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zèng)汪伦》唐·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不过今人安徽学者研究发现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
将欲行:即将要离开。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不及:不如。
译文
李白乘上小船将要出发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讲解
写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汪伦非常钦佩李白的才华,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他。李白要离开时,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到岸上踏歌送行,李白十分感动,便写下了这首诗。
艺术特色: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简单的两句诗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即将乘船离开的场景,以及意外听到踏歌声的惊喜。“将欲行”表明诗人即将踏上旅程,而“忽闻”则体现出了一种意外之感,这种意外的惊喜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后两句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桃花潭水的深度与汪伦对自己的情谊进行对比,以潭水的深度来衬托出汪伦的深情厚谊,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影响: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成为了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也让桃花潭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后人在潭的东南岸建起了“踏歌岸阁”,以纪念李白与汪伦的这段情谊。
语文基础
-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 《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 《春日》宋·朱熹(xī)
- 《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 《江南春》唐·杜牧(mù)
-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 《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 《寒食》唐·韩翃(hóng)
- 《迢迢(tiáo)牵牛星》汉·汉无名
-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 《长歌行》汉·汉乐府
- 《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 《石灰吟》明·于谦
- 《竹石》清·郑燮(xiè)
- 《小雅·采薇》先秦·诗经
- 《春夜喜雨》唐·杜甫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唐·韩愈
-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
-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
- 《风》唐·李峤(qiáo)
- 《赠(zèng)汪伦》唐·李白
- 《古朗月行》唐·李白
- 《忆江南》唐·白居易
- 《江雪》唐·柳宗元
- 《咏雪》南朝宋·刘义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
-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 《诫子书》三国蜀汉·诸葛亮
- 《狼》清代·蒲(pú)松龄
- 《穿井得一人》先秦·吕不韦
- 《杞人忧天》先秦·列子
- 《孙权劝学》北宋·司马光
- 《卖油翁》北宋·欧阳修
-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yí)
- 《活板》北宋·沈括
- 8《三峡》北朝魏·郦(lì)道元
- 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 8《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 8《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 《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kòu)
- 《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