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原文

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zhù)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áo)举于百里奚(xī)举于

: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起,指任用。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chǔ)。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狱官。

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海滨。

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yìng chén)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gǔ)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jiǎn)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市井。

天将降大人也,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xíng)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性,曾(zēng)益其所不

:所以。

:责任,担子。

:代词,这,这些。

: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一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心志:意志。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体肤:肌肤。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指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或所作所为。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扰乱。

所为:所行。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益:增加。曾,通“增”

:才干。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入则无法家(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常常,总是。

:过错,过失。

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常常。

: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通过列举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在困境中崛起的事例,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写作手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列举六位圣贤从卑微到成就大业的例子,证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然后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进行对比,指出个人在困境中能不断成长,而国家在安乐中则容易走向灭亡,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此外,文章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言论和思想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孟子)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核心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本”,同时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各国为争夺霸权穷兵黩武,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孟子周游列国,试图向各国君主宣扬“仁政”理念,希望通过改善民生、强化社会治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本文正是孟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个人成长与国家兴亡的双重角度,阐述逆境磨砺的重要性,警示君主不可沉溺于安逸享乐,为其提供治国理政的思想借鉴。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兼具思想性与思辨性。文章以“逆境成才”与“安乐亡国”为核心议题,通过列举历史事例、运用道理论证,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它既是孟子个人修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对后世个人成长与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原文呈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任用。版筑,古人筑墙时,用两块木板夹住泥土,再用杵捣实,此处指筑墙的劳作。

3.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商末贤臣,曾以贩卖鱼盐为生。

4.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贤相。士,狱官。管仲曾被囚禁,后被齐桓公任用。

5.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曾隐居在海边,后被楚庄王启用。

6.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秦国贤相,曾在市井中被秦穆公发现并任用。

7.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是,这、这样的。

8. 苦其心志:苦,使……痛苦(使动用法)。心志,内心、意志。

9.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使动用法)。筋骨,身体。

10.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使动用法)。体肤,肌肤。

11. 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使动用法)。

12.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不顺。乱,扰乱。所为,所做的事。

13.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的方法。动,使……惊动(使动用法)。忍,使……坚韧(使动用法)。

14.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不能,指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15. 人恒过:恒,常常。过,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16. 困于心,衡于虑:困,困扰。衡,同“横”,梗塞、不顺。虑,思虑。

17. 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8.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表现。色,脸色。发,流露。喻,被了解、被明白。

19.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相当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祸患。

21. 国恒亡:恒,常常。

2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使……生存(使动用法)。死,使……灭亡(使动用法)。忧患,忧愁祸患。安乐,安逸享乐。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中“曾”同“增”,译为“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中“衡”同“横”,译为“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中“拂”同“弼”,译为“辅佐”。

2.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苦其心志”中“苦”(使……痛苦)、“劳其筋骨”中“劳”(使……劳累)、“饿其体肤”中“饿”(使……饥饿)、“空乏其身”中“空乏”(使……穷困缺乏)、“动心忍性”中“动”(使……惊动)和“忍”(使……坚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生”(使……生存)和“死”(使……灭亡)。

名词作动词:“人恒过”中“过”,译为“犯错误”。

3. 倒装句

状语后置:“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等句,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译为“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选拔”。

4. 判断句

结尾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以“也”为标志,表判断,直接点明文章主旨。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译文: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选拔。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的性格变得坚韧,从而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4.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梗塞,这样之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他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这样之后才能被别人了解。

6.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7.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之后才明白,人在忧愁祸患中能够生存,在安逸享乐中会走向灭亡。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通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在逆境中崛起的事例,结合个人成长与国家兴亡的规律,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核心主旨。作者认为,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砺,才能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有内部贤臣辅佐和外部忧患的警醒,避免沉溺于安逸享乐。文章既强调了逆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也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孟子的民本理念与辩证思维。

(二)艺术特色

1. 举例论证,论据充分:文章开篇列举舜、傅说、胶鬲等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他们均从卑微境遇中被选拔任用,最终成就大业。这些具体事例为论点提供了坚实的事实支撑,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 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文章遵循“事例铺垫→个人层面论证→国家层面论证→总结主旨”的逻辑脉络。先以历史事例引出“逆境出人才”的观点,再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分析逆境磨砺的作用,接着延伸到国家治理的层面,指出忧患对国家存续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得出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严谨。

3. 排比造势,气势充沛: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句式,如开篇的事例列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逆境描写,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又凸显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具感染力。

4. 对比鲜明,突出主旨:文章将个人“在忧患中成长”与“在安乐中沉沦”、国家“有内忧外患而存续”与“无贤臣外患而灭亡”进行对比,通过鲜明的反差突出了“忧患”与“安乐”对个人和国家的不同影响,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列举古代贤才在逆境中被任用的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 揭示逆境磨砺对个人成长作用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阐述个人改正错误、奋起作为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 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 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开头事例的作用:要求分析开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事例的目的,如引出下文论点、作为事实论据支撑“逆境出人才”的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等。

2. “逆境磨砺”的内涵分析:结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句子,分析逆境对个人成长的具体作用,如锤炼意志、增长才干、激发潜能等。

3. 个人与国家层面论证的关联:分析文章从个人成长延伸到国家治理的逻辑关系,说明作者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全面阐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 语言赏析:赏析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的表达效果,如增强气势、使论证更有节奏性等;分析“使动用法”的表达作用,如突出逆境的主动磨砺作用。

5. 现实意义探究:结合当代社会,分析文章主旨对个人成长(如面对挫折的态度)、企业发展(如应对市场竞争)、国家治理(如居安思危的意识)的现实价值。

(三)拓展延伸

1. 与《孟子》其他思想的关联:本文的“逆境成长”思想与《孟子·告子上》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孟子·公孙丑上》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身理念一脉相承,都是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结合这些篇章全面理解孟子的个人修养与治国理论。

2. 与其他典籍的对比:如与《论语·卫灵公》中“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思想对比,两者都强调精神追求与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先秦儒家的人生价值观;与《孙子兵法·九变篇》中“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的备战思想对比,可探讨“忧患意识”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3. 文化影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理念,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居安思危、砥砺前行。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时的救亡图存运动,都体现了这种忧患意识,可结合历史事件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