最著名的话剧作品之一,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展现了从清末到民国末年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旧中国的黑暗、腐朽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龙须沟》:以北京龙须沟的改造为背景,描写了龙须沟边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伟大举措,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3. 艺术风格:
京味特色:老舍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他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语言习惯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细腻的描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京味韵味。
幽默讽刺:老舍擅长运用幽默的语言和讽刺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人性的弱点,使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现实主义:他的作品大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1966 年 8 月 24 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78 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国文字,在国外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