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qī)鸦:栖息的鸦雀。
冷露:清冷的露珠。
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鸦雀,清冷的秋露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明月,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哪一家呢?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建中秋佳节思念友人之作。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人间的悲欢离合,从而创作了此诗。
2. 艺术特色
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
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中庭地白”是视觉描写,月光洒在庭院地面,如同霜雪,给人一种清冷、静谧的感觉。“树栖鸦”也是视觉描写,树上栖息着鸦雀,点明了环境的寂静,鸦雀栖于树间暗示了夜已深。“冷露无声”是听觉描写,秋露悄无声息地落下,更衬托出夜晚的宁静。“湿桂花”又是视觉描写,露珠打湿桂花,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还暗示了中秋时节桂花盛开。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所描绘的中秋夜景更加生动形象。
以景衬情,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清冷景色,如“地白”“冷露”等,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秋思。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对团圆的渴望更加凸显。“今夜月明人尽望”,将视角从个人扩展到所有人,在明月的照耀下,所有人都在仰望,然而团圆并非人人可得,“不知秋思落谁家”,在这普天同望的明月下,不知还有多少人像自己一样满怀秋思,这种以景衬情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含蓄的情感表达:
全诗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有多深,而是用问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结尾,将情感表达得含蓄委婉。秋思本是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落”字将其具象化,仿佛秋思如同月光一样,可以洒落在不同的人家。这种写法既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去体会中秋之夜人们复杂的情感。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中秋之夜诗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景色,展现了一幅清冷、寂静的中秋画卷,在明月当空、人人仰望的情景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团圆的期盼。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中秋佳节这一传统节日中人们普遍的情感——思念与团圆。
语文基础
- 小学诗词《观书有感》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泛舟》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 小学诗词《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
- 小学诗词《村晚》宋·雷震
- 小学诗词《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唐·孟郊
- 小学诗词《鸟鸣涧》唐·王维
- 小学诗词《从军行》唐·王昌龄
- 小学诗词《送元二使安西(渭(wèi)城曲)》唐·王维
- 小学诗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 小学诗词《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huàn)
- 小学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小学诗词《乡村四月》宋·翁卷
- 小学诗词《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 小学诗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宋·苏轼
- 小学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 小学诗词《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 小学诗词《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 小学诗词《春日》宋·朱熹(xī)
- 小学诗词《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 小学诗词《江南春》唐·杜牧(mù)
- 小学诗词《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小学诗词《寒食》唐·韩翃(hóng)
- 小学诗词《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 小学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小学诗词《长歌行》汉·汉乐府
- 小学诗词《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 小学诗词《石灰吟》明·于谦
- 小学诗词《竹石》清·郑燮(xiè)
- 小学诗词《小雅·采薇》先秦·诗经
- 小学诗词《春夜喜雨》唐·杜甫
- 小学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小学诗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yù)
- 小学诗词《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小学诗词《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小学诗词《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小学诗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小学诗词《浣(huàn)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小学诗词《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小学诗词《风》唐·李峤(qiáo)
- 小学诗词《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小学诗词《古朗月行》唐·李白
- 小学诗词《忆江南》唐·白居易
- 小学诗词《江雪》唐·柳宗元
- 中考文言文《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中考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南朝宋·刘义庆
-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
- 中考文言文《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中考文言文《狼》清代·蒲(pú)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