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偶然写下的诗。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之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回:贺知章回乡时已八十六岁,年纪很大了。
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鬓毛衰(cuī):鬓发疏落、减少。衰,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
不相识:不认识我。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小孩子看见我,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讲解
1.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此时他已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组《回乡偶书》。
2.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的前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将“少小”与“老大”进行对比,体现出时间的跨度之长。年少离开家乡,归来时已年老,岁月的流逝之感扑面而来。同时,“乡音无改”和“鬓毛衰”也形成对比,虽然口音还保留着家乡的味道,但容颜已老,头发稀疏,这种对比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
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将诗人的“老”与儿童的“小”进行对比。儿童的天真无邪与诗人复杂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不认识这位归乡的老人,把他当作客人询问,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和家乡变化之大。
语言质朴自然: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用简单的文字就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久别回乡的情景和复杂的心情。如“笑问”一词,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
以小见大,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儿童问“客从何处来”这一小小的场景,展现出了巨大的情感张力。看似简单的一问,却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人生变迁的感慨等诸多复杂的情感。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和回归故乡的亲切之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年老归乡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感叹,同时也体现出故乡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即使容颜老去、家乡人事已非,那份对故乡的深情依旧难以磨灭。
语文基础
- 小学诗词《枫桥夜泊》唐·张继
- 小学诗词《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 小学诗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lù)飞》唐·张志和
- 小学诗词《观书有感》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泛舟》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 小学诗词《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村晚》宋·雷震
- 小学诗词《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唐·孟郊
- 小学诗词《鸟鸣涧》唐·王维
- 小学诗词《从军行》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送元二使安西(渭(wèi)城曲)》唐·王维
- 小学诗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 小学诗词《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huàn)
- 小学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小学诗词《乡村四月》宋·翁卷
- 小学诗词《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 小学诗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宋·苏轼
- 小学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 小学诗词《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 小学诗词《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 小学诗词《春日》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江南春》唐·杜牧(mù)
- 小学诗词《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小学诗词《寒食》唐·韩翃(hóng)
- 小学诗词《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 小学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小学诗词《长歌行》汉·汉乐府
- 小学诗词《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 小学诗词《石灰吟》明·于谦
- 小学诗词《竹石》清·郑燮(xiè)
- 小学诗词《小雅·采薇》先秦·诗经
- 小学诗词《春夜喜雨》唐·杜甫
- 小学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小学诗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yù)
- 小学诗词《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小学诗词《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小学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小学诗词《浣(huàn)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小学诗词《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小学诗词《风》唐·李峤(qiáo)
- 小学诗词《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小学诗词《古朗月行》唐·李白
- 小学诗词《忆江南》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江雪》唐·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中考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南朝宋·刘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