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lè)以来,复有能(yù)其奇者。

山川 : 山河。 : 的。共谈 : 共同谈论。高峰 : 高耸的山峰。五色交辉 :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 : 青葱的树林。翠竹 : 翠绿的竹子。四时 : 四季。 : 全。 : 完备,齐备。

晓雾 : 清晨的薄雾。 : 消散。 : 纷乱,这里指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 : 夕阳快要落山了。,坠落。沉鳞竞跃 :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 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 : 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 : 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 没有。 : 又。 :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 指山水奇异。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讲解

内容主旨: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具体描绘了山川的美景,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展现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通过对早晚景色的描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最后作者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热爱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写作手法:全文多用骈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等,语言精美,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动景,动静相生,使山水景色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简洁凝练,用极少的文字就描绘出了丰富的景物和美妙的意境。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石壁和竹林的特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短短十六个字,就将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卒谥贞白先生。曾任诸王侍读,后辞官隐居句曲山。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答谢中书书》解析(陶弘景)

一、作品基础信息

(一)作者与时代背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文学家。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早年曾出仕南齐,后辞官归隐茅山,潜心修道、钻研医药与文学。陶弘景学识渊博,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热爱与敏锐的观察力,其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中书”是古代官职名称,谢徵当时担任中书舍人,以文才著称。这封信并非单纯的寒暄问候,而是以书信为载体,描绘了江南山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归隐山林的志趣,同时也暗含着与友人共赏美景、交流心境的期许,是南朝山水散文的经典之作。

(二)文体与核心定位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书信体散文) ,兼具书信的实用性与散文的文学性。作为书信,它有明确的收信人,语言简洁自然,符合书信的交流属性;作为山水散文,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景观,融入作者的情感与志趣,篇幅短小却意境悠远,展现了南朝山水文学“清丽自然、情景交融”的鲜明特色,对后世山水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原文呈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核心知识点解析

(一)重点字词释义

1. 山川之美:之,的。

2. 古来共谈:古来,自古以来。共谈,共同谈论、赞叹。

3. 高峰入云: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4. 清流见底: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水底。

5. 五色交辉:五色,这里指青、黄、赤、白、黑等多种颜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

6.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

7.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全。

8. 晓雾将歇:晓雾,早晨的雾气。将,将要。歇,消散。

9. 猿鸟乱鸣:乱鸣,指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乱”并非杂乱,而是生动体现生机)。

10. 夕日欲颓:夕日,傍晚的太阳。欲,将要。颓,坠落。

11. 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鳞”代指鱼,借代手法)。竞跃,争相跳跃。

12. 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在是、确实是。欲界,佛教指人间(与“仙界”相对)。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地方。

13. 自康乐以来:自,从。康乐,指谢灵运,南朝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袭封康乐公,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1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领略。奇,奇特的景色、奇美之处。

(二)特殊文言现象

1. 借代手法:“沉鳞竞跃”中“鳞”代指“鱼”,以局部代整体,简洁形象地指代水中的游鱼,使语言更凝练。

2. 对偶句:文中多处运用对偶,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3. 省略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省略主语,完整表述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之人)”,译为“不再有能够欣赏它奇美景色的人了”。

(三)关键句子翻译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话题。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水底。

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时,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傍晚的太阳将要坠落时,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跃。

5.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从谢灵运以来,就不再有能够欣赏它奇美景色的人了。

四、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一)主旨思想

本文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江南山水的壮丽秀美,从静态的山川石壁到动态的猿鸟游鱼,从四季常青的植被到朝夕变化的景色,全方位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生机与魅力。作者通过对山水之美的赞叹,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抒发了自己能够领略这种奇美景色的自豪之感,也暗含着对当时社会中少有人能真正欣赏自然之美的感慨,以及自身归隐山林、沉醉自然的高雅志趣。

(二)艺术特色

1. 写景有序,层次分明: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起全文,引出对山水景色的描写;中间部分先写静态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再写动态景物(晓雾、猿鸟、夕日、沉鳞),从空间上的远近、高低,到时间上的朝夕变化,层次清晰,让读者对江南山水的景观形成全面立体的认知。

2. 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文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巧妙结合。静态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五色交辉”的石壁展现了山水的静谧之美;动态的“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则赋予自然景观以生命力,动静交织,营造出一幅鲜活生动、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卷。

3. 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凝练,多用四字短语和对偶句,如“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既概括性强,又富有韵律感。同时,作者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山水的核心之美,如“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直接点出景色的超凡脱俗,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4.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自然融入情感,没有刻意抒情,却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精准刻画和由衷赞叹,将对自然的热爱、对高雅志趣的追求蕴含其中,结尾处提及谢灵运,既抬高了所写山水的审美价值,也流露出自身与古代知音共鸣的自豪之情,情感真挚而不外露。

五、应试考点梳理

(一)常见默写题

1. 总起全文,点明山水之美为古来共谈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描写静态山水景色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 描写动态景物,展现自然生机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 直接赞美江南山水为人间仙境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5. 表达作者自豪之情,暗示知音难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写景顺序与层次分析:要求概括文章的写景顺序(静态→动态、空间→时间),并分析其作用,如使文章脉络清晰,景观描写由静到动、由远及近,富有画面感。

2. 动静结合手法的赏析: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结合如何体现自然景观的生机与美感,如“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静态的山水增添了活力。

3. 语言特色分析

赏析四字短语和对偶句的表达效果,如简洁凝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赏析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沉鳞”代指鱼,使语言更生动形象。

4. 情感主旨探究: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如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自身能领略奇景的自豪,以及归隐山林的高雅志趣;同时理解结尾提及谢灵运的深层含义(呼应前文“古来共谈”,强调山水之美的历史传承,暗示自身与谢灵运的审美共鸣)。

5. 对比阅读拓展:常与《三峡》《与朱元思书》等山水散文对比,分析不同文章的写景风格(如《三峡》雄奇壮伟,本文清丽雅致)、情感表达的异同。

(三)拓展延伸

1. 与谢灵运山水诗的关联: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陶弘景在文中提及谢灵运,既肯定了谢灵运在山水审美领域的开创性地位,也暗示了自己的山水审美追求与谢灵运一脉相承。可结合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山居赋》等作品,进一步理解南朝山水文学的发展脉络。

2. 道教思想对作品的影响:陶弘景作为道教思想家,其作品中往往蕴含着“道法自然”的思想。本文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也体现了道教对自然的敬畏与崇尚,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追求超然物外境界的人生态度。

3. 现实意义:文章中对自然之美的精准捕捉与生动描绘,为当代人提供了审美启示,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同时,其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对当代散文创作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语文基础