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具体描绘了山川的美景,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展现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通过对早晚景色的描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最后作者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热爱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写作手法:全文多用骈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等,语言精美,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动景,动静相生,使山水景色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简洁凝练,用极少的文字就描绘出了丰富的景物和美妙的意境。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石壁和竹林的特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短短十六个字,就将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卒谥贞白先生。曾任诸王侍读,后辞官隐居句曲山。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